張燕萍
摘 要:結合幼兒科學工作坊中的“地震臺”設備,以“地震”話題為切入口,利用身邊方便可取的清水積木、泡沫積木、木片積木等材料,讓孩子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探索和感知力的存在,理解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力的知識和原理。
關鍵詞:地震;材料;引導;探索
在幼兒園的科學探究活動中,關于聲、光、電、磁的探究內(nèi)容較多,教師提供的材料也很豐富,而關于力的探究相對較少,在幼兒園的區(qū)域或者科學工作坊中,較少有直接是關于力探究的成品材料或者是低結構材料。結合幼兒科學工作坊中的“地震臺”設備,以“地震”話題為切入口,利用身邊方便可取的清水積木、泡沫積木、木片積木等材料,讓孩子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探索和感知力的存在,理解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力的知識和原理。
一、主要觀點:
(一)教師對于材料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預設
在最初投放材料時,需要考慮幼兒的原有經(jīng)驗和使用習慣。幼兒最常接觸到就是清水積木,于是一開始教師投放了清水積木讓幼兒自由搭建,而后投入的每一種材料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比如:木片積木和清水積木體積都較小,重量也較輕,但長度略長;而長木頭積木和木片積木形狀類似,但重量有很大的差別;爬模積木和長木頭積木形狀類似,但材質有明顯的差別。這些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材料,能夠幫助幼兒逐步探索,進行觀察比較。
(二)動態(tài)追隨幼兒的探究,及時調(diào)整、增添材料
幼兒對于一種材料的探究興趣是有限的,當幼兒對于材料的探究遇到瓶頸或失去興趣時,教師需要及時的捕捉到幼兒的需要,適時的對材料進行調(diào)整或者增減,利用提問、追問等方式,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究材料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案例中教師先后增添了四種材料,每一種材料的添加都能夠帶動幼兒新的挑戰(zhàn),而有挑戰(zhàn)就會對幼兒的探究有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三)將探究融入生活化的游戲中,引發(fā)主動探究
游戲是幼兒的學習方式,在游戲中幼兒更能全身心的投入、更專注。游戲為“兒童的心理維生素”,幼兒游戲蘊藏著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這是由游戲的本質所決定的,幼兒凡事都從興趣出發(fā),而游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各種感官積極活動,并能激發(fā)幼兒積極進行想象和思維活動。在案例中教師加入了疊疊樂的游戲內(nèi)容,讓幼兒在游戲中去發(fā)現(xiàn)力的作用點,感受支撐力的存在。
(四)持續(xù)性的深入探究更有利于幼兒獲得探索體驗
幼兒園里的多數(shù)探究活動是單獨的,活動與活動之間缺乏連續(xù)性。在本案例中幼兒圍繞一個中心點——搭建牢固的房子,從探索搭建方式到探索搭建材料到最后的游戲活動,都是圍繞該中心點。幼兒從多個維度和角度感受力的作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相互銜接的,而幼兒的探索和觀察也一步步推進,這有助于幼兒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觀察比較,從而形成自我認知。
二、案例及分析
(一)活動背景:
科學工作坊內(nèi)的地震臺已經(jīng)設置很久,孩子們在地震臺上的發(fā)現(xiàn)幾乎寥寥,大多數(shù)的孩子以觀察房子的倒塌為樂。如何更好的實現(xiàn)該材料的探索價值,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提供有利的幫助,這成為了老師思考的重點。
在日常的科學活動中,孩子們對于力的探究相對較少,理解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幼兒來說很難,因為中班幼兒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很多的科學原理需要他們自己通過探索實踐,才能感受和體驗到其中的奧秘。
于是我將地震臺區(qū)域的探索重點,從了解和感知地震轉為感受力的相互作用。讓孩子重點探索什么樣的房子更牢固,什么樣的搭建方式能讓房子搭的高,什么樣的材料搭房子更穩(wěn)固。
(二)案例分析
1.從搭建找出問題(投放清水積木)
積木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材料,他們在平時的搭建中是比較隨意的,能力較好的幼兒在搭建的時候會注意左右對稱、上小下大等結構原理,而對于力的作用點、摩擦力等知識的經(jīng)驗是缺乏的。在“地震臺”這樣一個特別的平臺上,想要搭建牢固的房子可不是那么容易。于是我通過一次團討來引出問題,讓孩子們關注到如何搭建房子更牢固。
師:你們搭建的房子,在地震時發(fā)生了什么情況?
