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現(xiàn)狀

2019-09-10 07:22李文斌羅琳趙益丹崔潔張琳侯俊玲王文全
世界中醫(yī)藥 2019年3期
關鍵詞:藥用發(fā)文甘草

李文斌 羅琳 趙益丹 崔潔 張琳 侯俊玲 王文全

摘要?目的:為深入了解3種藥用甘草相關研究的全球狀況和前沿動態(tài),客觀反映相關研究國家、機構和個人在該研究方面的科學能力和影響力。方法:選取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利用Citespace分析軟件,對1992—2018年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結果:共檢索文獻2 092篇,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yī)學和理學方面,具體學科為藥理學/藥劑學(30.31%)、化學(24.45%)、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16.16%);以高頻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得到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熱點。結論:研究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2003)主要是對甘草根中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進行研究,第二階段(2004至今)集中在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主要活性成分的藥理作用與基因的表達等方面,目前仍處于第二階段。

關鍵詞?藥用;甘草;研究現(xiàn)狀;熱點;趨勢;學科分布;科研機構;Web of Science;文獻計量分析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of Three Kinds of Medical Radix Glycyrrhizae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1992-2018)

Li Wenbin1,Luo Lin1,Zhao Yidan4,Cui Jie2,Zhang Lin1,Hou Junling1,3,Wang Wenquan1,2,3

(1 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2488,China; 2 Institute of Medicinal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193,China; 3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2488,China; 4 Art Design College of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global status 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the research on 3 kinds of medical Radix Glycyrrhizae,and to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scientific capabilities and influence of relevant research countries,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this research.Methods:Using the Web of Science TM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s,and Citespace as analysis sofeware.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n 3 kinds of medical Radix Glycyrrhizae from 1992 to 2018 was made.Results:A total of 2092 papers were found.These pape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pecially pharmacology or pharmaceutics (30.31%),chemistry (24.45%),biochemistry or molecular biology (16.16%).Analysis of keywords with high frequency showed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se 3 kinds of Radix Glycyrrhizae.Conclusion: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se 3 kinds of Radix Glycyrrhizae can be divided into 2 phases.The first phase (1992-2003) mainly studied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 licorice root.The second stage (2004-present) focused o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etc.We are still in the second stage.

Key Words?Medicinal Radix Glycyrrhiza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 Trend; Subject distribu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Web of Scien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3.021

甘草作為一種植物膳食補充劑,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化妝品等行業(yè)[1-4]。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解痙、抗癌、抗過敏、抗?jié)儭⒖固悄虿〉榷喾N活性[5-8]。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藥典規(guī)定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為其基源植物,我國藥典增加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作為其基源植物之一[9]。同時,3種藥用甘草廣泛分布于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qū),同時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意大利、土耳其等中亞和歐洲地區(qū)也有廣泛分布[10-11]。在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化地區(qū),甘草由于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生長期較長、地面覆蓋率高等特性,通過覆蓋土壤表面、分解風力,以及阻擋輸沙等途徑起到對風蝕地表的保護作用,成為我國進行鹽堿地改良和防風固沙的重要植物[12-14]。由于其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15],因此一直以來,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視。

文獻計量分析(Bibliometrics)是一種分析某一學科或領域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趨勢的常規(guī)方法,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很多科學研究領域[16-17]。Citespace是一種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顯示科學發(fā)展新趨勢和新動態(tài)的軟件,主要基于“共現(xiàn)聚類”思想,首先對科學文獻中的信息單元(包括文獻層面上的參考文獻,主題層面上的關鍵詞、主題詞、學科、領域分類等,主體層面上的作者、機構、國家、期刊等)進行提取,然后根據(jù)信息單元間的聯(lián)系類型和強度進行重構,形成不同意義的網絡結構,網絡中的節(jié)點代表文獻信息單元,連線代表節(jié)點間的聯(lián)系(共現(xiàn)),最后通過對節(jié)點、連線及網絡結構進行測度、統(tǒng)計分析(聚類、突現(xiàn)詞檢測等)和可視化,發(fā)現(xiàn)特定學科和領域知識結構的隱含模式和規(guī)律[20]。我們基于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采用Citespace對3種藥用甘草的文獻資料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分析和總結相關進展和發(fā)展趨勢,這不僅有助于初學者全面快速地掌握該領域的研究背景和現(xiàn)狀,亦有助于專業(yè)研究人員依據(jù)發(fā)展趨勢選擇相關研究熱點開展下一步的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

