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在四川傳統(tǒng)美食中,有一道叫“東坡墨魚”的菜品。凡入川旅游觀光的人,都品嘗之而后快。
東坡墨魚又名“糖醋東坡墨魚”,是以新鮮的東坡墨魚為主料制作而成的。這道菜的特點在于色澤金黃,外酥里嫩,甜酸微辣,風味濃郁,有近千年的歷史。
墨魚是一種稀有的深水魚,嘴小,身長,肉多,頭呈黑色,生長在樂山城東的凌云山到烏尤山一帶的岷江深水中,當?shù)厝朔Q墨頭魚。它是四川最負盛名的珍貴魚類,自古就有“嘉州有嘉魚,芳鮮妙無匹”之評價。另據(jù)《樂山地方志》記載,墨頭魚“孟冬大霧始出,出必于湍溪高峽間。其性潔,不入濁流,常居石巖,食苔飲乳以自養(yǎng)”。
墨頭魚的頭腹面有一個特大的吸盤,吸附力極強。它吸附于江底的石頭上時“穩(wěn)如泰山”,任憑急流沖擊也不會脫落。這種魚在繁殖季節(jié),魚群高度密集,常常雌雄并排以吸盤口吸附于江底,頭下尾上倒立著。詩人形容為“倔強立泥沙,矯如樹黑幟”。雌雄魚“伉儷情深”,不怕火光照射,甚至奪命的魚叉刺來也不躲避,任憑“漁人以火夜照叉之”。為了繁殖后代,它們連性命都不顧。
據(jù)傳說,墨魚的頭部原來不是黑色,變成黑色是因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緣故。蘇東坡少年時,寄寓在龍弘山的一座寺廟內(nèi)讀書,他經(jīng)常到凌云巖下的江邊洗硯臺,墨魚因嗜食洗硯水,久而久之,頭部就逐漸變成黑色的了。有的還化龍騰飛而去。至今龍泓山還保留著蘇東坡“洗墨池”的遺址,池邊刻有“魚化龍”三個大字。1925年,當?shù)刈骷野弫淼綐飞?,寫了篇《漂泊雜記》,其內(nèi)有“凌云山下岷江中產(chǎn)魚,呈黑色,為蘇氏洗硯的墨水所致。”艾蕪說的蘇氏就是蘇東坡。1939年,郭沫若作《題嘉定蘇子樓》詩,其中有:“蘇子樓臨大佛寺,壁間猶列東坡字。洗硯池中草離離,墨魚猶自傳珍異。”他也認為墨魚得名是因蘇東坡的緣故。
其實,把墨魚頭“染黑”的可能另有其人。據(jù)北宋人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記載:“墨頭魚,長者及尺,出嘉州。歲三月則至,惟郭璞臺前有之。里人欲怪其說,則言郭璞著書臺下,魚吞其墨,故首黑?!蔽闹械募沃菁礃飞?,郭璞臺是傳說中的位于烏尤山臨岷江上的爾雅臺。也就是說,把墨魚頭“染黑”的是郭璞(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風水學者)。還有一個證據(jù),當年蘇轍(北宋文學家、宰相)路過樂山時,作《初發(fā)嘉州》詩道:“云有古書生,此地苦箋注。區(qū)區(qū)辨蟲魚,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痹娭械墓艜傅氖枪薄G宄鯐r,方象瑛在《使蜀日記》中寫道:“郭璞洗硯山下,魚吞之頭皆黑。今有烏頭魚,二、三月中見,曰墨魚?!彼J為墨魚頭黑與郭璞有關。
但在歷史上,郭璞沒有蘇東坡的知名度高,后人便移花接木,把給墨魚“染頭”的主角換成了蘇東坡,墨魚也就變成“東坡墨魚”。東坡墨魚與江團、肥蛇共稱川江三大名魚,聞名國內(nèi)外。
“東坡墨魚”的制作十分講究。首先選一條約500 g的鮮活東坡墨魚,去除魚鱗和內(nèi)臟,將魚對剖,頭背相連,兩邊各留一半魚尾。剔去脊骨,在魚身的兩面用直刀下、平刀進的刀法剖6~7刀,然后用精鹽、紹酒抹遍魚身,浸漬入味。將蔥白洗凈,切成6 cm長的段,再順切成絲,漂入清水中。把豆瓣剁細,泡辣椒切成細絲。炒鍋上火,將油燒至七八成熱。把魚全身粘滿干淀粉,手提魚尾,用勺舀熱油淋于刀口處,待魚肉翻卷定形后,將魚腹貼鍋放入油中,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最后在留油的鍋里,依次下豬油、豆瓣、姜、蒜適量,炒出香味后,下肉湯、白糖、醬油燒沸,用濕淀粉精勾薄芡,撒上蔥花,烹醋,放麻油,快速起鍋。將這些鹵汁淋在魚身上,撒入蔥白絲、泡辣椒絲,東坡墨魚便可出鍋了。
為了使菜如其名,更加體現(xiàn)“東坡墨魚”的文化內(nèi)涵,廚師大多在盤邊擺上一個用面塑成的“東坡觀硯”,把菜擺成一個梅花盛開的立式畫軸圖案,并且用蕃茄沙司汁寫上“東坡墨魚”幾個字。這道菜品,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整體視覺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