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多年來,洪蘭教授在研究、講學之余,十分關(guān)注教育,不辭勞苦地奔赴各地演講,從腦科學的角度為家長們排憂解難,深受業(yè)界同行和家長們的愛戴。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她。
別怕輸在起跑線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問洪教授,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三歲定終身”這句話有科學依據(jù)嗎?
洪蘭(以下簡稱洪):1998年,一位89歲的老人家患了鼻咽癌,治療時注射了放射性藥物,但已經(jīng)遲了,老人三天后去世??茖W家解剖時發(fā)現(xiàn),老人大腦中有個叫“齒狀回”的地方發(fā)亮,表明老人在注射放射性藥物后生長出了新的神經(jīng)細胞。這是醫(yī)學界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細胞有再生能力。89歲的老人尚能更新神經(jīng)細胞,何況孩子?所以,“三歲定終身”這種話是不對的。
記:可是許多家長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洪:如果真要比喻的話,我覺得人生更像一場馬拉松,輸贏在終點,而不在起點。家長之所以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太焦慮了。蘇東坡被流放杭州的時候,研制出用文火慢燉豬肉做成紅燒肉,后來被稱為“東坡肉”。他在詩中總結(jié)烹制東坡肉的技巧:“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逼鋵?,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記: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孩子學知識較慢,成績落后,家長著急是可以理解的。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洪:這方面,中國古人早有論述。西漢時期戴圣所著《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蛏?,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狈g過來就是: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記:與“愚公移山”的典故如出一轍。
洪:對。學習是“學”和“習”的并稱,勤加練習不僅是學知識的必備方法,而且可以改善大腦。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同一窩出生的老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簡單的迷宮,另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難的迷宮,兩組老鼠只有走出來迷宮才能找到東西吃。三個月后,老鼠們發(fā)育成熟。解剖發(fā)現(xiàn),走較簡單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jīng)細胞比較少,而另一組走較困難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jīng)細胞較多;換言之,多動腦筋的老鼠更聰明。中國古人有“勤能補拙”的成語,說的是同樣的道理。
允許孩子犯錯誤
記:現(xiàn)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成為社會的痼疾。家長心疼孩子,卻不敢給孩子減壓,唯恐孩子落后。對這個困局,您有何破解良策?
洪:孩子需要學習的階段不是18歲以前,也不是30歲以前,而是一輩子,家長不要著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長的逼迫使孩子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有可能導致孩子形成負面人格,后果不堪設想,因為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可能有的家長注意到了,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說明積極情緒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相反,消極情緒會對人的大腦構(gòu)成傷害。
記:請舉例說明。
洪: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汶川地震以后,曾經(jīng)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地震發(fā)生25天之后,用核磁共振儀掃描受災人員的大腦,發(fā)現(xiàn)主管情緒的大腦部分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jié)論:大腦產(chǎn)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chǎn)生結(jié)果,結(jié)果改變大腦。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有實驗顯示,經(jīng)常打罵孩子,即使沒有打傷,打罵這種行為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媽媽寫過一本家庭教育的書。書中,她說到自己從來不曾因為兒子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她說,如果孩子挨了打,他就會從此對大提琴產(chǎn)生恐懼,就可能再也不去摸琴,他也就不會成為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記:同樣道理,如果孩子數(shù)學沒考好,回家被家長打罵,孩子就有可能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恐懼心理,越恐懼越不敢學習,結(jié)果一輩子都可能學不好數(shù)學。是這樣嗎?
洪:沒錯。請一定記住這個觀念:孩子只要喜歡就會去做,而感到恐懼時就會逃避。
記:如果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比如撒謊,家長可以用暴力手段懲戒嗎?
洪:首先,我認為,家長不打孩子,孩子多半不會撒謊。腦科學研究顯示,人說真話的時候,大腦會用比較少的血,說假話的時候,需要編很多細節(jié),不然就穿幫了,所以要用較多的血。而人的大腦天然傾向于用較少的血;也就說,大腦更愛說真話。其次,孩子犯錯誤不應該被懲戒,因為犯錯誤就是孩子成長的方式。家長只有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在錯誤中吸取教訓,他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不曾犯過錯誤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痹俅危议L對犯錯的態(tài)度,其實是在給孩子示范。如果家長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對于別人的過錯也會表現(xiàn)得比較寬容。這種寬容心就是拜父母所賜。
記:有些孩子不爭氣,考試成績總是在班里墊底,結(jié)果被父母早早放棄,干脆讓孩子輟學。您認為家長的選擇可以理解嗎?
