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東
摘 要:文章表現(xiàn)了林則徐與林樹梅之間的深厚友誼。林則徐非常器重林樹梅,稱他為金門奇士、南方杰出人才,既是將門之子,學養(yǎng)又極為深厚,對其終究未能受清政府重視而感慨不已。在此,林公的禮賢下士可見一斑。另外,林樹梅十分欽佩林則徐的為人和抗英愛國的精神。文章表述了二位志士的命運相近、惺惺相惜,又壯志未酬的悲愴心情。
關(guān)鍵詞:林則徐;林樹梅;抗英愛國
“深負平生國士知,鹽車老駕欲何之,歸來化作孤山鶴,猶守梅花影一枝。”①這是林則徐的一個知已——林樹梅臨終前口占的一首詩,詩句中充滿了對林則徐的哀思和對自己壯志未酬之慨。
林樹梅,字瘦云,一字實規(guī),號嘯云、鐵笛子。金門后浦人,寓居廈門。他出身于將門,其養(yǎng)父林廷福曾任金門鎮(zhèn)水師左營守備、福州閩安鎮(zhèn)副將,后任臺灣副總兵。林樹梅年十四即隨其父到過福建、臺灣、澎湖、廣東各地。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所以他每到一處,都能留心各項要防。當他跟隨父親到各港口勘察時,經(jīng)常認真聽取長輩的教導(dǎo)和指點,并把所看到的地形、地貌險夷所在一一專心寫下筆記②。因此,他不僅熟悉閩臺兩地的形勢,且亦通曉其海防的布局。他的軍事才干得到迅速成長。他從小跟著漢學大師高澍然學習詩及古文詞,受過閩學的薰陶,所以他學識淵博,詩文具優(yōu)③。時勢的造就,使他成為一個德才兼?zhèn)?、文武雙全的人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他與林則徐接觸時間不長,但林則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使他十分欽佩。尤其林則徐抗英、禁煙中所煥發(fā)出來的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更使這位當時有志青年林樹梅心悅誠服。
他與林則徐心心相印,樹立了抗英衛(wèi)國的遠大抱負。林樹梅臨終口占的詩句中,第一句“深負平生國士知”就是說他的平生遠大抱負,惟有林則徐這樣偉大人物才能深知和理解(因為他倆彼此視為知已)?!皣俊保窗抵噶謩t徐。第二句“鹽車老駕欲何之”,“鹽車老駕”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意即老馬駕著沉重之鹽車上坡,蹄失膝折,無法前行,以喻林則徐與其本人均有德才之人,卻遭當?shù)勒咭种拼驌?。兩者命運相近,一生坎坷,使人浮想聯(lián)翩,心中憤恨難平,大有懷才不遇之感!第三、第四兩句,寓意較深?!皻w來化作孤山鶴,猶守梅花影一枝”,作者表示自己生前與林則徐一樣壯志未酬,十分惋惜,嘆息不已,但死后愿作北宋隱者,如詩人林逋(和靖先生)那樣(種梅養(yǎng)鶴,世稱“梅妻鶴子”)隱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終身不仕、不娶。
林樹梅一生雖慷慨俠任,但他看到林則徐抗英、禁煙正義事業(yè)遭受嚴重挫折,終被清廷遣戌新疆,十分痛心,又回想自己兩度在廈門抗英,都因清廷妥協(xié)投降,官僚們貪生怕死,以致廈門陷入敵手,前功盡廢,感到無限悲涼!本來他最倚重的林公則徐,曾于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請他籌議閩江海防,密參帷幄,但卻于當年十月十九日突然去世在赴任途中的廣東普寧縣。惡耗傳來,令林樹梅十分震驚。失去一個知心的人,使他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打擊。他總感到生前施展才干已經(jīng)無望,但死后也要以林和靖先生為榜樣,以清高自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樹梅之名,表示他早已以梅仙自居。他對林和靖先生亦十分愛慕,死后愿意化作和靖身邊的一只鶴,日夜守候在一枝梅花影子之旁。他對林和靖的名詩“疏影橫斜水深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充滿向往。他不僅要像鶴一樣富有堅強生命力,而且要如梅花那樣耐寒、清香、高潔。
