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溜索》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集《遍地風流》中的一篇小說,是統(tǒng)編本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文章。小說故事極為簡單,描寫的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馬幫漢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峽谷的經歷。按教材后面的“閱讀提示”說,這篇小說“寫了一處奇險的環(huán)境,一群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歷”;從題材選擇、人物塑造、情節(jié)結構、敘事風度和語言特色上看,它是阿城“筆記小說”的一篇代表作。教材的單元導讀要求:“要在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還要學習欣賞小說語言,了解小說多樣化的風格?!比绾芜_到這篇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教材隨文設置的旁批人手,指導學生合理使用旁批,啟發(fā)思考,掌握閱讀技能,歷練語文能力。
一、依據標題讀小說
實錄一
師:同學們,與本單元前面的兩篇小說《孔乙己》《變色龍》相比,《溜索》這篇小說的標題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兩篇小說都以小說中的人物為題,而且人物都是小說的主人公。
生: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孔乙己是小說中的人。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變色龍”指的是警官奧楚蔑洛夫。而《溜索》的題目卻是小說中的事件,不是人物。
師:單元導讀告訴我們:“小說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展示社會生活?!蹦侨绻⒊堑男≌f《溜索》也以文中人物來命題,你覺得應該找誰呢?(學生思考)
生:這篇小說的題目可以叫“首領”。
生:應該叫“馬幫的首領”。(很多同學都認同這個答案)
師:為什么可以選用“馬幫的首領”或“溜索的首領”呢?你能借助文中的語段來說明嗎?
生:因為這個首領“穩(wěn)穩(wěn)坐在馬上,笑一笑”,他在怒江天險前從容不迫,胸有成竹。
生:首領“緩緩移下馬……舉手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漢子們”,我覺得他認真負責,關愛部下。
生:他最后一個過江,很有英雄氣概,像個首領,很豪邁。
師:那我們就把這篇小說的題目改成《馬幫的首領》,可以嗎?
生:老師,我覺得不可以。因為小說中的首領并不是小說的主人公,他只是馬幫的領導而已。小說寫的并不是他的故事、他的經歷。
師:有道理,那我們該選用哪個人物做標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出了“瘦小漢子”,還有文中的“我”,然后都否決了)
生:老師,我覺得文中每一個單獨的人物都不適合做這篇小說的標題。小說寫的是一群過河的馬幫漢子溜索的經歷,不是寫某一個具體人的。
師:所以,這篇小說和前面的小說有一個不同點,它沒有核心人物,我們找不到類似“孔乙己”或者“變色龍”這樣的主人公。除此之外,你還會發(fā)現這篇小說哪些地方不同于其他的小說呢?(學生思考)
(師提示:可以從小說的情節(jié)去思考)
生:我讀過的很多小說都是跌宕起伏、很緊張的,這篇小說感覺平平常常。
師:確實,小說寫馬幫漢子溜索,情節(jié)平淡。溜索過江,沒有其他小說那樣尖銳的矛盾沖突。那這樣一篇小說,我們究竟要學習什么呢?請大家結合旁批細細閱讀這篇小說。
(學生自讀)
