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茹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情勢變更原則并未被列入《合同法》,早在上世紀末合同法修訂中就有人提出列入情勢變更原則,卻在最后票決中被否,直到十年后即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其中第26條規(guī)定了有關情勢變更原則的內容,從司法解釋角度賦予了情勢變更原則的重要性。建設工程合同是承包人和發(fā)包人為順利完成某項工程建設共同簽訂的雙務、有償?shù)囊环N要式合同,一般包括勘察、設計和施工合同?,F(xiàn)實生活中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本來就相當棘手,合同的簽訂保證法律效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法律漏洞之外的不確定性。近幾年來中國房地產(chǎn)業(yè)的崛起使得建筑業(yè)蓬勃發(fā)展,伴隨而來的就是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的多樣化、復雜化?;诮ㄔO工程合同管理的角度來看,情勢變更千變萬化。仔細研究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情勢變更原則涉及的內容主要圍繞政策、經(jīng)濟變動等導致各類價格指標變動的內容展開,最直觀的價格變化表現(xiàn)往往也很容易被誤認為符合情勢變更原則。
一、案例解讀
固定價格合同分為固定單價合同和固定總價合同,兩者均為簽訂合同時表明合同價款不再調整并明確合同雙方責任與義務,也即合同簽訂時發(fā)包人已將施工過程所約定的風險全部轉移給施工方,由施工方承擔工作量和價格的風險。相比于其他合同,很明顯固定價格合同在當今社會更容易產(chǎn)生矛盾,因為我國房地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推動了建筑業(yè)的進步,間接使得工程物資價格波動較大,造成某方利益顯著受損要求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維權的情況屢見不鮮,所以本文選擇固定總價合同作為研究對象。
在中鐵十八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承包方)與武漢繞城公路建設指揮部(發(fā)包方)關于建設工程價款的糾紛案件中,雙方在簽訂固定價格合同后,施工期間建筑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承包方要求賠償材料上漲價差的問題,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一審中采用情勢變更原則,判決發(fā)包人給予賠償,但在二審中卻聲明承包人因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損失不符合情勢變更的基本原則,從而撤銷一審判決,改用二審判項。前后判處結果大相徑庭,爭鋒的焦點就集中在情勢變更原則是否適用本案件?;氐揭灾刑岬降倪m用標準:合同基礎、合同目的、對價關系障礙。基于這三個標準來看,本案的關鍵在于不可預見的市場性因素(或非市場性因素)是否說明合同需要變更或解除才能符合原合同基礎、合同目的及對價關系。本案件引發(fā)的三方面討論如下文。
1.不可預見是情勢變更前提。本文研究的是只有在雙方當事人都不可預見的情形下簽訂的合同才能產(chǎn)生“情勢變更”的法律效果。
縱觀此案件,并未提及上述雙方簽訂合同時信息不對稱情形。在簽訂固定總價合同的情形下建材價格變化是雙方必然關注的內容,建材價格隨市場行情變化在建筑市場中并不稀奇,所以法庭認為將其判為“情勢變更”違背行業(yè)標準,如果都認為價格變化就符合情勢變更,勢必影響法律的穩(wěn)定性,發(fā)包人也會在合同簽訂時產(chǎn)生錯誤預判。這也是為什么沒把情勢變更原則正式寫入合同法的緣由之一。而根據(jù)本案件提供證據(jù)來看,發(fā)包人的招標文件以及合同中都明確事先排除了工程物資價格變動影響合同總價款的可能性。所以承包商應該“預見”價格變化的情況風險只能由他單方面承受,而這樣的上訴行為違背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2.非市場性因素是外力。本文所講到的情勢變更原則使用條件為非市場性因素的變化所帶來的無法預見的如政府政策調整、經(jīng)濟周期等對合同一方產(chǎn)生重大無法承受的影響,而另一方明顯獲得巨額收益的這種明顯不公平的情形。正是在非市場性因素這樣一種外力的推動下使原合同必須在法院判決中變更甚至是解除,以求取最大程度的公平。但并不是所有的非市場因素變動程度都能達到情勢變更的要求,所以這里有個“度”的衡量,建筑工程中最基礎的如材料價格變動多少算重大,如何衡量其變動是否在弱勢一方“可承受范圍之內”,這是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回到案件本身,雙方簽訂合同時間是2003年4月4日,竣工日期為2004年7月15日,湖北省交通廳下發(fā)的鄂交基(2004)314號《關于對在建高速公路項目主要材料漲價實施價格補貼的意見》,其系2002年末以來全國建材價格持續(xù)大幅度上漲的情況,要求各有關單位根據(jù)風險共擔、合理補償?shù)脑瓌t,對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建的高速公路土建主體工程的水泥、鋼筋、鋼絞線等主要材料漲價幅度大于5%的實施補貼。這里的5%就是對“度”的衡量簡單標準。但是該文件只是指導性文件,具體實施還要看各單位處理辦法。針對當時的情況來看,建材價格持續(xù)大幅度上漲屬于可預見的正常市場環(huán)境變化,而施工期間使用購買建材是在文件規(guī)定時間之外,不符合情勢變更原則的時間要求。承包方主張的漲幅超過5%的材料價差部分不構成異常變動,未表現(xiàn)出顯失公平的跡象,承包方上訴被駁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此類案件應該設定基本“價格變動程度的標準”,但往往實際情況復雜多變,標準的訂立并非易事。
