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學 王 芳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是西方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寶石。這部戲劇除了以亡魂形式出現(xiàn)的老國王外還死了八個人,其中第一個走進墳墓里去的就是波洛涅斯,他的死顯然很有分量。研究《哈姆萊特》的資料浩如煙海,但對波洛涅斯的研究卻相對稀少,屠格涅夫說:“波洛涅斯是一個干練實際,善于思考,然而同時又是一個目光短淺,喜歡饒舌的老頭。”孟憲強認為他“地位很高、資歷很深”,“心地善良卻又愚蠢昏聵”,正是他的愚蠢多事導致了他的家庭的不幸,卡茨則從戲劇情節(jié)的角度提到了波洛涅斯之死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雖然波洛涅斯之死可以定性為一次誤殺,但存在著必然性。本文將從伏筆劇情、性格因素,以及劇本思想內(nèi)涵這三個方面對波洛涅斯之死的必然性進行分析。
莎士比亞的戲劇向來以情節(jié)復雜,多線交織著稱,別林斯基稱“莎士比亞是戲劇方面的荷馬”。 在《哈姆萊特》這部劇中,情節(jié)也同樣復雜,有著層層疊疊的對照和隱秘幽深的伏筆,波洛涅斯這般具有“分量”的死亡,自然在劇中有所鋪墊、暗示。縱觀全劇,筆者認為至少有四處伏筆,暗示了波洛涅斯之死。
第一處伏筆,出現(xiàn)于第二幕第二場。波洛涅斯向國王匯報情況,他以項上人頭起誓哈姆萊特的瘋癲是由于戀愛的不遂。第二處伏筆出現(xiàn)于試圖證明自己經(jīng)驗正確的波洛涅斯與王子的對話之中。波洛涅斯堅信自己的錯覺,認為奧菲利亞就是哈姆萊特發(fā)瘋的根源,于是他想從哈姆萊特的身上得到驗證。此時的哈姆萊特預感到波洛涅斯會做出一些蠢事,戲謔地稱他為“魚販子”,又將他比喻成死狗的尸體,以示警告。第三處出現(xiàn)在波洛涅斯大談戲劇,哈姆萊特稱波洛涅斯為耶弗他老頭時念的歌詞里。此處有多句歌詞暗示著波洛涅斯的大禍臨頭。身為朝廷重臣的波洛涅斯在大學期間受過人文主義教育,對古典文化較為熟悉,曾經(jīng)也參演過一些以古羅馬歷史為題材的悲劇,但是對哈姆萊特的一再警告卻置若罔聞。第四處是波洛涅斯回憶曾經(jīng)扮演過什么角色。扮演朱利斯·凱撒的他在朱庇特神殿里被勃魯托斯殺死。哈姆萊特聽后,戲謔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綜上,哈姆萊特發(fā)現(xiàn)波洛涅斯忙上忙下的舉動干擾了克勞迪斯妄圖對哈姆萊特行不軌之事后,對其進行了多次暗示,希望他別做蠢事,但是卻都被這個執(zhí)著的、定式思維的老頭認定為“瘋言瘋語”。
這四處伏筆與后文波洛涅斯之死相互照應。波洛涅斯確實判斷錯誤,大難臨頭。在王后的寢宮(并不圣潔,呼應第四處哈姆萊特嘲諷戲謔的語氣)里,哈姆萊特誤認為躲起來偷聽母子間談話的是克勞迪斯,因而失控將波洛涅斯殺死。波洛涅斯就這樣丟了性命。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波洛涅斯之死出自作者的精心安排。
波洛涅斯之死也是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與沖突實現(xiàn)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波洛涅斯是躲在王后寢宮帷幕后面被刺死的,在這之前哈姆萊特剛巧錯過了殺死克勞迪斯完成復仇的最佳機會?!恫妒髾C》一戲已經(jīng)讓哈姆萊特暴露了,克勞迪斯必然會采取行動。哈姆萊特優(yōu)柔寡斷了太久,還是不肯輕易用暴力、血腥的手段來結(jié)束克勞迪斯的生命,莎士比亞便以波洛涅斯的死作為戲劇進入高潮的催化劑,去推動劇情快速發(fā)展。這場誤殺和它的連鎖效應瞬間引爆了矛盾點讓悲劇性的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災禍接二連三發(fā)生,沖突急速產(chǎn)生,情節(jié)沖上高潮。
因為父親曾經(jīng)堅定地認為哈姆萊特是因為得不到她的愛而瘋癲,所以奧菲利亞認為父親被殺的源頭是她,最終美人憂傷溺斃。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決斗的沖突來源于雷歐提斯為父親和妹妹報仇,結(jié)局兩人雙雙赴死。王后不聽勸說,喝下毒酒暴斃身亡,死亡不停蔓延,情節(jié)發(fā)展迅速。最后沖突再現(xiàn),克勞迪斯撕破丑惡的嘴臉,被毒劍和毒酒輪番伺候。波洛涅斯的率先死去牽動了余下所有死亡的發(fā)生。因此,波洛涅斯的死為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了不小的貢獻。
戲劇沖突是戲劇的靈魂。其中人與外界的沖突最容易引起社會性的悲劇?!豆啡R特》中存在不少沖突,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悲劇。作為劇本的重要構(gòu)件,人物和情節(jié)會為沖突的產(chǎn)生服務?!豆啡R特》又叫《王子復仇記》,王子要向弒兄娶嫂的叔父復仇,但卻一再拖延。波洛涅斯的死便是情節(jié)急需的一個契機,促使哈姆萊特踏上復仇之路、完成他的使命。
