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陸曼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中風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中醫(yī)學認為中風主要是由于氣血逆亂,出現(xiàn)了風、火、痰、瘀等癥狀,導致腦脈麻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的情況,屬于一種急危重癥,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與致死率高等特點[1]。因此,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來說,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并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以此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的康復效果[2]。該次研究了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9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分析了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藥浴足治療中風后遺癥中的臨床療效及護理措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于收治的9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其中,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0例,患者的年齡在 53~82 歲;平均年齡(67.32±4.85)歲;患者病程在 4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13.48±2.57)個月;研究組45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1例,患者的年齡在 54~83 歲;平均年齡(68.48±5.21)歲;患者病程在 5個月~8年,平均病程(15.21±3.43)個月;所有患者中,半身不遂者57例,上肢不遂者26例,下肢不遂者7例;所有患者在各項一般資料中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口服80 mg阿司匹林片,3次/d;30 mg心腦舒通膠囊,3次/d;血糖較高者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血壓較高者控制患者血壓等高危因素。
研究組采用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藥浴足進行治療:使用穴位敷貼治療貼進行治療。對于上肢不遂者,選取肩髃、曲池、外觀、合谷等穴位;下肢不遂者選取陽陵泉、足三里、懸鐘、環(huán)跳等穴位;使用酒精消毒后,貼敷于患者相應穴位,24 h后揭去,1~2 h再貼新的穴位貼敷,1次/d,持續(xù)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同時,將煎煮好的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地龍、川烏、僵蠶、木通、羌活以及威靈仙等中藥材倒入足浴盆中,保持恒溫,500 mL藥液量加入2000 mL的水,水溫控制在40℃~45℃,浸泡20 min~30 min,1次/d,持續(xù)兩周為一個療程。
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均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1)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在經(jīng)歷過中風后,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尤其是對于半身不遂與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來說,其不良情緒更加顯著。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有效的評估,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緩解自身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信心,促使患者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2)飲食護理:根據(jù)患者的個人喜好與病情特點,為其制訂科學的飲食計劃;飲食主要以清淡、高纖維、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確保患者的營養(yǎng)充足;若存在肝腎陰虛者,則給予患者多食黑木耳、黑芝麻等食物;若存在氣虛血瘀者,則給予患者多食薏米粥等食物;高血壓者則給予低鹽食物;(3)康復訓練: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訂康復訓練計劃,確?;颊呙刻斓倪\動量;并在患者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針對患者的訓練情況,不斷調(diào)整訓練量與強度。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其中,患者治療后,原有臨床癥狀消失,肌力正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夠正常走路即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原有癥狀好轉,肢體運動功能改善即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原有臨床癥狀、體征均沒有明顯改善,即為無效。同時,依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情況,得分越低,則表明患者神經(jīng)功能越好;根據(jù)生活能力評分量表(ADL)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患者的各項癥狀評分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均采用(±s)標識,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計數(shù)與等級資料則使用頻數(shù)標識;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兩組之間對比以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ADL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ADL評分對比[(±s),分]
組別NIHSS治療前 治療后AD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29.75±5.6329.29±5.360.39690.69248.34±1.1213.41±1.6816.84440.000015.34±6.4515.86±6.070.39380.694769.23±15.4249.68±13.016.50030.0000
中風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通常情況患者在中風后出現(xiàn)偏癱的原因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血管病變基礎與血管中流動著的血流動力學基礎;前者主要以動脈重要硬化或高血壓性細小動脈硬化、動脈炎為主;后者則主要為血液成分改變與血壓因素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4]。在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常規(guī)西藥治療聯(lián)合康復訓練雖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因此,中醫(yī)治療被廣泛地應用在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中,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主要為穴位敷貼與中藥足?。谎ㄎ环筚N主要是通過穴位貼敷藥劑,能夠發(fā)射出生物波,作用于人體中,從而產(chǎn)生生物共振的效益,激發(fā)機體細胞的活性,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提高組織供養(yǎng),促進人體所需要的生物酶合成[5]。同時,中醫(y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足部屬于足三里經(jīng)的起始點,也是足三陽經(jīng)的終止點。中藥足浴主要是通過中藥煎煮取汁浴足的一種保健方法,該次藥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地龍、川烏、僵蠶、木通、羌活以及威靈仙等中藥材均能夠起到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之功效[6];且通過中藥浴足的方式,能夠促進機體局部溫度的增高與血液流動速度,擴張患者毛細血管,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水平,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細胞營養(yǎng)與機體功能。
根據(jù)臨床研究表明,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7]。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從患者的心理、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方面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還需要為其制訂科學的飲食計劃與康復訓練計劃,以此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8]。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藥浴足進行治療后,45例患者僅有1例無效情況,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78%(44/45);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后,45例患者中共出現(xiàn)了7例無效情況,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4.44%(38/45);由此可見,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治療前,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 評分分別為:(29.75±5.63)分與(15.34±6.45)分;對照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分別為:(29.29±5.36)分與(15.86±6.07)分;由此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分別為:(8.34±1.12)分與(69.23±15.42)分;對照組患者NIHSS評分與 ADL 評分分別為:(13.41±1.68)分與(49.68±13.01)分;由此可見,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均顯著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穴位貼敷聯(lián)合中藥浴足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與日常生活能力,在中風后遺癥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