選取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檢索時間1992—2018年,數(shù)據(jù)檢索時間為2018年3月13日。

1.2?檢索策略

因為藥材甘草有3種基源植物,因此選取3種基源植物的拉丁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Glycyrrhiza glabra L.、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與藥材甘草的英文名“l(fā)icorice”為檢索詞,采用基本檢索式,盡量涵蓋相關研究的文獻。

1.3?納入標準

入選的文獻為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中所有與3種藥用甘草有關的文獻,研究對象包括3種藥用甘草的植物與甘草藥材,文獻類型包括實驗性論著、綜述、調查報告。

1.4?排除標準

文獻不包括傳統(tǒng)中醫(yī)方劑相關的經驗交流及病例報告。

1.5?數(shù)據(jù)的規(guī)范與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1.5.1?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分別以“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Glycyrrhiza glabra L.”“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為主題詞檢索到文獻170、245、9篇,以檢索式T=(licorice*OR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OR Glycyrrhiza glabra L.*OR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共檢索文獻2092篇。將相關數(shù)據(jù)從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中以“download_1.txt”格式導出,利用Citespace自帶的數(shù)據(jù)轉化模塊,將“download_1.txt”格式數(shù)據(jù)文獻進行逐一轉化。

1.5.2?數(shù)據(jù)庫的規(guī)范

1)將轉化的文獻進行數(shù)據(jù)完整性核對,剔除重復和數(shù)據(jù)不完整的文獻。2)將完整的數(shù)據(jù)文獻按照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3)采用隨機法對文獻進行核實,依據(jù)分析結果,對高頻引用文獻進行精讀。

1.6?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自帶的文獻分析模塊與“文獻計量分析平臺”對文獻產出時間、作者、國家、機構、期刊、學科等方面進行分析。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構建3種藥用甘草研究學科分布、高頻數(shù)被論文和研究熱點趨勢的知識圖譜,研究前沿的析出方法采用“共引(現(xiàn))詞(keyword)+突變關鍵詞”進行分析。

2?結果

2.1?年度發(fā)文量變化趨勢

關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1992年至2018年3月13日,全球在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的發(fā)文量為2 092篇,以WOS的發(fā)文現(xiàn)狀代表國際高水平的研究態(tài)勢,以不同的檢索方式檢索到的年度發(fā)文量及趨勢如圖1所示。國際上對3種藥用甘草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整體呈上升態(tài)勢,其中,1992—2003年,年度論文數(shù)量均相對較少,維持在6篇以下,可稱之為第一階段—萌芽期;此后,2004年的發(fā)文量出現(xiàn)一個突然增加的現(xiàn)象,躍升到66篇,2004—2018年,均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這段時間又分為2個階段,2004—2009年這6年為第二階段—快速增長期,年度發(fā)文量由2004年的66篇持續(xù)躍升至2009年的150篇,增長率為227%;2010—2018年為第三階段—緩慢增長期,年度發(fā)文量逐漸增長至200篇以上,2014年的年度發(fā)文量達最高峰為212篇。