洪:我再來說一個案例吧。曾經(jīng)有位女明星,在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患了中風,整個左腦壞掉。因為左腦負責身體右半邊的身體活動,所以她右半身癱瘓,整天右眼戴著眼罩,嘴巴也不能說話。醫(yī)生告訴她,她這輩子不可能再上臺表演了。然而她不認命,非常努力地投入康復健身。十年以后,她再次登上舞臺,全體觀眾起立為她鼓掌。她當年受傷的時候沒有核磁共振技術(shù),只有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她的左腦區(qū)域完全是黑色的,說明已經(jīng)壞死了。后來,核磁共振的技術(shù)發(fā)明后,科研人員請她去做大腦的掃描,發(fā)現(xiàn)她右腦運動區(qū)域居然接管了左腦的功能。這個案例說明,人的大腦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jīng)的分配,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又回過頭來改變大腦,家長有什么理由放棄健康的孩子呢?
激活大腦靠什么
記:請問洪教授,家長想讓孩子的大腦更聰明,應該做些什么?
洪:如果聰明是指腦神經(jīng)活化得更快,分支得更密,那么家長應該在以下三件事上下足功夫:運動、游戲和閱讀。
記:讓我們分別來談。以前只知道運動使人健康,它是怎樣讓人更聰明的?
洪: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jīng)傳導物質(zhì)分泌,而這些物質(zhì)正是促使神經(jīng)連接的關(guān)鍵。所以,孩子感到饑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荚嚽耙詵|西也是這個道理。動物實驗證實了這個道理:運動較多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的老鼠大了15%,重9%,神經(jīng)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多了25%。除此之外,運動還能使大腦更年輕。有運動的2歲老鼠(相當于人90歲)的大腦與6個月大的老鼠的大腦相差無幾。
記:那么游戲呢?許多家長把游戲看成學習的死敵。
洪:非也,游戲是學習的好伙伴,也是大腦成長的營養(yǎng)劑。在游戲過程中,孩子會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情商、想象力,團體游戲更可以讓孩子在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社會化。比如,孩子會想到,如果我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我玩;如果我太懦弱,就會有強悍的伙伴欺負我,所以我要既和善又強悍,等等。這些生活策略都可以在游戲中感悟習得。
記:那么電子游戲呢?
洪:我不提倡孩子玩電子游戲。只有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才會熱衷電子游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復、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記: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力高低與玩具的多少有關(guān),所以很舍得在玩具上投入,甚至認為越昂貴的玩具越好。您對此有何看法?
洪:在美國加州大學求學的時候,我參與過一個實驗:把1只老鼠、2只老鼠和10只老鼠分別關(guān)在一起,一段時間以后分別解剖看大腦的變化。結(jié)果顯示,2只在一起的老鼠,腦部神經(jīng)和10只在一起的老鼠沒有任何區(qū)別,而單獨關(guān)在籠子里的老鼠近乎癡呆。這個實驗證明一點: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shù)不清的高級玩具。
記:閱讀使人更聰明是家長們的共識,所以家長格外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洪:眾所周知,人類和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為什么區(qū)區(qū)1.5%的基因差異導致人類和黑猩猩的現(xiàn)狀有如此大的差異?研究發(fā)展,這是因為人類有文字傳承,人類有閱讀能力,是所有動物中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由此可見,閱讀非常重要,但讀物不能只是課本,還應包括課外讀物,即古人所倡導的“博覽群書”。
記:閱讀是怎樣激活大腦的?
洪:閱讀能改善大腦,因為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人類的眼睛一分鐘看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能說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閱讀能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地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無限延展。閱讀將別人的經(jīng)驗內(nèi)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因此,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強閱讀能力的方法。
如何增強自制力
記:許多家長想知道,決定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究竟是什么?您能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出答案嗎?
洪:國外有一項實驗,正好可以回答這些家長的疑問。該實驗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的成長經(jīng)歷,到2008年,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智商或者學習成績,而是自知與責任心;決定人生成敗的是自制力、正直感和毅力。
記:看來,自制力是決定孩子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呢?
洪: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制訂規(guī)則和底線。
記:規(guī)則和底線不是約束孩子的嗎?
洪:規(guī)則和底線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因為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底線,觸碰底線會得到怎樣的反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在規(guī)則以內(nèi),他的活動是自由的。如果沒有規(guī)則,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犯規(guī),遇到問題會無所適從。
記:可是規(guī)則和底線是外在的控制力量,如何轉(zhuǎn)變?yōu)楹⒆觾?nèi)在的自制力?
洪:孩子是通過被管理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沒有外在的控制就不會有內(nèi)在的自制。
記:謝謝您接受我的采訪。最后,請您用精辟的語言總結(jié)家庭教育的要點。
洪:孩子是上天給家長的福賜。孩子0~6歲時,注重培養(yǎng)他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孩子6~12歲時,注重培養(yǎng)他的價值觀;孩子上初中了,不要窺探他的隱私;孩子上高中了,記得做決定時同他商量;孩子上大學,走入社會,家長應該放飛他,就像放風箏那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