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
摘 要:中國書法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書道是書法教師成長的必備品格,理解書道就是理解書法的哲學意義,才能實現其轉授價值,奠定文化基礎。
關鍵詞:書道;書法教師成長;轉授價值
書法是中國哲學的第一境,在不斷地流傳過程中,在中國文化中愈發(fā)重要,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喻之為“書道”,即以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法度,既包含書寫法則,也包括修行、修心、養(yǎng)氣和悟道。所以書道的精神,也就是書法教師成長的必備內涵,書法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研習書道,了解書道,把復雜的抽象藝術變成一種對文化的理解,才能使教學更有意義?;诖?,本文旨在探討書道在書法教師成長中的轉授價值。
一、書道蘊含時空的人文精神
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在書法發(fā)展的千年歷史中,被中華的人文精神涂上了厚實的一筆。在《晉書·張翰傳》中說得明白,書寫最初并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范本的功能,一直到魏晉后期300年間,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手帖才逐漸地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卷軸圖冊,轉變?yōu)榫毩晻鴮?、欣賞書法的范本?!疤钡膬群艔臅艛U大為習字的書法范本。這一做法在今天書法學習的過程中,依然被奉為第一要旨——讀帖。就是這個“讀”字,學習者往往要穿越時空,了解帖中為何“筆法險勁”“四面削成”“火箸畫灰”,這不僅是心意的溝通,更是以帖為媒,曖昧迷離,構成獨特的時空關系,感受別樣的人文力量。
正是因為“書道”力量的產生,書法就區(qū)別于其他的藝術,有了獨特的生命力和價值,正所謂“德、師之道,書、心之道”。作為書法教師首先要盡力擺脫“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不要過分地強調筆法及材料,在教學中先行構建書和心關系,呼喚學生自我審美意識。其次要重視“帖”的獨特美學傳統(tǒng),將書法美學中的即興自在、厚重飄逸、法度莊嚴、個性意境等在讀帖中充分體悟。最后,了解書道中的意象表現途徑,理解力量是書道的核心,從線條、結構、留白品評生趣,這才是由“字”生成了“書法”。如果把書法還原到最基本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視覺練習。平衡、對稱,互動,虛實,種種審美的基本功的練習都在書法里。這更像是一種力量的平衡,基本結構布局的練習,很像是基礎設計。我們要遵循這樣的設計,才能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出基本的美感。
二、書道涉以往昔的生活情趣
任何文化中對于往昔的追尋都會依托于繪畫作品。書法卻將中華文化中的往昔以更直接、更簡潔的方式留存下來。從商周時代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到石鼓文,再到大小篆書,直至隸書,這些作品從最早的記事,逐漸使書法的舞蹈性、音樂性完全彰顯出來。翻看這些作品,我們不僅能體會先民的生活和智慧,還可以看到中國文脈和獨有的文化形態(tài);從唐楷行草,不光是國家結構的發(fā)展和成熟,更是中國大時代長久影響之下的立于不朽的形式典范。在近現代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西化和人口遷移的加速,文化“化人”的功能弱化,文化撕裂的現象顯著于表面,斷面深刺于根基,使生活的趣味性降低。書法教師所承擔重現往昔的責任在新時代下尤為重要,修身悟道該于當下合宜,在自身修為應畫詩善書,注意章法,自然將書法融入繪畫中,形成個人的特色。就如蘇軾以行草的筆意畫木石,文同以草書寫竹,楊無咎畫梅干則用飛白法。文人畫開了詩書畫結合的先河,這種畫風成為之后中國畫的主張,至今仍長久不衰。
三、書道融合文化的時代意義
書道與文化契合使得書法藝術歷久彌新。書法是君子之藝,《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與其文章相表里”,評薛道衡書法認為“文章、字、畫同出一道,特源同派異耳”,都是從整體思維方式出發(fā),在“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同一認識層面上進行論說,最終歸結于“道”,很能體現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劉熙載《書概》說:“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彼笞x書人在書法藝術上保持本色,避免各種屬于世俗的不良風氣。當下,書法教師也應守好“書卷氣”不憑借外物而能自得于心,陶冶性情,超然脫俗,爭取書寫上的最大自由,重塑“人品即書品”的倫理,多下字外功夫,精耕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神,由學養(yǎng)化育出審美理想,在教學中才能對書法有一種頗為執(zhí)著的、屬于一個強大社會群體的共同追求,不會輕易地轉移志趣并脫離這一既定立場。就此而言,書法與學問成正比,不能簡單地當成一種技藝來看待,與時代同頻,保持思想的深刻、氣度的高雅、聞見的廣博、心胸的曠達,以及散文的抒情與詩歌的浪漫、歷史的沉郁與管理的睿智、在現代書法藝術學習、領悟、研習中充分再現書法藝術的美。
總之,書道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和本真,在歷史上,它浸含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研究意義。書法教師作為書法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繼承傳統(tǒng),在這個最需要精神價值的時代,把真正藝術表現出它真實的生命感。
參考文獻:
張韜.書道不孤:胡問遂書藝觀及在當代高等書法教學中的轉授價值[J].中國書法,2017(2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