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位詞在漢語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但也常常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文章通過語料探討漢語方位詞“前/后”的語義,分析其語義認知基礎,并嘗試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解釋教學中的問題。
關鍵詞:空間范疇;前;后;認知
方位詞是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用來表達空間位置關系最基本、使用頻率極高的一類詞,但是由于它的語義較為豐富,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留學生常常困惑于“前個月”還是“上個月”?“為什么我們說‘前程?”“在師范大學的前一站下車到底是哪里下車?”等問題。這反映出漢語方位詞“前/后”的隱喻義常常是留學生的難點。蔡永強(2008)提出漢語方位范疇是一個包括時間詞、處所詞、方位詞,以及由三者構成的復雜結構的復雜范疇。根據(jù)其語義可以將其分為空間范疇、時間范疇和其他。
一、空間范疇
說到空間方位,會提到方位參照,方經(jīng)民(1987a,1993a)將方位參照可以定義為:“敘述者選擇觀察點,利用方位詞跟相關的方向參照點、位置參照點的關系確定空間或時間的方位轄域。以下句子中,都含有方位參照:
(1)她站我前面。
(2)他眼睛盯著前方全神貫注駕駛。
除了以上例子,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有“前胸”“后背”“腦前腦后”的說法,前、后以人為主體,以人臉所對的方向為“前”,人臉所背對的方向為“后”。由此,可以知道,在區(qū)分前后時,我們常常以我們的身體為基礎,以眼睛、人臉所對的方向為“前”,眼睛看不見的方向為“后”。當出現(xiàn)視線之外的方向時,我們不以“前/后”來區(qū)分方向,取而代之的是“左/右”。
除了以人的臉面來分前后面之外,在生活中,還存在別的物體也分前后。
(3)所有動物又奔走起來,元豹含笑走到臺前。
(4)垃圾堆后的黑暗處忽明忽滅地閃著紅紅的煙頭。
(5)在一株雪松后面
“臺”“垃圾堆”和“雪松”本來并無前后,如何來確定前后?我們認為“臺前”以面向人的一面為“前”,以背向人的一面為“后”,例(6)中,以“臺”下的觀眾為參照,以“臺”為客體,面對觀眾,則為“臺前”,反之為后;“垃圾堆”“雪松”則是以觀察者為參照物,以面向觀察者的方向為“前”,反之為“后”。如圖1:
“前后”放在一起可以表示范圍:
(6)這戶人家前后有十多間房!
(7)我們家院子前后種滿了花草。
該句中“前后”還是指空間的“前后”,但是合在一起使用時,表示一定的范圍,即方位“前”到方位“后”之間的一個范圍。
以上,我們討論了人或物體在靜止時的前后方向,如果當人或者物體運動時,前后的方向又該如何判斷?
(8)我不吭聲往前走。
(9)我急忙上前分開了他和吳建新。
例和例中,均以人臉來確定方向,不論是靜止的人還是運動的人,都以人臉所對方向為前,反之為后。但是運動的物體不好找參照系,我們一般會以物體運動的方向為前,如:有只貓在滾動著的皮球地前面。麻煩在師范大學的前一站下車。說這個句子時,說話人在車中,車正在開向師范大學,但是觀察者卻是以師范大學為參照點進行的,車和師范大學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來解釋,所以師范大學的前一站是公交車開過來已經(jīng)經(jīng)歷的那一站,而后一站是未經(jīng)歷的一站。
二、時間范疇
我們認為表時間意義的前后是空間隱喻投射的結果,空間隱喻是指:將空間方位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的隱喻。在該隱喻中,原始域為空間義,目標域為時間義。因此空間義中的參照系同樣適用于時間義中,根據(jù)不同的參照系,“前”和“后”也代表了不同的時間方向——過去和未來。Lakolf將這兩種基本的線性運動的隱喻模式稱之為:“自我自動”和“時間在動”。
(一)自我在動
在“自我在動”的過程中,人是不斷向未來移動的,人面向的是沒有經(jīng)歷的是“前”,是“未來”。反之,經(jīng)歷過的事情在人的背后,是“過去”,所以,“前”對應“未來”,“后”對應“過去”。
(1)團結一致向前看。
(2)我這人總是朝前看的,我可不想跟自己過不去。
(3)對一個擁有無限前程的人表現(xiàn)出深深的敬意。
這組例句是例8、例9的引申,“人”不斷地向前運動,經(jīng)歷著未知的時間,“向前看”、“朝前看”、“前程”都是未經(jīng)歷的事情,是奔向未來的,所以指“未來”。
(二)時間在動
在漢語的表達中,構造時間概念主要以直線性模型為主,在這個模型中,時間是一個移動的物體。在“時間在動”過程中,觀察者自己不動,時間面向自己而來,并與自己面對面,直到穿過自己、背對自己。背對自己時,時間是在后面的,即是已經(jīng)“過去”的。其隱喻基礎是:“時間是移動的物體?!比纭扒疤欤辏?、后天(年)”,其圖式2。但是沒有“前個月、后個月”的表達,只有“上個月、下個月”,筆者認為,這還是和方位有關,前后屬于橫向方位,上下是屬于縱向方位。根據(jù)詞源解釋,上個月的月指的是月亮的月,月亮每天升起落下,是處于縱向方位的,所以常常使用上下,而不使用前后。
三、其他領域
“前”“后”除了具有時間義,還有其他領域的擴張,如:數(shù)量范圍,等級尊卑,在漢語中“前后”同時使用,表示約數(shù)。如:“1976年8月20日前后,一場傳染病襲擊了豬場。”“清明前后,桃花杏花都陸續(xù)開放了?!?/p>
以上例子中,“前后”具有時間義,且表示一段時間范圍,根據(jù)隱喻的投射關系,我們可以在空間義中找到始源域的框架,即表示空間范圍的“前后”,由原來表示空間范圍隱喻為表示時間范圍。
在表示等級尊卑時,有:“前程”“前輩”“前驅”“前賢”“后果”“后悔”“后賬”“后怕”“后患無窮”“后塵”等。在這些詞中,“前程”“前輩”“前驅”“前賢”等具有積極的意思?!昂蠊薄昂蠡凇薄昂筚~”“后怕”“后患無窮”“后塵”等都有消極的意義。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前”大都有“過去”的意思,“后”有“未來”的意思(除了前程以外),是從時間投射而來的,而時間又是從空間投射而來。隱喻是伴隨一定文化產(chǎn)生的,在中國文化里,長輩、德高望重的人都要站在前面,而晚輩、平凡的人則站在后面;另外一個解釋是,中國人崇尚做人光明磊落,不能背后搗鬼,所以好的狀態(tài)是公開在眾人面前的,不好的則要藏在背后。
四、結語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前”、“后”通過隱喻方式語義逐漸變得抽象,文章通過探析“前”、“后”方位詞的語義認知基礎,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希望在日后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 沈家煊.英漢方所概念的表達[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
作者簡介:王文秀,云南大理人,云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