綜上所述,復雜情節(jié)中的隱秘伏筆與前后照應暗示著波洛涅斯早死的命運,而他的死也為戲劇沖突的實現(xiàn)、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存在必然性。
英國的布拉德雷在談“莎士比亞悲劇的實質(zhì)”時,說到“悲劇的中心可以說是在于由性格產(chǎn)生的行動”, 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已成定論。那么波洛涅斯的性格是什么?他的性格和他的悲劇命運有何關(guān)聯(lián)?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性格指的是“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波洛涅斯的行為方式和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來做些分析,才能發(fā)現(xiàn)他的悲劇的深層原因。
首先,波洛涅斯是一個好管閑事、愛表現(xiàn)的庸俗之人。在劇本第二場,當雷歐提斯向國王申請回到法國的時候,克勞迪斯將波洛涅斯與他自己比作嘴和雙手的關(guān)系。此處莎士比亞就已經(jīng)向讀者暗示了波洛涅斯喜歡出謀劃策的特點。往后,隨著劇情的展開,國王對哈姆萊特的瘋癲起了疑心,波洛涅斯開始積極奔走,奧菲利亞向他報告哈姆萊特瘋癲求愛的狀況后,他馬上前往丹麥皇宮對國王報告,十分肯定王子的瘋癲是由戀愛不遂引起,“要是我說錯了話,把這個東西從這個上面拿下來吧”(哈,33)。此后,他主動提出將女兒作為試探工具,試探哈姆萊特。這一切都說明波洛涅斯喜歡多管閑事、愛表現(xiàn)。
波洛涅斯不僅好管閑事,還庸俗昏聵。年老的他喪失了對事物的敏感性,耽溺于自己固有的經(jīng)驗和書本知識之中。對于哈姆萊特愛慕奧菲利亞的事情,雷歐提斯是這樣認為的:“也許他現(xiàn)在愛你,他真誠的意志是純潔而不帶欺詐的?!倍迥箙s直接否定了哈姆萊特的愛情:“你是一個毛孩子,竟把這些假意的表示當作了真心?!保ü?7)兩相對比,波洛涅斯以所謂的經(jīng)驗不分區(qū)別地對待人的感情,顯得十分庸俗。隨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庸俗滲透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女兒和王子書信的往來,他要知道;兒子在法國的表現(xiàn),他費盡心機地吩咐仆人變相打聽。這種庸俗運用到與王室家庭的交往中時,就不僅僅是好管閑事那么簡單了,當他提出將女兒作為試探工具,偷聽女兒與哈姆萊特的談話,隨后又自告奮勇地偷聽哈姆萊特母子間的談話,就把自己的家庭完全卷入了皇室紛爭的旋渦之中了。這個昏聵的家長,終于把自己和子女帶進了覆滅的危險中。
波洛涅斯的家族屬于貴族。貴族曾在476—1640年間的歐洲封建社會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也就是在整個中世紀時期,貴族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他們不僅控制了中世紀歐洲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命脈,還直接掌握了地方上政治、軍事和司法的尚方寶劍。即便12—14世紀歐洲的王權(quán)逐漸強大,貴族的勢力仍不容小覷。
擁有權(quán)勢、地位、聲望、財富的波洛涅斯,并不需要依附于國王,可他老年昏庸、盲目自大,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缺乏自我意識同時有著狂熱的表現(xiàn)欲。對政治變故和即將因復仇而發(fā)生的政治沖突毫無警覺的他把自己連同整個家庭卷入了皇室紛爭,造成了自身的悲劇。
波洛涅斯這樣的性格和行事清晰地描繪出他毀滅的軌跡。他把自己卷入皇室,招致死神就合情合理、不可避免。就算當時哈姆萊特理智歸位、情緒穩(wěn)定,分辨出了波洛涅斯驚呼求救的聲音,沒有殺死他,他也在劫難逃,危如朝露。所以,波洛涅斯的死和他的性格有莫大的關(guān)系。
《哈姆萊特》這部世界藝術(shù)的最高峰之一,蘊含的思想極其深刻,它扎根于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土壤,是時代的縮影。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tǒng)治末年的英國現(xiàn)實中來。當時的英國正處于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伊麗莎白女王年老體弱、性情多疑,開始聽用親信,不再如從前賢明能干。因為女王沒有繼承人,封建勢力便蠢蠢欲動。農(nóng)業(yè)歉收、就業(yè)困難、通貨膨脹,難民流離失所,生活異常艱辛,社會矛盾十分激烈。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哈姆萊特》應運而生。