作者臨終時刻還在字里行間對林則徐及林和靖這兩位高尚的人物表示強烈的愛;而對賣國、腐敗的清廷及其當?shù)乐T君迸發(fā)出內(nèi)心深處的恨,斥之為“鹽車老駕”,無用之輩,終將一事無成。此詩句表現(xiàn)了其愛憎分明,句句滲透出其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
林則徐對林和靖先生亦十分景仰,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杭州嘉湖道時,即重修杭州西湖孤山林和靖墓,還為林和靖先生題額,不僅補種梅樹360株,而且購買2只白鶴豢養(yǎng)于其墓前;又作詩追慕林和靖的“梅妻鶴子”,表現(xiàn)其飄逸、清高的風范①,并感慨宦海浮沉,欲歸隱林下;自覺與梅鶴因緣漸深,有意他日結(jié)廬堤上相伴墓前。詩云:“我從塵海感升沈,何日林泉遂此心,墓表大書前處士,家風遙愧古長林。湖山管領(lǐng)誰無負,梅鶴因緣已漸空,便擬攜鋤種明月,結(jié)廬堤上伴靈襟?!雹诹謩t徐還在林和靖祠及其紀念亭——梅亭題過兩副楹聯(lián)。祠聯(lián)為“我憶家風負梅鶴;天教居士領(lǐng)湖山”③。亭聯(lián)為“世無遺草真能隱;山有名花轉(zhuǎn)不孤”④。
雖然是短短兩副對聯(lián),但意味深長。第一句表示林則徐被林和靖先生在杭州西湖孤山種梅養(yǎng)鶴,過著隱居生活,凈化思想、不受塵世庸俗觀念所感染,表示自愧不如;第二句表示老天有情,它會安排您這樣有德有才之人領(lǐng)略湖光山色之靈氣。以上兩句楹聯(lián)滲透著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亭聯(lián)第一句,林則徐贊頌林和靖是一個真正的隱居者,因為他沒有在世上遺留下更多的著作、自傳、遺稿、奏折以及能夠彰顯自己的文章,所以他才是心靈純潔的甘居林下之人。第二句,林則徐贊揚林和靖先生所處的西湖孤山種了許多梅花,而使孤山不“孤單”了。以上兩句亭聯(lián)反映出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思想。
林則徐為什么把林樹梅視為知己呢?
因為林則徐一生不僅重視人才,而且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和使用人才,更加難得的是他為見到的各種人才都建立了人事檔案。據(jù)記載,林則徐“每見客必詳問其生平,及技能、嗜好與所過山川風俗、所交豪杰、退即令記室籍之,凡四人專司其事?!质∫圆丶?,有所資考,按藉厘然。家居在官,常以搜訪人才,周知庶務(wù)為事,故所至事無不辦”⑤,“文忠性明察,……每蒞一境,必周知其風俗以興利除弊,人咸以神明奉之,不知其接見僚屬紳士,必旁諮博采,屏后小史備書其語,每日每人皆如是,公因互證其異同,以分其人之誠偽,事之是非”⑥。
林則徐在沒有見到林樹梅之前,林樹梅就在臺灣干過一番事業(yè)。他雖是一介書生,但胸懷全局,隨父到臺灣后,對臺灣民情風俗、民間疾苦、水陸邊寨形勢、治亂之由,一一觀察無不了如指掌。他早就認為臺灣與福建唇齒相依,“臺灣安,全閩無事”⑦。
道光十六年(1836)秋,臺灣發(fā)生饑荒,民眾騷動,素稱勤廉練達的曹型號臨然受命,被任命為鳳山知縣。林樹梅被禮聘為其幕僚,他深受曹型號器重。他首先向曹型號提出,安定民生,與民休養(yǎng)生息,恢復(fù)地方元氣,減輕百姓負擔。林樹梅為了實現(xiàn)其政治主張,不辭勞苦,從細小抓起,身體力行。例如,瑯喬(即恒春)漢族與高山族因耕牧發(fā)生斗毆流血事件,林樹梅毅然趕到現(xiàn)場進行勸解,制訂約束辦法,使兩族不僅解決了糾紛,而且終歸和平⑧。
林樹梅像林則徐一樣,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農(nóng)田水利。臺灣鳳山縣原來農(nóng)民耕田多是掘井進行灌溉,林樹梅組織農(nóng)民開鑿五鳳埤公圳(后來為紀念曹型號改名為曹公圳)約134.5千米。由淡水溪決堤引水,于九曲塘之坳,壘石為門,以時蓄泄。灌溉旱田約21平方千米,增產(chǎn)早稻達156000余石。他的貢獻深受朝野人士所贊賞⑨。
水利工程完成后,林樹梅告假回家省親。由于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林樹梅無法再到臺灣。他投筆從戎,在廈門投入抗擊英軍侵略、保衛(wèi)金廈的斗爭。
