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題目是早就擬好了的。
去看你也是早就說好了的。
那時候,瓦埠湖還沒有架橋,壽縣被瓦埠湖分為瓦東、瓦西兩部分。先生住在瓦東湖畔的大順小嘴村,總讓我聯(lián)想到曾住在瓦爾登湖畔的哲人盧梭。瓦埠湖因瓦埠鎮(zhèn)而名。瓦埠鎮(zhèn)是座千年古鎮(zhèn),也被稱作君子鎮(zhèn)。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游學至此,留下美名。清末民初,民主志士張樹侯效法古人,在壽州瓦埠開館授徒,傳播真理,兼研書藝,尤精篆刻,“求書者日夕盈門,有洛陽紙貴之勢”,“鐵筆”美譽不脛而走。時光荏苒,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又有先生情鐘瓦埠漣漪,心系田園阡陌,學巢父一枝安身,續(xù)嵇康鍛灶而眠,不懼清貧寂寞,蝸居于陋室四之園,以文正心,為藝抒情,熱衷耕讀傳承,致力文脈延續(xù),為古鎮(zhèn)憑添幾分榮耀和風采!
先生大名李多來,是土生土長的瓦埠人。壽縣是全國書法之鄉(xiāng),先生在這塊土地上,實在算得上是一位響當當?shù)娜宋铩?/p>
我對先生慕名已久,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但一直無緣拜識。直到有一天,在朋友的書齋里,我們的雙手握到一起。先生瘦瘦的鞭桿個子套了件中式對襟襯衫,清癯的臉龐,明亮的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有點語無倫次,一迭聲地說,終于看到了真神,我喜歡你的字!
先生明顯被我的失常行為所“雷”,有些意外有些靦腆地說,俺就是個農(nóng)民,家里種著一畝三分地,養(yǎng)著雞,喂著鴨,歡迎過湖去作客!
我接過話頭,說,好好好,我要穿過瓦埠湖去看你!
定下去瓦埠看先生的計劃后,卻因俗務纏身,一拖再拖。直到這一天,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飛架起大橋,鵲橋一般將瓦東、瓦西牽連在一起,乘車飛渡成為現(xiàn)實。
還等什么?去看先生呵!
去時給先生打了電話,先生很高興,用微信發(fā)了四之園的定位。過湖就是瓦埠鎮(zhèn),從鎮(zhèn)頭沿湖往北一拐,車子來到一個叫老嘴子的地方,導航里的女聲嗲聲嗲氣地說,目的地到了。我們把車停在路旁打谷場上,下車打量,緊挨打谷場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農(nóng)家小院,白墻紅瓦,掩映在一片果樹中,與江淮地區(qū)常見的民居并無差異。門前修有一溜花池,里面種滿梔子、山菊、薔薇等花草,姹紫嫣紅。正門大紅宣紙上的對聯(lián)十分醒目:“讀書裝樣子,種菜做農(nóng)夫?!边@肯定就是先生的四之園了!進了大門,前后兩進的房子自然形成一個小院,檐下掛著一條條編在一起已晾干的老蒜。院內(nèi)打了一眼小井,靠墻位置擺放了一溜盆花,有梅,有蘭,有石竹,有山茶,生長旺盛。這在遠離城市的鄉(xiāng)野,顯得特立獨行。
聞得人聲,先生已從屋里迎將出來,我們攜手進入堂內(nèi)。原來,后進廳堂分上下兩層,各兩間。下面一層為客廳,兩邊分別懸掛著字畫條屏。上樓,一間是先生的書房,另一間是先生的臥室。書房里靠墻兩邊都是接山的書柜,擺滿了各類書籍;中間安放了碩大的書案,擺放著文房四寶,墨跡斑斑。無論是書房,還是臥室,桌上地上,床上床下,隨意堆放著大量書刊,使房間略顯得凌亂,但書香彌漫。
先生張羅著沏茶待客。同行幾位朋友都是有求而來,哪顧上品茗聊天?紛紛表達出向先生求賜墨寶的意思。先生也不推托,起身走到案邊,鋪紙?zhí)峁P,飽蘸濃墨,分別為每人題寫了“無用之用”“不以貧賤”“我行我素”等橫幅。輪到我了,先生問,寫什么呢?我由衷地說,請先生定奪!先生想了想,就為我題寫了“明月照詩”四個大字。
先生的字,飄逸瀟灑,溫文爾雅,同時又顯得剛勁有力,矯健流動。就像他這個人一樣,文質(zhì)彬彬,寬厚隨和,但又秉持自我,卓爾不群,讓人心生景仰,打心眼里敬佩。無論是懂字的,還是不懂字的,都十分喜歡先生的字。懂字的說,有美感,下過一番真功夫;不懂字的說,怎么看都覺得舒服!先生的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李多來先生出身于農(nóng)家,走上書法藝術(shù)之路純屬偶然。上小學時正趕上“反右”,他的表爹倪端,南京大學歷史系的著名教授,被遣送回鄉(xiāng)。倪老先生寫得一手蠅頭小楷,鄉(xiāng)間鄰居家有紅白喜事都請他去記賬寫事,逢年過節(jié)寫“門對子”非他莫屬。閑來無事,倪老先生便教鄉(xiāng)間孩子們讀書寫字。表爹的優(yōu)雅舉止,給幼小的李多來留下深刻印象,不知不覺在他心中種下藝術(shù)的種子。上中學后,李多來的一手好字已被老師同學認可。這時,他先是得到一本李華錦題名的《雷鋒日記》字帖,后又得到一本顏體版的《中學生字帖》,每天堅持臨摹不斷。湖畔夏天蚊蟲多,李多來晚上臨帖時,就把雙腿浸泡在盛滿涼水的木桶里。憑借這兩本字帖,李多來完成從藝路上必不可少的臨帖積累。