甘草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中草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其基源植物為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其中甘草的干燥根與根莖為藥材的主流產品。從發(fā)文量方面比較,以“Licorice”為主題搜索到的文獻量遠遠高于以“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Glycyrrhiza glabra L.”“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為主題的文獻量,且變化趨勢與總發(fā)文量的年度變化趨勢相近,說明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多集中在對藥材“甘草”的研究,單獨對于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研究占少部分,占總發(fā)文量的28.39%。關于植物“甘草”的國際發(fā)文量為170篇,2004年之前僅有1篇文章,2004年之后年度發(fā)文量呈緩慢上升趨勢,年均發(fā)文量為12篇;關于植物“光果甘草”的國際總發(fā)文量為245篇,2008年之前的年度發(fā)文量均在10篇以下,2008—2009年,年度發(fā)文量出現(xiàn)了一個小幅度的上升,年均發(fā)文量上升至21篇,原因可能與中亞等國家大量出口光果甘草有關。脹果甘草的國際發(fā)文量為9篇,說明對于脹果甘草的研究較少,這可能與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并未將脹果甘草作為藥材甘草的基源植物有關,同時脹果甘草分布地域狹窄(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地區(qū))也是其研究較少的原因之一。

2.2?國家及其合作關系

論文被SCI收錄的數(shù)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在某一研究領域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3種藥用甘草的相關論文發(fā)表總量前10位的國家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國(778篇)、美國(281篇)、韓國(239篇)、日本(219篇)、印度(103篇)、伊朗(87篇)、德國(69篇)、意大利(62篇)、土耳其(51篇)、英國(35篇)。其中,中國的發(fā)文量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占37.09%,美國(13.43%)、韓國(11.42%)、日本(10.47%)分別位列第2、第3、第4位,占總發(fā)文量的72.42%。

從發(fā)文量來看(圖2),在萌芽期階段(1992—2003),主要是以日本的研究成果為主,發(fā)文量為29篇,占萌芽期發(fā)文量(36篇)的80%,且第1篇文章為東邦大學的日本學者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發(fā)表的“New prenyflavones and dibenzoylmethane from Glycyrrhiza-inflata”[21];進入快速增長期后(2004—2009),各國發(fā)文量都出現(xiàn)了顯著的增加,主要以中國、美國、韓國、日本為主,且中國已具有微弱優(yōu)勢;2009年之后,中國呈現(xiàn)后來居上的態(tài)勢,發(fā)文量已具有極顯著的優(yōu)勢,美國和韓國次之,日本緊隨其后。中國對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與國際趨勢劃分基本吻合,1992—2003年間的發(fā)文量僅為4篇,第1篇文章是1994年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在Phytochemistry發(fā)表題為An acylated flavone C-glycoside from Glycyrrhiza eurycarpa論文[22],2004—2008年間的發(fā)文量為95篇,年均發(fā)文量為19篇,2009—2017年的發(fā)文量為651篇,年均發(fā)文量為72篇,2016—2017年的年度發(fā)文量已經增長至100篇以上,且仍處于持續(xù)增長中,說明國際對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的熱度受中國影響較大,以發(fā)文量來看,2009年之后的研究成果中,中國的貢獻最大。

國際合作論文是評價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指標之一。在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論文發(fā)表方面,各個國家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這也反映了在此研究方面的國際合作水平??傮w來看(圖3),中國的合作貢獻最大,合作國家總數(shù)最多,與美國、日本的合作關系最強。美國排名第2位,與中國和韓國合作密切,所有合作關系中,中國和美國的合作最為密切,美國與韓國、中國與日本的合作密切程度次之。

圖3中國際間合作排名前十的國家:CHINA中國;USA美國;JAPAN日本;SOUTH KOREA韓國;ITALY意大利;UK英國;MAL-AYSIA馬來西亞;AUSTRALIA澳大利亞;FRANCE法國;GERMANY德國。

