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菱
【摘 要】被稱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奉為元代教化孝道戲劇的佳作,成功塑造了蔡伯喈這樣一位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長期以來,在《琵琶記》的研究中,蔡伯喈一直是一個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始終處于一個巨大的矛盾漩渦中。本文將從家庭、婚姻、仕途三方面來分析蔡伯喈矛盾性的人物性格形象,探討其人生悲劇的形成。
【關(guān)鍵詞】蔡伯喈;《琵琶記》;矛盾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028-01
高明創(chuàng)作的蔡伯喈形象在當(dāng)時來說是獨樹一幟的,他所塑造的這樣一個欲要忠孝兩全卻始終處于矛盾痛苦中的書生類型,既不同于《張協(xié)狀元》中張協(xié)那樣發(fā)跡拋妻的負(fù)心形象,也不同于《荊釵記》中王十朋那樣不肯再娶的癡情形象。其形象的出現(xiàn)顯然要比以上兩種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類型更豐富化,更具典型的意義。蔡伯喈的一生都處在自我矛盾中,無論是其言行,還是其人格,都處于矛盾分裂的狀態(tài)??梢哉f,蔡伯喈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其一直在“大孝”與“小孝”難以抉擇、“新弦”與“舊弦”難以取舍、“忠”與“孝”難以兩全的矛盾沖突中患得患失,在情感與理智之間抉擇,無論是在家庭中、在婚姻上還是在仕途上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他成為了一個全身都是矛盾的人物。
對于家庭,蔡伯喈是矛盾的。一方面體現(xiàn)在其在追求功名與侍奉父母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大孝”與“小孝”之間的矛盾。他苦讀詩書,在當(dāng)時“秀才每都求科試”的大環(huán)境下,自然擺脫不了功名仕途的誘惑?!陡咛梅Q慶》開頭蔡伯喈便唱道:“十載親燈火,論高才絕學(xué),休夸斑馬。風(fēng)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騁,魚龍將化。沉吟一和,怎離卻雙親膝下?且盡心甘旨,功名富貴,付之天也?!睆拇硕纬~可以看出蔡伯喈內(nèi)心是矛盾的,對于功名利祿他還是向往的,只因要侍奉雙親,放棄考試?!袄钭课帷痹谠u點《琵琶記》“蔡公逼試”“正是:人爵不如天爵貴,功名爭似孝名高”一句眉批道:“‘孝奈何說‘名,可笑,可笑!”“李卓吾”認(rèn)為其將“孝”與“名”混為一談,由此也可看出伯喈心中并不是全無追求“名”的根苗。但其心中經(jīng)過一番爭斗,在功名與孝道間,其選擇了孝,決定不去考試,在其內(nèi)心矛盾得到統(tǒng)一的時候,其父的逼試,使其內(nèi)心的矛盾再次出現(xiàn)?!恫坦圃嚒芬怀霾坦f道:“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是以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所以為不孝。你若是做得官時節(jié),也顯得父母好處,兀的不是大孝是什么?”蔡公以做官揚名的“大孝”壓事親盡孝的“小孝”,逼迫其去參加考試。蔡伯喈在“大孝”與“小孝”的矛盾中服從了“大孝”的禮儀,無奈踏上了應(yīng)試之途。
對于婚姻,蔡伯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無法抗拒牛丞相的逼婚,一方面婚后一邊享受著榮華富貴一邊又思念結(jié)發(fā)妻子。與牛小姐的婚姻,他本是拒絕的,《官媒議婚》一出中蔡伯喈曾說道:“閑聒,閑藤野蔓休纏也,俺自有正兔絲,親瓜葛。是誰人,無端調(diào)引,謾勞饒舌?!薄翱v然有花容月貌,怎如我自家骨血?!辈滩畬τ谶@段婚事并不想接受,但牛丞相“勢壓朝班,威傾京國”,他不得不屈服。入贅相府后,他有過“喜書中今朝,有女如玉”這般感嘆,享受當(dāng)前的富貴生活,可又時不時想念家中舊妻。《琴訴荷池》中他曾唱道:“舊弦已斷,新弦不慣。舊弦再上不能,待撇了新弦難拼?!弊阋砸姷闷湓凇靶孪摇迸c“舊弦”之間難以抉擇,人在牛小姐身旁,心卻在趙五娘身上,身心的分離讓蔡伯喈處于長期的矛盾中。本是因思念趙五娘才彈錯曲,卻解釋為舊弦彈得慣,新弦談不慣,也足以見得蔡伯喈性格上的軟弱性?!豆氽n思》中針對蔡伯喈的說白:“欲待使人徑去,又怕老相公知道”一句,“李卓吾”在此處批語有云:“殺才!不孝子!難道差一人回去,他也來禁著你?就禁著你,大丈夫難道便為他禁了?可恨,可恨!”想寄封信回家都怕得罪牛丞相,“李卓吾”用這種諷刺的語氣在此處表達(dá)了對蔡伯喈懦弱無能的不滿。性格的軟弱性也是造成其矛盾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于仕途,蔡伯喈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對朝廷做到“忠”,一方面卻又想對父母做到“孝”。蔡伯喈對于留京做官本是拒絕的,他以“得侍雙親”為由請辭,朝廷的答復(fù)卻是:“孝道雖大,終于事君?!痹谑戮c事親的矛盾中他不得已不選擇做官。在劇本一開始的“副末開場”中就一再標(biāo)榜要塑造“全忠全孝蔡伯喈”,在筆者看來具有極大的嘲諷意味。其所謂的“忠”,不過是遵旨在京做官、奉旨成婚,換來的是父母雙亡,妻子飽受折磨;其所謂的“孝”,不過是遵從蔡公所說的“大孝”,應(yīng)試做官,換來的卻是對父母“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蔡伯喈欲“全忠全孝”,最終換來的卻是“忠孝都不全”的結(jié)果。
蔡伯喈這樣一個始終處于矛盾中心的人物,他的悲劇人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身上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自身存在的性格弱點。但更多的原因來自于他不可反抗的強(qiáng)大的封建制度,他試圖反抗過,可結(jié)果是往往陷于更矛盾的環(huán)境中不能自拔,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妥協(xié)與順從。作者借蔡伯喈這一矛盾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出的是在封建統(tǒng)治下廣大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值得我們更深入的探索與思考。
參考文獻(xiàn):
[1]高明撰.琵琶記[M].蔡運長,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明容與堂刻本)[M].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影印,1954.
[3]陳文新.論《琵琶記》的悲劇品格[J].戲曲藝術(shù),2001(0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