基托在《哈姆萊特》一文中寫道:“莎士比亞悲劇所揭示的是復雜的、擴散性的毀滅?!薄豆啡R特》中有一系列表示腐爛、毀滅的意象,比如霉爛、腐敗、惡瘡等,“患病”的不僅僅是單個人物而是丹麥的整個社會。戲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顯然和籠罩著丹麥的毒氣有關(guān)。波洛涅斯由于和罪惡源頭克勞迪斯走得最近,最先感染到了毒氣,也最先死去。從波洛涅斯開始,接連而至的死亡恰恰揭示了丹麥潰爛的逐步滲透以及毀滅的擴散性。
除了腐爛、毀滅意象,《哈姆萊特》中還使用了輪子的意象。輪子意象具有兩種象征含義:一種指的是國家之輪,另一是命運之輪。哈姆萊特借伶人之口咒罵命運:“去,去,你娼婦一樣的命運……拆毀她的車輪,把它滾下神山,直到將她打入地獄的深淵。”(哈,43)使得命運之輪的意象顯現(xiàn)?!熬鞯霓笆挪粌H是個人的死亡,它像一個旋渦一樣,凡是在它近旁的東西,都要被它卷去同歸于盡;又像一個矗立在最高山峰上的巨輪,它的輪輻上連附著無數(shù)的小物件,當巨輪轟然崩裂的時候,那些小物件也跟著它一齊粉碎”(哈,65)?!熬鞯霓笆拧本哂袃芍匦?,一指肉身的死亡,一指君王不承擔王權(quán)責任,王室成員尊嚴的消逝?!恫妒髾C》演出后如此關(guān)鍵的時刻,克勞迪斯放棄懺悔,不作任何改變,王子猶豫不決選擇另找機會。國王與王子的行為拋棄了政治責任,違背了王權(quán)的職責,沒有為丹麥謀福祉,君王的尊嚴蕩然無存。再加上老國王的毒發(fā)身亡和王后的亂倫之罪,“君主的薨逝”的兩重性全部顯現(xiàn),國家之輪無法避免地屈從于命運之輪。兩個輪子間的屈從關(guān)系決定了全劇人物的生死。波洛涅斯這個輪輻上的小物件,必然隨同國家之輪的坍塌而灰飛煙滅。
有感于時代的嚴峻,《哈姆萊特》呼喚正義、渴望重建秩序。哈姆萊特曾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25)雖然哈姆萊特沒能當上國王,建立他理想中穩(wěn)定傳承的文化和秩序,但是在他的授意下福丁布拉斯繼承了王位,穩(wěn)定了丹麥。阿諛奉承的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因為王子將書信調(diào)包而被英王處死,深陷情欲泥沼的王后因替兒子飲酒而毒發(fā)身亡,國王死于罪有應得。這些人物的死,都是正義最終戰(zhàn)勝邪惡,秩序重新得到建立的表現(xiàn)。
波洛涅斯的死顯然也是正義得到伸張,秩序得到維護的表現(xiàn)。送王子去英國的提議是波洛涅斯先提出的,他費盡心思去探究王子發(fā)瘋的原因,幫助克勞迪斯牽制王子。人性的兩極若以克勞迪斯為最惡,以奧菲利亞為最善,波洛涅斯顯然要更靠近克勞迪斯。他心術(shù)不正,使用圈套和誘餌,把親生女兒當作試探工具,《捕鼠機》一戲結(jié)束以后,波洛涅斯明確選擇站隊克勞迪斯,此后他身體以及靈魂全都裹滿了惡臭的“泥巴”,再也洗不干凈了,等待著他的只有一死。
由于劇本情節(jié)發(fā)展、戲劇沖突實現(xiàn)的需要,再加上波洛涅斯自身性格以及劇本的思想傾向,波洛涅斯的死成為必然。波洛涅斯雖然不是《哈姆萊特》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死亡情節(jié)亦充分展示了莎翁卓越的戲劇成就。
① 〔俄〕屠格涅夫:《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收于楊周瀚選編:《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頁。
②③ 孟憲強:《三色堇:〈哈姆萊特〉解讀》,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50頁,第250頁。
④ 〔美〕卡茨:《在〈哈姆萊特〉中的命運之輪、國家之輪與道德抉擇》,羅峰譯,收于劉小楓、甘陽主編:《丹麥王子與馬基雅維利》,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3—54頁。
⑤ 〔俄〕別林斯基:《戲劇詩》,收于1962年《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3期。
⑥ 〔英〕布拉德雷:《莎士比亞悲劇的實質(zhì)》,收于楊周瀚選編:《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頁。
⑦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470頁。
⑧ 〔英〕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朱生豪譯,天地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頁。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這個版本,為了行文簡潔,后文所引文本只隨文注出頁碼,不再另行作注。
⑨ 參見朱孝遠的著作:《中世紀歐洲貴族》的引言部分,第1—2頁,廣東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
⑩ 〔英〕基托:《哈姆萊特》,收于楊周瀚選編:《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