道光二十年(1840),林則徐的親密戰(zhàn)友鄧廷楨調(diào)任閩浙總督。鄧廷楨素聞林樹梅的才干,便委托按察使常大淳、鹽法道文康等人寫信給林樹梅,聘請其參與軍事,并向林樹梅咨詢海防要務(wù)。林樹梅知道鄧廷楨在泉州布置海防,便從邵武趕泉州拜見他。見面后,鄧廷楨十分賞識林樹梅的才干。林樹梅大膽地向鄧廷楨遞上海防守備計劃書,書中提出“招運米、集戰(zhàn)船、練兵勇、備金廈、防臺澎、固內(nèi)外”全閩備海六策⑩,句句切中時要。鄧廷楨認為他的計劃十分中肯,感到非常高興,全部采納,準備付之實施。但是,不幸同林則徐一樣遭到清廷“交部嚴加議處,并奉旨革職”,因而林樹梅抗英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抵抗派顏伯燾繼任閩浙總督,即命興泉永道劉躍椿訪問林樹梅,求其獻金廈兩島的防御之策。林樹梅提出“足食得人,鎮(zhèn)靜為要”。二月,顏伯燾又親自向林樹梅咨詢防御之策,林樹梅提出“專統(tǒng)馭、信賞罰、審敵勢、選前鋒、講火攻、布間諜、設(shè)險阻、修砦堡”八策。顏伯燾采納其言,命當?shù)毓賳T往海刺嶼尾擇地掘井布防,并令林樹梅負責廈門郊區(qū)并組織團練鄉(xiāng)勇千人分守要隘。到了五月,清廷及廈門當局官吏卻認為和議可成,竟然決定遣散全部鄉(xiāng)勇,林樹梅極力反對,認為“夷性反復(fù)無常,請求酌量保留,以備非常情況”,而當權(quán)者卻未能采納。果然不出林樹梅所料,七月初九日(即新歷8月25日),由英國侵略軍司令璞鼎查率領(lǐng)英艦34艘突攻我青嶼,廈門當局大為震驚①。當時廈門僅有守軍3000人,水勇不到千人。當權(quán)者這時才知道寡不敵眾,又急忙委派林樹梅急赴高崎,再次招募鄉(xiāng)勇。可惜大好時機已失,敵艦集中炮火猛攻廈門港演武亭至沙坡尾沿海我軍石壁炮臺。英勇的廈門軍民雖浴戰(zhàn)抗敵,但終因眾寡不敵,廈門城遂告淪陷②。此時廈門郊區(qū)尚有百余村,林樹梅仍在高崎招募鄉(xiāng)勇,一再建議“宜集兵勇,戮力恢復(fù)”③,而官僚們只顧逃命,終把整個廈門丟掉。可憐林樹梅保家衛(wèi)國一片赤誠之心,又一次付諸東流。
林樹梅對閩江一帶海防亦相當熟悉。他曾跟其父在福州閩安鎮(zhèn)生活了較長一段時間,他寫過《閩安紀略》一書,對閩江一帶山川形勢、民情風土以及軍事布防情況了然于胸。
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林則徐回到福州家鄉(xiāng)養(yǎng)病。當時英國侵略者已把魔爪伸入福州城里,他們強住烏石山神光、積翠二寺,并欺壓福州人民,制造了“烏石山教案”。林則徐率領(lǐng)福州紳士林昌彝等倡議驅(qū)逐之。也考慮到英國軍艦會來閩江口挑釁,林則徐不辭勞苦,數(shù)乘扁舟至五虎門、閩安一帶審視形拋④。
林樹梅的報國無門,抗英無權(quán),枉有一片忠心愛國之志以及他的矛盾心態(tài)、他過去的動人事跡早已為林則徐深知,也只有林則徐這樣明察秋毫、胸懷大志的人物才能理解和賞識林樹梅。因此,在規(guī)劃閩江口一帶設(shè)防過程中,林則徐特別邀請了林樹梅參與籌辦此事⑤。關(guān)于籌辦海防之事,林則徐曾“函商疆吏,與總督主督間韻珂、巡撫徐繼畬意見不合”⑥。但這正義事業(yè)得到許多紳士及廣大人民的支持,不僅是輿論上的支持,如福州著名紳士林昌彝寫出《射鷹樓詩話》一書,敢于把矛頭直指英國侵略者⑦,而且在海防設(shè)施上,大家出資修筑了炮臺、防御工事,同仇敵愾,做好了打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
在加強海防建設(shè)的斗爭中,林則徐與林樹梅兩人親密相處,心心相印。林則徐贊賞林樹梅的才干,林樹梅感激林則徐的知遇之恩,兩人視彼此為知己。
可是遺憾的是,清政府為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竟不顧林則徐體弱多病,突然下道詔書,任命林則徐為廣西巡撫,并催促其早日到任。林則徐不幸在赴任途中病逝,林樹梅聞后心中無限悲痛,深感林公生前的知遇,作詩為其招魂。此后,林樹梅抑郁成病,從此臥榻不起,終年未及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