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智
摘要:新課程改革后,高中化學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從以前的以背誦元素周期表和物質結構為主,逐漸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轉變.從根本上重建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知識體系.現就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選擇與知識體系構建的關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化學 內容選擇 知識體系構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逐漸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方面,教學更加注重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突出學生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以往的學習中,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面,根據元素周期表展開學習記憶,并在元素周期表的基礎上學習物質結構.而化學新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把重點放在了化學的應用與發(fā)展方向,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合理應用化學知識.把知識結構分成物質、結構、反應三個部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把握理解并應用.
1.注重化學基本理念的形成.
化學基本理念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學生在學習了化學知識后,對化學知識的一種自我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化學知識形成的一種自我理解和初步認識.這個認識過程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與其他學科不同,每個階段學生對化學的認知都有一個提高,所以化學基本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化學知識理念的引導,建立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2.注重將化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
化學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教材中的《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模塊即是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充分體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發(fā)現在環(huán)境、資源、衛(wèi)生等方面的化學的身影,注意到化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3.注重科學探究.
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探究和鉆研.化學的學習,需要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化學物質和現象,能夠有足夠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合理有效地運用化學知識.所以,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在課程教學時多加入實驗,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中化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分為義務教育化學、必修化學和選修化學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相對獨立又互有關聯(lián).義務教育化學是最基本的化學,是必修化學和選修化學的基礎.高中化學則是在義務教育化學的延伸,深度、廣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必修化學和選修化學之間相對獨立,知識點的構建和側重各不相同.選修化學以主題或模塊為單位構建知識體系,每個模塊或主題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對高中化學新課程來說至關重要.良好的知識體系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便于理解掌握及應用.對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從全局出發(fā),從整體出發(fā),有合理、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要能充分掌握化學知識,掌握各階段化學、各化學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步驟、有條理、漸進式地進行教學,幫助引導學生認知和豐富化學知識,完善知識結構,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重點要從以前的傳授課本知識改為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化學知識認知程度、知識體系的構建程度、課程的深度,等等)全面進行思考,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新課程內容,有條理、有層次地進行教學.總的來說,教師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正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探索,形成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選擇自己的教學內容,有層次地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勇.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選擇與知識體系構建[J].情感讀本,2017(36):60-60.
[2]趙思平.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選擇與知識體系構建[J].教育,2016(8):32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