“我的屋頂?shù)瓜聛砹??!?/p>
“我搭的兩層的房子沒有倒?!?/p>
“我的全部都倒了?!?/p>
“我搭的一層的房子沒有倒?!?/p>
師:看來地震的破壞力很大,那么怎么搭建房子能夠牢固一些呢?
“要低一點的房子,就不會倒了。”
“要把房子造的密一點。”
“要用牢固的材料,比如水泥?!?/p>
從對話中可以知道,這些回答都來源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的經(jīng)驗是缺乏的,還無法很好的解決他們在地震臺上遇到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們的探索更進一步呢?
2.交錯式搭建感受力的交互作用(投放木片積木)
于是我找來了一些關于房子的設計圖,并且請孩子們觀察我們的教室,數(shù)一數(shù)一個教室需要幾面墻,如果一面墻就是一塊積木,那么需要幾塊積木呢?
孩子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房子是需要多塊積木組合搭建的,需要四面圍合。由于清水積木相對來說比較的小,所以孩子們找來了長方形的木片積木,它體積小、重量輕,但長度較長,它適合搭牢固的房子嗎?
這次孩子們將木片積木用交錯疊加的方式搭建在一起,在模擬地震臺打開后,積木發(fā)生了輕微的位移,但沒有倒塌下來,孩子們找到了搭建的方法,兩位小女孩合作搭建了34層的高樓,成了地震臺上最牢固房子的最高記錄。交錯式搭建的房子由于重力的原因,積木的上下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橫縱交叉的積木正是利用這種橫向與縱向的摩擦力相互咬合,使每一塊積木變成一個相互粘合的整體,從而使得這個整體變得穩(wěn)固。
木片積木搭的房子是最牢固的嗎?有沒有其它更好的積木呢?我向孩子們拋出了這個問題。
“可以用建構坊里面大的積木,它比較大,也很重,應該會牢一點?!庇腥私ㄗh說。
“也可以用泡沫積木,我在游樂場看到他們用泡沫積木搭了很高的房子?!庇钟腥私ㄗh說。
3.大小積木對決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投放木片積木、泡沫積木、大木頭積木)
于是我們向建構坊借用了泡沫積木和大木頭積木,大部分孩子都認為大的木頭積木搭的房子肯定最牢固,因為它很重,也很長,只有一人認為泡沫積木搭的房子最牢固,那么到底哪種積木搭建的房子會更牢固呢?我們開始了小實驗。
經(jīng)過多次實驗,最后大木頭積木搭建的房子最先倒塌了,而泡沫積木搭建的房子堅持到了最后。這是為什么呢?
我請孩子們分別摸一摸這三種積木,孩子們說大木頭積木最光滑,木片積木和泡沫積木差不多。有人馬上就說光滑的就是會比較容易倒,就像我們?nèi)菀谆揭粯?。這個解釋給了大家很好的解答,因為在地震的時候會有左右的振動,光滑的積木就會容易移動,我將震動的頻率調(diào)低,讓孩子們更清楚的看到積木是如何慢慢的移動最終倒塌的。
4.融入游戲尋找力的支撐點(投放疊疊樂游戲積木)
雖然孩子們的房子搭建成功了,但是對于力的相互作用到底了解了多少呢?于是我投放了游戲材料——疊疊樂。讓孩子們通過游戲的形式,尋找物體搭建在一起時的支撐點在哪里。通過一邊游戲一邊記錄,幼兒能夠很清晰的觀察到支撐點在哪里,初步感知力的重心問題。
三、結論
《指南》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更加體現(xiàn)了讓幼兒實際操作的重要性,當教師提供適合的材料,給與幼兒足夠的操作時間和空間,即使難懂的科學原理,孩子也能在實踐中獲真知。關于力的探索劃上了一個逗號,通過對多種材料的探索和實驗,孩子們逐漸找到方式方法,不斷的調(diào)整搭建方式、更換材料,在實際的探索中感受到了力的作用,了解了更粗糙的表面會讓物體產(chǎn)生更大的摩擦力,而更多關于力的知識,還需要孩子們再未來更多的實踐中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