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感受詩歌的意蘊,注重誦讀,注重積累,注重感悟,讓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與語言美,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詩歌? ?意境美? ?語言美? ?語文素養(yǎng)
詩歌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它感染、凈化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豐富著學生的情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和背誦等形式,讓學生品味形象生動的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通過詩歌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體會詩詞中鮮明、獨特而感人的藝術形象,發(fā)展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等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小學語文課文中古詩詞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小學生的知識積累才剛剛起步,要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可以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逼渲?,教師創(chuàng)設出自由、和諧、民主、平等、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成了重要因素。為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閱讀是先感知語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內(nèi)容。因此,教學詩歌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眾所周知,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猶如一幅畫,一幅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的藝術畫。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詩歌的畫面,感受詩歌的圖畫美。例如,在教學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范讀,并用心想象每一處的畫面,然后回答問題: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學生的答案真可謂豐富多彩、千奇百怪,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萬不可以以刻板、生硬的模板限制學生,因為欣賞感悟是一種畫面的重現(xiàn),每個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層次是有區(qū)別的。在學習詩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
二、探求意蘊、悟出詩情,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詩歌教學絕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背誦。事實上,只有通過領會意境,才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能力。詩歌情感的熱切程度,決定了教學中情感境界的調(diào)動程度。想打動學生,首先要打動自己;想感動別人,先得感動自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先要充分、深入地理解課文,用豐富而真實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需要。詩歌的深層意境可能是學生遙不可及的,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成了詩歌理解難易的一個切入點。師生之間如果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師就能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中。筆者曾聽過獲全國小學語文教學一等獎的陳飛老師分享關于詩歌教學的心得:詩歌探索教學有“三醉”——“為醉而醉”“為美而醉”“為生而醉”。我認為,詩歌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為文而醉”。如果教師不能為詩文而醉,又何來讓學生“為文而醉”呢?同樣,教師自己沒有感情,就無法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為此,教授詩歌時,必須自己“為文而醉”。先有了是非、善惡、美丑、愛憎的鮮明態(tài)度,出言才真切。如果“為生而醉”,教學時會被學生束縛,學生的認知也會被教師的所見所感限制。只有“為文而醉”,才能使學生與教師的思維殊途同歸??鬃诱f的“不學詩,無以言”的時代早已過去,學生對它的情感、意境未必能體會,但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傳遞,一定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情體驗,帶領學生進入詩境。
三、學會欣賞、學會探究,在審美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學生單單進入到詩境中,還遠遠不夠。因為,詩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聲韻、節(jié)奏、格律等要求外,還表現(xiàn)出其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正是詩歌的這些特征,使它非常適宜成為學生個性、涵養(yǎng)和智力的溫床。相應地,教師需要改變過去乏味的詩歌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出感性的現(xiàn)代形式——審美化教學。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接觸任何一首詩歌時,都會產(chǎn)生某種感受,這種感受可能正確,也可能離題。但不管是哪一種感受,都是真實的,是學生真切的閱讀體驗,是學生走進詩歌的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師應十分珍視這一初始感受,這是尋求感性契合的基礎。
感性契合是初步導入,使學生產(chǎn)生進入詩境的興趣,是詩歌的特殊性與學生個性的初步“交流”。深層的對話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優(yōu)秀詩作往往留有詩眼,由這些詩眼可窺探全詩精髓。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的“畢竟”二字總領全詩,成為詩眼。又如在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教學中,教師要設法讓學生弄清“日暮”“沉醉”“誤入”“驚起”“爭渡”等詞,弄清每一句詩字面的意思,為進一步探究打下基礎。但這么做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捕捉到詞中的關鍵字,即詩眼——“醉”。
詩歌的審美化教學有助于達到詩歌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文明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具體到一首詩的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到詩的精華所在、美學所在、興趣所在,并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感,獲得創(chuàng)造力。
“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旺盛的想像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化傾向?!薄皟和迈r、柔軟的心靈,到處是感知生活的觸角?!币虼耍f“兒童天生就是詩人”是有道理的。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地引導學生仿詩、改詩、寫詩。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享受了學詩的愉悅,發(fā)現(xiàn)了自己學詩的靈氣,加深了學詩的感情。同時,我們更應該多把時間和自主權留給學生,充分挖掘?qū)W生的藝術靈感,讓學生更自主、更輕松、更真實地學習詩歌,并在學習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傳遞,既學詩歌又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