先生的字達到藝術(shù)水準,是在2001年以后。那一年,李多來赴蘭州參加“周志高先生書法展”,十分有幸聆聽到老師們對“印印泥”及“錐畫沙”理論所蘊含的道理的分析,領(lǐng)悟到古人關(guān)于“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真諦,感到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書法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從那以后,李多來把書法創(chuàng)作當成畢生追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jié)廬于會稽東山,廣結(jié)天下道友,遍訪當代名師,博采眾家所長,深析書藝之妙,很快在千帆競渡的浩渺書林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在先生事業(yè)如日中天時,突然傳來消息,先生回瓦埠湖畔定居了!他把自己的舊居進行了一番翻修整理,屋前園后種上花草和果木,圈上雞籠和鴨棚,垡上墑壟排上菜韭——他居然還在田壟旁挖了一口不大不小的魚塘養(yǎng)上了魚!先生把以前托人代種的耕地收了回來,秋種油菜夏插秧,一年兩茬犁田耙地自種自收?!叭摹苯Y(jié)束,先生曬得黝黑發(fā)亮,混在一堆鄉(xiāng)親中間,誰會知道這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化人!
我說,先生何必這樣為難自己?
先生答,我是想保持著一種吃苦的狀態(tài),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寫字。這樣,我才能保證頭腦清醒,不至于迷失自己。
我驀地似乎明白了先生的初衷和目的。都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可當今許多所謂的文化精英,都是躲在象牙塔里研究文化,沒能真正深入群眾中去,接不了“地氣”。先生在外打拼多年,見多識廣,在對自己和社會清醒認識后,回歸鄉(xiāng)里,一是利于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反芻,去粗取精;二是可以從家鄉(xiāng)文化和鄉(xiāng)親中汲取營養(yǎng),尋求藝術(shù)修養(yǎng)和人生格局的提升和完善。正因為此,先生把住所取名“四之園”,提醒自己知微知章、知柔知剛。四之園,大氣象也!
說話間,我們已將先生所賜墨寶分別裝進信封,妥妥地放進衣袋。大伙兒心滿意足,瞧見窗外菜地果樹上桃紅杏黃,就下了樓,走將過去。韭菜成墑,辣椒成行,豆角牽藤,黃瓜滿架,散放的雞鴨在田壟上的青枝綠葉中鉆進鉆出,悠閑地踱步,“咯咯”“嘎嘎”地尋找著昆蟲和蚯蚓??吭簤Φ膸字旯麡渖洗T果累累,熟透了的李子和油桃招惹得大伙兒垂涎欲滴。不用人招呼,我們不約而同地伸出了手。后面趕來的先生遞上凳子,說,站上去摘,上面的大!
……
我們丟下一地的李核和桃核,又讓雙手也不閑著,方才意猶未盡地走出菜地。
夕陽下沉,晚霞滿天。四之園在余暉映照下,呈現(xiàn)出一片金碧輝煌。我們與先生依依惜別。我們與四之園依依惜別。
坐在車上,忽然想到當年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在看到張樹侯所著書論《書法真詮》時,驚嘆之余曾賦詩一首。這首詩,十分貼合今日之意境。用在先生身上,也挺合適:
天際真人張樹侯,
東西南北也應休。
蒼茫射虎屠龍手,
種菜論書老壽州。
抄來送先生。
李多來簡介:
李多來,安徽壽縣人?,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會員,新安晚報書畫院藝術(shù)總監(jiān),嘉興南湖學院客座教授,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書畫院院聘書法家,壽州詩詞學會會長。
作品曾獲全國群眾書畫攝影大賽優(yōu)秀獎、首屆全國美術(shù)教師作品展三等獎、第六屆全浙書法大展銀獎、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書法銀河大獎賽青年組二等獎、第二屆愛我家園書畫大賽銀獎、安徽省第二屆佛教書畫展一等獎、浙江省景陵杯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安徽省第四屆青少年書法大賽青年組三等獎、嘉興市政府文學藝術(shù)成果獎,曾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評為“優(yōu)秀指導老師”、被浙江省教育廳評為“優(yōu)秀指導教師”等,有作品入展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shù)展、第七屆全國刻字藝術(shù)展、首屆全國書法院書法作品展等,也有作品、詩文發(fā)表于專業(yè)報刊,《書法報》《詩刊》《安徽日報》《書畫教育》等曾作專版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