2.3?機構、作者及其合作關系

發(fā)文量前10位的機構中國有5個,韓國有3個,美國有2個(表1)。排名前4的研究機構分別是翰林大學、赫爾辛基大學、中國科學院、首爾大學,文章總數(shù)均在80篇以上,翰林大學以87篇的數(shù)量居首??偙灰么螖?shù)方面,翰林大學依然以755列于第1位,首爾大學排名第2位,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分列第3、第4和第5位。在一作總數(shù)和一作被引次數(shù)方面,北京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作總數(shù)并列第1位,翰林大學位于第3位,一作被引次數(shù)北京大學以330高居榜首,翰林大學次之。說明以上機構在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權威地位,尤其是翰林大學。

發(fā)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國有5位,韓國有2位,英國有2位,美國有1位(表2),分別為來自韓國的Lim SS、Park JHY,來自中國的Ye M、Li J、Qiao X、Wang Q、Ji S,來自美國的Simmler C,來自英國的Raikkonen K和Pesonen AK。文章總數(shù)與文章總被引數(shù)的排名相同,Lim SS均為榜首,Ye M和Park JHY分列第2位和第3位;Simmler C的一作總數(shù)最多,但被引次數(shù)僅為46次,Raikkonen K和Qiao X的一作總數(shù)并列第3位,一作被引次數(shù)分列第10位和第17位;通信作者數(shù)Ye M以23篇位列第1位,Raikkonen K與Park JHY分列第2和第3位,通信作者被引數(shù)Ye M以285次高居榜首,Park JHY位于第3位。Ye M和Park JHY的一作文章很少,但通信作者文章很多,同時被引用頻數(shù)也很高,說明Ye M和Park JHY為論文思路構建的重要貢獻者,對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Lim SS的文章總數(shù)很多,但一作和通信作者都僅有2篇,說明其參與了很多研究的相關工作。Raikkonen K的一作和通信作者文章都相對較多,說明其是論文完成和思路構建能力很強的的科研工作者。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以上多位研究工作者為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對一個研究領域具有重要貢獻的國家、機構、個人進行整體的了解,將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剛進入該領域的研究工作者)開展資料收集與學習。從圖3可以同時看出在3種藥用甘草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國家、機構和作者,例如貢獻最大的是中國,與美國和日本有較為密切的合作,代表性作者和機構為以Ye M為代表的北京大學,Wang Q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Wang WQ為代表的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等。同樣做出重大貢獻的是美國和韓國,代表性作者和機構為以Simmler,C為代表的伊利諾伊大學,以Park JHY為代表的翰林大學。圖4中展現(xiàn)的關鍵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關聯(lián)度與上文分析結果相同。

2.4?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最能反映某一學科領域的學術水平,其信息量大,利用率高,權威性受到了普遍重視。對刊載相關研究文獻的期刊分布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有助于研究人員選擇重點期刊進行文獻查閱和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從表3中可以看出,刊載發(fā)文量排名第1位的是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刊登相關研究的文獻最多,為60篇,占全部發(fā)文量的7.97%;A Medica期刊發(fā)文量為44篇,排名第2位,占全部發(fā)文量的6.20%,Journal of Agricultal and Food Chemistry期刊發(fā)文量排名第3位;但從總被引用次數(shù)來看Phytotherapy Research期刊以絕對優(yōu)勢(449次)占據(jù)榜首,Journal of Agricultal and Food Chemistry排名第2位;平均被引次數(shù)排名第1位的是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期刊(未出現(xiàn)在表3中),其刊載文章總數(shù)僅為2篇,總被引用次數(shù)為96次,Phytotherapy Research的平均被引用次數(shù)為12.14,排名31位??傮w來看,以上期刊均在3種藥用甘草的相關研究領域中有著重要地位,Phytotherapy Research總被引排名第1位,平均被引排名31位,文章總數(shù)排名第4位,說明其在3種藥用甘草的相關研究領域中有著核心的地位。