比較閱讀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加深記憶,鞏固所學?!读锼鳌愤@篇小說所在的單元圍繞“人物畫廊”這一中心,選編了四篇中外小說。它們風格各異,寫法不同,都是寫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畫方面特色各具,可以說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對的個性,很適合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展開教學?!读锼鳌氛故玖宋髂仙贁得褡宓貐^(qū)一群馬幫漢子面對怒江天險,用溜索成功渡江的故事。小說沒有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沒有核心人物,故事發(fā)生地點在怒江邊的懸崖峻谷,中心事件就是馬幫的一次溜索經歷?!读锼鳌非懊娴膬善≌f是魯迅的《孔乙己》和契訶夫的《變色龍》,它們中心人物明確,情節(jié)呈現分明,矛盾沖突顯著。比較標題,學生會發(fā)現前兩篇都以核心人物為標題,《溜索》的標題則是小說的事件,那么,能不能也用文中某個人物來命題呢?學生多半會聚焦在小說中的首領上,確實,讀這篇小說,首領的形象給人印象極其深刻。峽谷天塹,萬丈溝壑,他“穩(wěn)穩(wěn)坐在馬上,笑一笑”,處驚不亂,臨危不懼,氣度從容?!巴驴床坏?,命在天上!”一聲吼,吼出了果敢、堅毅和智慧。啞聲問大家“可還歇”,話語簡練,卻自有威嚴和關切。還有他最后溜索過江,動作麻利,氣定神閑,豪邁與粗獷盡在其中。這樣就不露痕跡、自然地分析了文章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形象。其他如“嗖的一下子過去”的瘦小漢子,還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跨上角框”的“我”,也都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分析。當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并不等于是小說的核心人物形象。這篇小說其實沒有刻意去寫某個人的故事,而是寫馬幫團隊溜索,與前面兩篇小說相比,情節(jié)也顯平淡。這樣,巧妙地由標題入,再由情節(jié)收,通過比較,避免了簡單乏味地走過場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心理刺激,使之極快地進入自讀思考中,從而把握《溜索》這篇小說的整體內容,為后面進一步地深入閱讀打下了基礎。
二、依據旁批讀小說
實錄二
師:讀完這篇小說,再看看書中給出的七個旁批,好好想一想,如果純粹是你自己閱讀,也沒有任何批注,你可能會漏掉小說當中哪個批注提示的內容?(學生思考)
生:我可能會漏掉第七個旁批“第三次寫鷹”。自己讀小說,可能就不會關注小說中三次寫鷹的細節(jié)。
師:讀讀三次寫鷹的句子,想想作者為什么要安排三次寫鷹。(學生讀)
生:寫鷹飛的姿勢和細節(jié),表現出環(huán)境的險惡,把懸崖峭壁的險襯托了出來。
生:寫鷹還能襯托出馬幫漢子,他們也像鷹一樣勇敢和矯健。
生:鷹特別勇敢,有一種無畏的精神,是這些溜索人的化身。
師:所以,小說中的物象設置是很講究的,鷹與馬幫漢子,人與物與環(huán)境高度契合。
生:我可能會漏掉“?!钡那闋睢5谖鍌€旁批問“為什么細寫牛的情狀”,讓我注意到小說中的牛。
師:大家也看看小說對牛的細寫。(讀相關語句)
生:這些牛給人印象很深。尤其溜索的時候,“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還有“哀哀地叫著”,牛在險惡環(huán)境面前很畏懼。
生:自己讀的時候,往往喜歡奔著人去讀,對文章中的牛馬等都不注意。其實寫牛的懦弱和哀叫,反襯出了溜索漢子的勇敢堅定和身手敏捷。
生:文中的牛與人作對比,寫出了環(huán)境的無比兇險,也寫出了人的無比勇敢和有野性。
師:所以在小說中,客觀的物象會帶有一定的隱喻色彩。我們讀小說的時候,要注意到作者有意設置的物象。鷹的勇敢敏捷,牛的退縮畏懼,其實都在寫這險惡萬分的怒江大峽谷,寫這群了不起的有本領的英雄漢子。還有嗎?
