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魏君倜
我叫魏君倜,我雖無名,但我的祖先可是古代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拇笕宋铩惶铺谧馂椤跋葞煛薄⒈茸鳌扮R子”的魏征。
最初聽到這一說法,我深感疑惑。魏征祖籍河北晉州,而我祖籍山東滕州,我怎么會是魏征的后代呢?父親說,聽老輩講,魏征去世后,其后代遭逢“武氏之亂”和“安史之亂”,山東較為安定,故有一支魏氏宗族遷徙至此。父親還說,在老家滕州張汪鎮(zhèn),有一座魏征墓,而且還是在水塘里。這又是怎么回事呢?魏征去世后不是陪葬于長安太宗昭陵嗎?我向父親提出了前去墓地考察的計劃,父親欣然應(yīng)允。
買好火車票,我和父親便在這二月寒天里踏上了旅程。兩個多小時后,我們便到達(dá)老家張汪鎮(zhèn)。
我們在村間泥濘的小路上走了半個多小時,終于看到了那個水塘。在水塘邊不遠(yuǎn)處有一塊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幾個正楷大字:“名相魏文貞鄭公 徵 元成之墓”。該墓于1957年被確立為滕縣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
正當(dāng)我和父親對著石碑指指點點時,有幾個人走了過來,一番交談后得知,他們也是魏氏后代,每年來此祭奠祖先。這時,父親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突然沖進(jìn)了人群,一會兒牽著一位老者走了出來。父親說這是他的二叔,專門研究過魏征墓的歷史。我向爺爺行過禮后,問為什么老魏家會來到這個地方。爺爺說,此地在東周是滕國和薛國,在古滕國南面,因此我們也稱“滕陽魏氏”。此墓應(yīng)是唐代所造,石碑是明朝中期一個官員所立,此人也是魏氏宗親。石碑后毀于“文革”,20世紀(jì)90年代政府撥款重修,當(dāng)年在塘中棺槨內(nèi)還挖出一尊佛像和一面銅鏡。
我又問爺爺,為何要建墓于此呢?爺爺說在古代,氏族中的一支宗族遠(yuǎn)遷,必須在當(dāng)?shù)刂煤笸?、立靈堂、設(shè)宗墳,讓逝者安息。如若無法真正遷其直系祖塋,就要引祖宗之魂魄,做祭祀,埋器物,設(shè)假墓。而魏征墓設(shè)在池塘里,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故事了。明隆慶元年,工部尚書朱恒奉詔疏導(dǎo)此地河道,魏征墓正巧處于計劃開挖的河道線上,朱恒既不敢違背皇上的旨意,又不想因此遷移魏征的墓,故而將其仍置于水中,但把墓的周圍挖得較淺一些。四百年來,池塘中的水越積越多,致使現(xiàn)在的墓常泡于水中。說到這里,爺爺又給我講了個傳說:魏征有個不聽話的兒子,他說向東兒子偏向西。在彌留之際,魏征想在死后埋在高崗上,可又擔(dān)心兒子不照辦,便告訴兒子死后想埋在洼地里。不承想,兒子心想自己一輩子不聽父親的話,這臨終遺言必須遵守,真的把魏征埋在了洼地里。
聽完這則故事,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這畢竟不是真的,也許是前人有意將棺槨埋在水底,也許是此洼地后來被水淹沒,這些都無從知曉了。但有一點卻是真的,這位大唐名相的英魂,無時無刻不被后世祭拜懷念。
我想,作為魏氏后人,我們在感受榮耀的同時,更要發(fā)憤圖強(qiáng),做利國利民之人,只有這樣,才不枉血管里流淌著的先人血液。
想到這里,我蹲下身來,撫摸著土地,仿佛感到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地涌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