2.5?學科分布

數(shù)據(jù)導入到Citespace中運行,經過85次迭代后,分析得到82個節(jié)點(nodes)104條連線(links),其中藥理學/藥劑學占據(jù)首位,其次為化學學科,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占據(jù)第3位(圖5),前3位的發(fā)文量為1 343篇,占總發(fā)文量的70.92%,說明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主要其中在這3個學科,尤其是藥理學/藥劑學,占總發(fā)文量的1/3。在排名前10位的學科中,從類別來看,涉及理學、醫(yī)學、農學和工學類;從排名前10位的學科占比來看,醫(yī)學類和理學各占40%左右,農學和工學各占10%左右。見表4。

圖5中排名前10的學科分布分別:Pharmacology & Pharmacy藥理學/藥劑學;Chemistry化學;Biochemistry & Moleculary biology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t science食品科學技術;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medicine植物科學;Cell Biology細胞生物學;Agriculture農業(yè);Oncology腫瘤學;toxicology毒理學。

2.6?高頻數(shù)被引用文章

文獻的被引用次數(shù)是衡量其學術價值的重要指標,也是同行科研工作者對其科研成果認同的反映。CiteSpace軟件特有的文獻共被引分析功能依據(jù)前沿熱點的交互關系和演進路徑原理,主要反映某個研究領域的文獻被引概況和學術共同體。經過269次迭代后,分析得到242個節(jié)點,311條連線(圖6),其中被引用頻數(shù)最多(表5)的是由ASL MN等[1]在Phytotherapy Research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sp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對甘草及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理作用進行了綜述,但近年來的被引用頻數(shù)減少;其次是ZHANG QY等[23]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發(fā)表的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an-Cao(licorice),其綜述了2000年以來甘草及其制劑的化學分析研究進展,近年來的引用頻數(shù)依然很高。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被引用頻數(shù)最多的文章(分別為134和95次)是2篇綜述性文章,分別對甘草及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理作用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了綜述,說明其學術價值非常高,但其發(fā)表時間分別為2008年和2009年,距離2018年已經將近10年,對于3種藥用甘草藥理作用的研究已經更加深入,分析檢測技術也更加先進,其時效性有待商榷。

2.7?研究熱點及前沿分析

關鍵詞直接體現(xiàn)了文章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內容,通過分析該研究領域的主要方向和熱點內容有助于了解其前沿趨勢。Citespace提供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與突變詞可以更為直觀的表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經過524次迭代,得到294個節(jié)點,998條連線(圖7),其中頻數(shù)較高的關鍵詞有l(wèi)icorice(甘草)、glycyrrhizin(甘草甜素)、flavonoid(黃酮)、glycyrrhiza glabra(光果甘草)、in vitro(體外)、constituent(組分)、glycyrrhizic acid(甘草酸)、cell(細胞)、expression(表達)、acid(酸)、extract(提?。poptosis(細胞凋亡)、root(根)、licorice root(甘草根)、rat/ mice(鼠)、inhibition(抑制)、glycyrrhiza uralensis(甘草-植物)、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次酸)、isoliquiritigenin(異甘草素)。說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的熱點和演變主要表現(xiàn)在藥材及其藥用部位、化學單體的提取、活性成分的藥理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等方面。

在發(fā)文量的萌芽期(1992—2003),主要是以藥材甘草、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與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為研究對象,對其藥用部位根及其組分(主要針對黃酮類化合物)進行研究,從突變詞(圖8)可以看出主要是從甘草根中的黃酮類和酚類成分開展研究;進入快速增長期(2004—2009)后,涌現(xiàn)出一組關鍵詞,主要針對其主要化學成分(如甘草酸、甘草次酸、異甘草素等)的提取、活性成分在抗氧化、抑制細胞凋亡等藥理作用等方面,2008年開始對于其植物基因、細胞信號通路等方面的研究也進入熱點研究內容;進入緩慢增長期(2010—2018)后,從圖7中可以看出,其研究屬于快速增長期研究熱點的延續(xù),說明2004年至今,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依然處于同一階段,但出現(xiàn)了mass spectrometry(質譜)、cancer(癌癥)、toxicity(毒性)等新興關鍵詞。說明隨著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3種藥用甘草的更多潛在屬性正在被逐一挖掘。

