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梅
摘? 要:稱謂語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一個地方的稱謂語能鮮明地反映該地傳統(tǒng)習俗、倫理觀念和價值觀念。無為方言稱謂語是無為地方文化的反映。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的稱謂語漸漸被人們拋棄。事實上,方言稱謂語不僅承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內(nèi)涵,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關(guān)鍵詞:無為方言;特有;稱謂語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引言:
無為方言隸屬于江淮官話洪巢片區(qū)。稱謂語和別的地方有很大不同,極具地域特色。稱謂語是說話人在稱呼或指代某人時根據(jù)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對方的身份、職業(yè)等因素而對他使用的指稱用語,其類別有親屬稱謂、人名稱謂、職務稱謂等。民間稱謂使用較多的是親屬稱謂語與人名稱謂。[1]
一、特有稱謂語
(一)親屬類
1.(外)曾祖類
“太太”(“阿太”)。在方言里,不論是曾祖還是外曾祖,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皆可用此稱謂?!疤?,用于背稱。而“阿太”用于面稱。
2.(外)祖父母類
稱祖父母為“阿爹”(或者“爹爹”),祖母為“阿奶”?!鞍⒌焙汀鞍⒛獭奔瓤捎糜诿娣Q也可用于背稱。而“爹爹”只能用于背稱。稱外祖父分別為“家爹”(念為“噶爹”)或者“家公爹爹”?!凹夜庇糜诒撤Q。外祖母為“家奶”(念為“噶奶”)或者“家婆奶奶”“家婆”。其中“家婆奶奶”為背稱。稱自己爺爺最小的弟弟和弟媳為“老爹爹”和“老奶奶”。
3.父輩類。
稱父親“大大”“阿大”或“阿爺”,其中“大大”為背稱?!鞍⒋蟆被颉鞍敗庇脕砻娣Q或背稱。稱父親最小的弟弟和弟媳為“老爺”和“老嬸”。
4.夫妻類
夫妻之間的稱謂很多。上了年紀的配偶互稱“老奶奶”和“老頭子”。中、青年配偶妻子稱丈夫“老的們”“老板”,丈夫稱妻子“奶的們”或“燒鍋的”或“燒鍋奶奶”。另外,中、青年夫妻雙方稱呼對方都可以用“家里人”或“家屬”。
5.兄嫂類
普通話里的“妯娌”方言說成“妯娌伙子”?!暗苄帧闭f成“弟兄伙子”?!敖忝谩闭f成“姊妹伙子”。
6.子女類
稱家中最小的女兒為“老汗女兒”。最小的兒子為“老寶兒子”或“老寶子”。另外,還有“裙帶子”這種形象的說法。家中小男孩稱作“小伢子”或“小廝”。小姑娘稱作“小丫頭”。另外,青年男子稱自己的媳婦也是“小丫頭”。
7.其他類
已婚的男女背稱自己的父母是“上人”。一般說成“老上人”或者“一雙上人”。父母背稱自己兒女為“下人”。
(二)地域類
無為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水陸交通便捷,物產(chǎn)富饒。把北方人稱為“侉子”,把南方人稱作“蠻子”,含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二、稱謂語的內(nèi)涵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必須在社會成員中交流,而語言是人們社會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化就會通過語言記錄下來,語言就成為反映文化面貌的一面鏡子。[2]
1.長幼尊卑有序
中國的方言稱謂語體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尊重,長輩對晚輩的愛護。長輩和晚輩在一起的時候,晚輩要按照輩分和年齡向長輩逐一地問好。
2.宗族認同和凝聚力的符號
當?shù)氐拇迓涿Q大多是按照姓氏命名的。而同姓氏的人們基本上是同一個宗族的丁口。不管是血親還是姻親關(guān)系聚居在一起的都可以通過稱謂語來識別。另外,稱謂語也是家庭凝聚力的符號。
3.家庭分工明確
無為縣位于長江三角洲,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稱丈夫為“老板”,稱妻子為“燒鍋的”。過去認為男人就應該志在四方,行商坐賈是男人的工作,洗衣做飯是女人的工作。男主內(nèi),女主外這種思想一直延續(xù)至今天。
4.舊土難離的情結(jié)
如對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稱謂就是當?shù)厝俗顦闼氐乃枷?。這種思想主要源于對子女的不舍。尤其是他們認為家中女兒到出嫁年紀時,盡量就近找婆家,不能遠嫁。如果哪家女兒找了外地人,父母和親戚朋友都會極力反對,甚至斷絕關(guān)系。
三、稱謂語使用情況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如果普通話里有對應的稱謂語,這些方言稱謂語很容易被普通話稱謂語代替。如現(xiàn)在35歲以下人群基本上用“爸爸”代替“阿大”。另外,這些被測試者認為“方言很土”、“方言稱謂語說出來別人會嘲笑自己”。
1.使用頻率下降
無為是勞務輸出大縣,常年有34余萬人外出創(chuàng)業(yè),大家在外地多數(shù)說普通話。逢年過節(jié)回來雖說方言。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方言稱謂語使用頻率逐漸降低。
2.稱謂語泛化
無為方言特有稱謂語不僅可以稱呼宗族、家族的成員,更可以稱呼沒有任何血親、姻親關(guān)系的社會成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不僅是無為方言稱謂語存在的問題,也是其他方言稱謂語存在的問題。
結(jié)語:
無為方言稱謂語是無為千年文化的一面鏡子。而今天這些稱謂語正漸漸被其他形式所代替。方言是人類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沉淀和積累下來的寶貴資源和非物質(zhì)形態(tài)財富,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種媒介和表現(xiàn)形式,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文化特征,承載著豐富的區(qū)域文化內(nèi)涵,是區(qū)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一旦消失,將永遠不可再生,而蘊含在其內(nèi)部的文化也將永遠不可再生。[3]方言中的稱謂語作為方言的一部分,也應該繼續(xù)受到重視。這也是我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一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312-313.
[2]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9-30.
[3]孟高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視域下安慶地區(qū)方言的保護與傳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