生:第四個旁批讓我們“想象溜索的場面”,體會“小”字的精妙。這一點我自己讀應該會遺漏。
統(tǒng)編本教材中,旁批是基于自讀課文而設計的,可以對學生進行隨文指導和閱讀點撥提示,是學生閱讀強有力的自學輔助系統(tǒng)。統(tǒng)編本教材自讀課文設置的旁批,往往關聯著文章關鍵部分的閱讀指向、文章語言風格的導向、文章主旨內涵的深度引向,還注意到了文章閱讀方法的指引,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引導、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旁批明確閱讀方向和閱讀方法,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養(yǎng)成良好的自讀習慣?!读锼鳌愤@篇文章,編者提供了七個旁批,分別指向文章起筆、語言特點、索的直接描寫、瘦小漢子溜索場景、牛、“我”以及鷹。這些旁批,既包括對所批材料內容的提煉,又包括閱讀者自身的真切感悟,善加利用,會對學生自讀小說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七處旁批,短短一節(jié)課,教師不可能也沒必要依據旁批進行全部的訓練,而閱讀教學又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所以對旁批的合理使用要體現出自讀課教學的藝術。在學生充分自主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旁批進行獨立思考、理解、想象和賞析,感悟閱讀方法,再結合旁批去反思自己原先的閱讀習慣,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情給予適當的肯定、幫助、引導、交流。這樣,學生就能逐步掌握讀書要領,在對比和體驗中形成閱讀能力,對《溜索》這篇小說的內容和寫作風格也有較深的體悟與理解。
三、欣賞小說語言,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實錄三
師:旁批是新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自讀課文,我們要好好地使用文中的旁批來幫助我們閱讀。那同學們再想想,文章七個旁批中,你覺得最能凸顯小說個性的是哪個呢?(學生思考)
生:我覺得是第一個旁批:“起筆突兀,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边@個旁批,寫出了這篇小說的特點,也就是很注意對環(huán)境展開描寫,尤其是文章的第一句“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從聲音就寫出了怒江的氣勢,也寫出了馬幫漢子的豪邁。
師:確實,開篇第一句特別有氣勢,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了怒江大峽谷。其他同學的意見呢?
生:我覺得文章的開頭確實有特點,對特定情境的描寫也非常出彩,可是其他小說也可以有這樣的開頭,這樣的情境描寫。我覺得還是第二個批注——“類似這樣干凈、洗練的語言,文中處處可見。仔細品味”,更能顯示這篇文章的特點。
生:我也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我個人也覺得是語言。它與其他小說的語言風格真不一樣。(很多同學也支持第二個旁批)
師:大家都關注到了這篇小說干凈、洗練的語言風格,也有同學關注到小說精彩的開頭。其實你們說的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我們就自讀一下文章開頭的幾個段落,體會一下文章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學生自讀)
師:以前幾段為例,談談你們對哪些語句和詞語印象深刻,阿城干凈、洗練的語言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生:第一段里的第一句話“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就很有味道。“這聲音”,“這”字寫出了怒江的聲音與眾不同,開篇短短一句,很有氣勢。這個“不信”更是側面烘托出馬幫漢子的勇敢豪邁,很有英雄氣概。
生:首領用腿“磕”一下馬,這個“磕”字用得好。
師:作者用“磕”不用“抽”或“打”,這是為什么?
生:“磕”的動作很輕,不是那種很重的動作,表現出了他對馬的疼愛,也寫出了馬與人的默契。
師:一個動詞就把人與馬的情感寫出來了,可謂傳神精妙。
生:寫一只大鷹“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這個“扎”,這個“聲音”,寫出了大峽谷的環(huán)境兇險,也讓我們看到了大鷹的勇敢和急速迅猛。
生:比喻也很有個性?!榜R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這個比喻一般人想不出來。
師:你見過“極稠的粥”嗎?(學生點頭)用這個說法來寫他們緩慢行進,真的很別致。
生:還有“山不高,口極狹,僅容得下一個半牛過去”這段。
師:大家覺得這類句子在什么文章中會看得到?
生:文言文。
師:對的,阿城的小說多用短句,少用詞藻,在白話的表達中吸收了古代漢語的特點,簡潔又有表現力,別具韻味。
生:寫首領漢子“穩(wěn)穩(wěn)坐在馬上,笑一笑”,三言兩語就寫出了人物的豪邁和胸有成竹。
師:這是對人物的白描,筆墨不多,韻味豐富。文章中對首領的語言描寫有一處很精彩,你們讀讀。
(學生讀“首領啞聲說道”,讀“余下的漢子們漫聲應道”,從簡潔的對白中感受人物之間的默契與人物的豪邁個性)
師:如此讀讀,你就會感覺到阿城這篇小說的語言特色。你還能從文章其他地方讀出這樣的語言來嗎?