3?討論

對1992—2018年間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發(fā)文量整體呈上升態(tài)勢,具體分為3個階段:萌芽期(1992—2003)、快速增長期(2004—2009)、緩慢增長期(2010至今)。萌芽期貢獻最大的國家是日本,進入增長期后,貢獻較大和國際間合作較多的國家為中國、美國、韓國、日本,其中,中國的貢獻最大、國際間合作最多,可見主要是以甘草作為藥物進行疾病治療的幾個國家開展相關研究。翰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為做出重要貢獻的機構,Ye M、Park JHY等為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Phytotherapy Research在3種藥用甘草相關研究領域論文中總被引、平均被引、文章總數(shù)等方面具有核心優(yōu)勢,為該領域最為重要的核心期刊。對于3種藥用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yī)學和理學方面,具體學科為藥理學/藥劑學、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前沿態(tài)勢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2003)主要是對甘草根中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進行研究,第二階段(2004至今)集中在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主要活性成分的藥理作用與基因的表達等方面[23-24],目前仍處于第二階段,并會持續(xù)一定的熱度。

該領域研究起步晚,且發(fā)展節(jié)點鮮明,2004年為最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其發(fā)文量、高頻關鍵詞量、突變詞量均以2004年為爆發(fā)點,綜合國內外現(xiàn)狀,可能與中國國內2000年遭遇的甘草資源危機、甘草需求量持續(xù)增長有關,而日本和韓國主要依靠我國進口甘草,也受到資源危機的影響,因此迫使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加大對甘草的相關研究,也使其研究熱度呈現(xiàn)持續(xù)的上升態(tài)勢。中國對3種藥用甘草研究的國內文獻資料很豐富,以“甘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shù)據(jù)庫(CNKI)共搜索到3 092篇文獻,但CNKI數(shù)據(jù)庫與Web of Science TM數(shù)據(jù)庫的數(shù)據(jù)不匹配,使得無法做出科學合理的比較,這也是本文論述的不足之處,后續(xù)研究將在中文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進行補充。因此不可否認,我國科研工作者對3種藥用甘草相關研究做出的巨大貢獻[25-30]。

參考文獻

[1]Asl MN,Hosseinzadeh H.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sp.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J].Phytother Res,2008,22(6):709-724.

[2]Li Z,Liu T,Liao J,et al.Deciphering chem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Glycyrrhizae Radix and Coptidis Rhizo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ransformed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ass spectrometry[J].J Sep Sci,2017,40(6):1254-1265.

[3]Simmler C,Anderson JR,Gauthier L,et al.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DNA-Authenticated Licorice Botanicals[J].J Nat Prod,2015,78(8):2007-2022.

[4]徐謂,李洪軍,賀稚非.甘草提取物在食品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16,42(10):274-281.

[5]Zhu Z,Tao W,Li J,et al.Rapid determination of flavonoids in licorice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licorice species[J].J Sep Sci,2016,39(3):473-482.

[6]包芳,李羽涵,楊志剛.甘草代謝組學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8,49(19):4662-4669.

[7]趙凡凡,李肖,高麗,等.甘草水提物干預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肝臟代謝組學研究[J].中草藥,2017,48(17):3545-3553.

[8]楊興嫕,史鎖芳,周奎龍,等.甘草及其組分治療支氣管哮喘作用機理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5):933-935.

[9]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1部.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15:86-87.

[10]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69.

[11]Hayashi H,Hattori S,Inoue K,et al.Field survey of Glycyrrhiza plants in Central Asia(3).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glabra collected in Uzbekistan[J].Chem Pharm Bull(Tokyo),2003,51(11):1338-1340.

