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燕鴻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的護理中健康信念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穩(wěn)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護理中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康復依從率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6.352 9,P=0.011 7)。觀察組護理后自護能力評分為(152.65±28.4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0.63±28.5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365 4,P=0.000 0)。結論:健康信念模式應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提升患者康復依從性,提升患者自護能力,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穩(wěn)定期; 健康信念模式; 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9.0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19-0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氣流受限表現(xiàn),且其氣流受限具有不完全可逆性,同時患者病情會呈現(xiàn)出進行性進展[1]。老年人群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臨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特效方法,多選擇支氣管擴張劑、抗菌藥物進行臨床癥狀的控制[2-3]。對于處于穩(wěn)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僅要注重治療的進行,還需要重視護理干預,保證患者良好的依從度,以提升患者醫(yī)療護理質(zhì)量[4]。本研究以筆者所在醫(yī)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穩(wěn)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對象,具體分析健康信念模式在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穩(wěn)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證實處于穩(wěn)定期,年齡在60歲以上。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存在認知障礙或者溝通障礙。根據(jù)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0~77歲,平均(68.28±5.36)歲;病程0.4~11年,平均(5.34±1.19)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5歲,平均(68.59±5.14)歲;病程0.4~10年,平均(5.07±1.11)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用藥,密切監(jiān)測病情,給予氧療,給予營養(yǎng)干預,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觀察組則在患者護理中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具體內(nèi)容包括幫助患者感知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嚴重性及易感性,讓患者理解遵醫(yī)囑治療及保持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改正不良行為時的障礙,具體實施如下。
1.2.1 通過教育使患者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及嚴重性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通過直接詢問或者問卷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對患者入院時的健康信念水平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情況。主動向患者介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現(xiàn)的內(nèi)在原因及外在原因。另外要定期開辦集體講座,播放健康教育視頻幫助患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向患者介紹當前國內(nèi)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情況,使患者認識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類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程長會導致的不良結局,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可能形成的影響,幫助患者認識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嚴重性及易感性。
1.2.2 通過教育使患者認識到保持健康行為的益處 護理人員必須通過不斷的教育使患者切實認識到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對于促進疾病病情緩解、康復的重要意義。護理人員每周都要組織健康講座,講解減少吸煙量的益處,鼓勵患者戒煙,進行飲食教育,指導患者選擇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攝入,提升機體呼吸道的防御水平。另外食物也要保持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減少食用產(chǎn)氣食物,確保肺部良好換氣功能。給予低流量持續(xù)吸氧,護理人員向患者展示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可以利用PPT和視頻的方式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練習。
1.2.3 通過教育使患者認識到保持健康行為可能存在的障礙 障礙表現(xiàn)在身體、心理、經(jīng)濟、時間、醫(yī)療費用方面,護理人員要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掌握患者自認為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幫助患者對自身能力科學正確的評估,使患者提升自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該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及病友之間的支持。如果患者年齡偏高,或者文化程度低,或者接受能力差,應該在集體健康教育之外給予個體化健康教育,確保全部患者都可以理解。護理人員應該利用通俗易懂及圖文并茂的健康手冊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得到足夠的健康促進相關知識。另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邀請病友現(xiàn)身說法,與患者面對面交流,使患者切實認識到健康行為保持的意義,提升患者的健康信念。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鼓勵家屬保持健康行為,從而為患者樹立榜樣。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康復依從性:包括患者進行縮唇呼吸的依從性、進行腹式呼吸的依從性、進行呼吸操練習的依從性。在整個康復護理期間患者均能夠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完成各項練習視作完全依從;在整個康復護理期間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僅有70%以上的時間能夠完成各項練習視作部分依從;在整個康復護理期間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僅有不到50%的時間能夠完成各項練習視作不依從??祻鸵缽亩?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自護能力:在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進行評價,經(jīng)自護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內(nèi)容有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共43個問題,分別為1~4級評分,總分172分,得分越高則自護能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