(學生自讀,多加感悟)
師:確實,這篇小說語言簡潔凝練,選詞煉字頗為考究,往往寥寥幾筆,形神畢現。阿城小說的語言,可謂說得(
)?(填一個字)
生:說得精!
生:說得巧!
生:說得準!
生:說得少!
師:你們說得都對!有人評價阿城小說的語言特色是“說得少,說得淡,說得輕”。讀這篇小說,要注意品味語言特色。當然,“說得少,說得淡,說得輕”,并不意味著小說缺失內涵與深度。這次怒江溜索的經歷,除了表現人與自然的搏斗、挑戰(zhàn)自然與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勇氣,你還可以悟出什么?
生:從馬幫漢子團隊溜索的場景中,我讀出了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的重要性。
生:從“我”溜索的過程中,我讀出了人要在艱苦磨煉中成長。
生:我覺得我們要像雄鷹飛翔,像駿馬奔馳,而不是像牛那樣軟弱畏縮。
生:要積極樂觀,敢于挑戰(zhàn)。
生:一個好領導的重要性。
生:寫出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民俗與性格。
在整體理解和把握小說內容、特色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篇小說最具特性的地方。“筆記消失了,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寫筆記小說的原因之一?!迸c一般的小說不同,阿城說他寫的是“筆記小說”,繼承的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傳統(tǒng)。阿城站在民間的視角,不僅關注世俗民眾之生,同時也在試圖傳遞他對一直根植于民間土地的民間智慧的理解。他的短篇小說集《遍地風流》多寫世俗社會中的凡人小事,都是很純粹的短篇小說,筆法上多用白描,寥寥幾筆,形神畢現,可以說是以古典筆記小說的韻律呼喚一個自在自為的世俗世界。汪曾祺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阿城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突出價值,主要體現在語言上的成就、修辭上的造詣。阿城是“用一種近乎古漢語的語言替代了一種很口語化的語言”,多用短句,少用詞藻,在白話的表達中吸收了古代漢語的特點,簡潔而富有表現力,且雅俗共賞,別有韻味。王蒙用“美不勝收,口語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過土”來評價,也有人評價阿城小說的語言特色是“說得少,說得淡,說得輕”?!读锼鳌芬晃闹?,干凈、洗練的語言更是處處可見。第二個旁批就在提醒學生自讀的時候,要注意品味文中簡練又精妙傳神的語言。七個旁批,指向小說中的牛、鷹等物象在天險前的表現,指向瘦小漢子和“我”溜索的精彩場景,指向橫在峽上的有千鈞之力的“索”,指向突兀的起筆帶入的特定情境,其最終都會指向小說遣詞造句的技巧,指向阿城小說的語言特點。因此,讓學生借助旁批去思考小說最個性化的藝術特征,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溜索》洗練、新穎的語言藝術中去。借助前幾段文字進行細致的精讀和細讀,讓學生自行品味,感受阿城用詞的精妙傳神、比喻的新奇巧妙,以及平中見奇、簡潔明快等語言藝術的魅力。教師教學用書也提醒我們,《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說,“不宜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塞給學生,而是要讓他們在文本比較閱讀中加以體會。特別是小說語言方面的特點非常突出,可以找出重點語段,用細讀的方式加以分析、揣摩”。然后,以“說得少,說得淡,說得輕”帶動學生在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豐富、厚重的社會意義,讓學生真正融入文本,融入課堂,融入自讀。如此,以旁批為抓手,以學生為本,重言語實踐,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閱讀方案,遷移閱讀技能,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主動“溜索”,從而獲取學習的樂趣和成就,可謂借來旁批三分味,煉得讀書一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