[12]陸嘉惠,呂新,吳玲,等.三種藥用甘草種子對鹽漬環(huán)境的萌發(fā)響應及其適宜生態(tài)種植區(qū)[J].草業(yè)學報,2013,22(2):195-202.

[13]藺海明,紀瑛,邱黛玉.灌水對沙漠綠洲區(qū)甘草生長動態(tài)和產量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11,28(11):1992-1997.

[14]葉菊,藺海明,邱黛玉,等.幾種甘草(Glycyrrhiza)光合特性、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量比較[J].中國沙漠,2014,34(2):456-463.

[15]李昂,張鳴,藺海明,等.西北風蝕區(qū)種植甘草對地表微環(huán)境和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8(10):128-132.

[16]王超,劉楊,李新輝,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直鏈藻屬的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16,36(16):5276-5283.

[17]陳林,宋乃平,王磊,等.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蒿屬植物研究進展[J].草業(yè)學報,2017,26(12):223-235.

[18]楊景寧,沈禹穎,王彥榮.基于文獻計量的國際草地農業(yè)生態(tài)學研究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J].草業(yè)學報,2017,26(5):224-233.

[19]李杰,陳美超.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2-28.

[20]Stonik VA,Makarieva TN,Dmitrenok AS.Sarcochromenol sulfates A-C and sarcohydroquinone sulfates A-C,new natural products from the sponge Sarcotragus spinulosus[J].J Nat Prod,1992,55(9):1256-1260.

[21]Liu M,Liu Q,Liu YL,et al.An acylated flavone C-glycoside from Glycyrrhiza eurycarpa[J].Phytochemistry,1994,36(4):1089-1090.

[22]Zhang Q,Ye M.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an-Cao(licorice)[J].J Chromatogr A,2009,1216(11):1954-1969.

[23]Xu G,Cai W,Gao W,et al.A novel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has an unprecedented ability to catalyse continuous two-step glucuronosylation of glycyrrhetinic acid to yield glycyrrhizin[J].New Phytol,2016,212(1):123-135.

[24]Jin H,Seo GS,Lee SH.Isoliquiritigenin-mediated p62/SQSTM1 induction regulates apoptotic potential through attenuation of caspase-8 activ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J].Eur J Pharmacol,2018,841:90-97.

[25]張魯,崔潔,王文全,等.甘草屬植物地上部分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8,41(6):1502-1506.

[26]張曉冬,周姍,尹彥超,等.甘草CHS基因多態(tài)性與甘草苷含量的相關性分析[J].藥學學報,2018,53(4):646-658.

[27]曹玉潔,唐于平,沈娟,等..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分析甘草藥對配伍應用規(guī)律[J].中草藥,2017,48(21):4552-4559.

[28]黃雨婷,遲宗良,王姝梅,等.甘草中的黃酮類成分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7,26(13):1532-1537.

[29]李錚,孟蘭蘭,傅欣彤,等.甘草對照提取物的制備及質量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17,37(4):664-669.

[30]張春榮,桑雪雨,渠萌,等.基于轉錄組測序揭示適度干旱脅迫對甘草根基因表達的調控[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4):4817-4823.

猜你喜歡
藥用發(fā)文甘草
四種肥料對圓齒野鴉椿果實產量及藥用品質的影響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種藥物的“調味品”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中國將拉開藥用輔料行業(yè)的整合大幕
互幫互助好朋友
甘草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
阳曲县| 梅州市| 府谷县| 丘北县| 定结县| 孝昌县| 宁强县| 德安县| 博乐市| 天全县| 恭城| 阳曲县| 临沭县| 新津县| 柯坪县| 家居| 海门市| 嘉禾县| 文山县| 恩平市| 浠水县| 郯城县| 土默特右旗| 长岭县| 太原市| 弥勒县| 通许县| 北票市| 昌吉市| 商城县| 赞皇县| 临邑县| 前郭尔| 遂昌县| 平顶山市| 华池县| 东至县| 金溪县| 乳山市| 大余县|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