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敏
(阜新市衛(wèi)生健康服務中心(阜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檢測部,遼寧 阜新 123000)
食物中毒屬于一種突發(fā)事件,具有病情兇險與發(fā)病率高等特點,通常屬于機體發(fā)病,食物中毒出現后,本地疾控中心需積極和其他部門配合,實施針對性措施,及時、有效的查明引發(fā)中毒的原因并檢驗,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利參考[1-2]?,F對基層疾控中心細菌性食物中毒檢驗特點予以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本中心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醫(yī)院收治的93例食物中毒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7例,最小年齡13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年齡(42.45±1.16)歲。
1.2 方法:首先,做好準備工作。一是,在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后,基層疾控中心需立即建立食物中毒檢驗方案,收集好材料和樣品,并制定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如質量控制與檢查儀器設備等;二是,應根據最近幾年此地區(qū)食物中毒病原菌產生的頻率準備材料,進行有效分析和研究;三是,不定期組織檢查人員對檢驗知識進行學習,強化理論和實踐技能,對最基本的要求充分掌握,還應該強化檢驗人員對新型食物中毒病原菌的了解,使自身的檢驗水平進一步提高。其次,現場調查。檢驗人員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后對現場予以調查,充分了解患者的中毒癥狀、可能產生的病原菌等,及時予以血常規(guī)檢查,對導致中毒事件的病原菌和重點樣品予以初步判定。再次,采集樣品。檢驗人員收集樣品,包括剩余食物、中毒者的嘔吐物等,如果在現場未有剩余物品或中毒患者沒有嘔吐的情況,需收集餐具等物品,對中毒患者的靜脈血樣及時采集,如果培養(yǎng)結果表現為陰性,需對其他多個部位予以重復采集,采樣中應根據無菌標準,防止產生雜菌感染的情況。最后,檢驗方式。其一,增菌。把剩余食物或中毒患者的嘔吐物予以培養(yǎng),并在平板上涂抹;其二,優(yōu)勢菌。對液體樣本予以涂片處理,倘若樣品是固體,應采用生理鹽水處理后予以涂片,并且進行革蘭染色,于顯微鏡下分析和觀察細菌,記錄染色的反應、形態(tài)以及數量,對細菌種類有效判定;其三,根據國家標準對細菌予以分離培養(yǎng),倘若產生分離效果不顯著的情況,應采用血漿凝固酶平板予以分離;其四,生化試驗。借助數碼法予以檢驗,內容有腸桿菌科細菌生化編碼鑒定系統(tǒng)等。
2.1 致病菌檢測結果分析:見表1。93例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檢測結果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革蘭陽性菌,占35.48%,其次為革蘭陰性菌,占22.58%;最不常見的致病菌為不動桿菌,占1.07%,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占3.23%。
表1 致病菌檢測結果分析
2.2 病原菌檢出率分析:見表2。93例中毒患者中總計采集1224份樣本,其中,511份肛拭子和嘔吐物,檢出率61.45%;312份剩余食物,檢出率21.79%;401份餐具涂抹物,檢出率3.99%。
表2 病原菌檢出率分析
最近幾年,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結構出現了較大改變,不同地區(qū)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食物中毒事件,并且食品安全問題慢慢受到人們的充分關注[3]。在屬性方面,食物中毒事件作為一種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由于食物衛(wèi)生問題引發(fā)的急性中毒,可以分為化學污染、細菌性以及動植物毒素性三類食物中毒,按照有關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顯示,細菌性食物中毒所占比例最高,大于一半。在另外角度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出現和食品安全具有直接聯(lián)系,具有范圍廣與危害性大的特點,基層疾控中心作為主要的檢驗單位,需做好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和控制工作非常必要[4-5]。
由整體角度上看,目前有關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檢測還未有統(tǒng)一標準,較多基層疾控中心通常根據中毒患者的癥狀表現予以分析,但在檢驗時,由于受到現場檢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引發(fā)檢驗速度變慢,檢出率不高的情況出現,為臨床診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不斷探究細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檢測十分必要。檢驗時,檢驗方法的選擇十分重要,傳統(tǒng)上通常選擇分離鑒定法檢驗,此種方法的準確率較高,但檢測周期相對較長,最近幾年,伴隨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不同類型的鑒定儀和培養(yǎng)基在臨床上得到應用[6]。多數研究顯示:全新的核酸擴增技術效果較理想,借助顯色培養(yǎng)基能夠獲得較好的分離效果,但費用較高,所以,此次研究中,除了對一些不能分離的樣本予以顯色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還在根本上使檢測周期明顯縮短,把一定數量樣本制備為混合樣,借助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進行篩選,隨后借助顯色培養(yǎng)予以分離處理,選擇升華試驗鑒定細菌。研究結果顯示:93例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檢測結果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分別占35.48%,22.58%;最不常見的致病菌為不動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占1.07%、3.23%;93例中毒患者中總計采集1224份樣本,其中,511份肛拭子和嘔吐物,檢出率61.45%;312份剩余食物,檢出率21.79%;401份餐具涂抹物,檢出率3.99%。出現此種情況主要是由于肛拭子和嘔吐物都直接來自食物中毒患者,因此其檢出率最高,如果在收集樣本前中毒患者服用了抗生素,則會直接影響病原菌的檢出率,餐具涂抹物的病原菌檢出率相對較低,是由于樣本收集中沒有區(qū)分殘留食物或餐具,因此,在檢驗中還應該全面分析,有關研究中表示,由于受到細菌性食物中毒潛伏期的干擾,基層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采集現場樣本時,不能獲得有效的剩余食物樣本,導致檢出率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基層疾控中心應以實際角度出發(fā),大力進行衛(wèi)生宣傳教育,使食物中毒發(fā)生率最大程度降低,此外,還應該使操作更具規(guī)范性,切實確保細菌性食物中毒檢驗的有效性與準確性,疾控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員對相關功能進行培訓,做好相關指導工作[7]。
總而言之,食物中毒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的致病菌有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等,為了緩解食物中毒現象,基層疾控中心應需做好采樣和檢驗工作,提高致病菌的檢出率,使食物中毒的出現和發(fā)展進一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