3.區(qū)別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上文提到不可預見的非市場性因素導致情勢變更,尤其非市場因素中的政策變化、經(jīng)濟周期等很容易被理解為不可抗力,因為不可抗力也存在不可預見的特質,都有可能影響合同效力。但實際上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有很大區(qū)別,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條清楚的說明應對兩者進行區(qū)分。首先,影響事由不同。情勢變更是因為社會或經(jīng)濟的變動引起合同基礎、合同目的、對價關系發(fā)生變化導致的合同變更或解除;不可抗力涉及最直觀的事由便是重大自然災害如臺風、暴雨等造成合同無法履行。兩者都是由外力引起,但外力作用機制明顯不同。其次,適用范圍不同。我們可以看到情勢變更是作為合同法的內容存在于解釋(二)中,也就說明情勢變更主要針對合同關系,如施工合同、承租合同等;但不可抗力不局限于合同關系,保險中的火災險、意外險等歸屬于不可抗力范圍。再其次,訴訟程序不同。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責事由,也就是說不可抗力情況下,無需為不履行合同而承擔責任;情勢變更則需要訴諸法院,由于情形復雜多變需要由法院判定是否符合要求,合同依然履行,只是內容可能因情勢變更而做出部分調整。最后,就是結果有區(qū)別,很明顯情勢變更只會導致當事人無法達到合同目的,如上面案例分析中承包商最后因建材價格上漲而承擔較大風險,付出高于原來預想的對價,只是本案并未構成情勢變更,所以不存在顯失公平的跡象;但是不可抗力直接導致合同部分或全部無法履行,對應部分合同效力自然也隨之消失??偨Y來說,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有交接相同部分,即不可抗力有可能符合情勢變更原則,但反過來則無法實現(xiàn)。本案件中建材價格的上漲既不屬于不可抗力的情形也不是情勢變更的表現(xiàn),而是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波動。建設工程固定價格合同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上述案例的建材價格變化情形,雙方當事人為主張價差而通過法庭維權。由于情勢變更的情況很難判定,所以使用法理來調整該類情況要異常慎重,不僅要根據(jù)上文提到的衡量標準還要選擇當事人統(tǒng)一意見和社會現(xiàn)狀相結合,多角度全方位考量,最后做出公平判決。
二、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實際固定總價合同的案例分析基于情勢變更原則的三個標準,從不可預見、非市場性因素、不可抗力三方面探討了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效力及適用條件。筆者基于本篇內容的研究對情勢變更相關規(guī)定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情勢變更原則對時間的規(guī)定模糊不清,只說合同成立之后,這并不能明確表述出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的時間范圍,建設工程完工至竣工驗收也可能受外在因素影響拖延合同時間,所以建議適用時間應該改為“合同簽訂之時至合同履行完成前”這樣一個時間段。其次,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并未涉及情勢變更原則相關案件的分類,歸類的作用在于便于統(tǒng)一管理,省時的同時提高法務部門工作效率。雖然情勢變更原則目前僅在合同關系范圍內適用,本文也只對建設工程固定價格合同進行探討研究,但還有其他如租賃合同、買賣合同等種類繁多的合同存在,建議統(tǒng)一進行分類。再其次,針對本文提及的建設工程固定價格合同,建議設立行業(yè)統(tǒng)一標準,建材或其他相關物資價格的上漲可根據(jù)公司不同規(guī)模設定上漲幅度,便于判別價格變化是否在當事人“可承受范圍”,如承包方乙為B等級類建筑公司,可承受建材價格上升幅度為5%之內,發(fā)包方甲為A等級類開發(fā)商,可承受建材價格下降幅度為10%之內。當然行業(yè)標準的設立需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明顯額外增加了相關部門的工作量。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該種想法必然成為趨勢,“度”的衡量總需要標尺,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保證真正的公平。
合同法解釋(二)對情勢變更的規(guī)定很容易在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判斷中失衡,當今的中國正處于房地產(chǎn)業(yè)爆發(fā)式發(fā)展的階段中,相關合同涉及情勢變更原則的案例也隨之增加,所以本文的研究旨在減少裁判的隨意性,為情勢變更判斷提供標準,增加判決穩(wěn)定性的同時提高法律的公信力。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