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慧
摘要:兒童畫區(qū)別于傳統繪畫,它是以表現兒童主觀情感為主要內容的,兒童在各種形式的繪畫學習中學會感知、理解、思考、創(chuàng)造來表達內心世界?!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提出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發(fā)情感,表達個性和創(chuàng)意。因此,繪畫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表達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意向的表達的眼光尤為重要。
關鍵詞:詩意童趣
以《小雪》為例,利用網絡直播為媒介,以講故事和做游戲的形式把傳統美術課堂轉變?yōu)閮和Z境下的繪畫課。通過引導、啟發(fā)、學生大膽嘗試線條的組合添加,了解意筆線描概括方法,用手中的畫筆書寫內心,提高繪畫學習的興趣,提升表現力。
一、教學過程
(一)一首兒歌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歌,小朋友們可以聽聽他唱了什么?會唱的小朋友也可以跟著一起唱哦。
生:是節(jié)氣歌,唱了二十四節(jié)氣。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即將到來的是哪個節(jié)氣嗎?
生:小雪!
師:是啊,迎冬小雪至,應節(jié)晚虹藏。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笔且驗檫M入該節(jié)氣后,西北風開始成為??停瑲鉁刂饾u下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所以稱之為小雪。
生:我們都感覺越來越冷了。
師:小朋友們都換上了厚厚的外套,今天呢老師也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為我們的冬日增添溫暖,制作一副溫暖的手套。
(二)一絲溫暖
1.做一做
師:我們小朋友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用剪、貼、畫的方法為身邊的人設計一副溫暖又漂亮的手套,給身邊的人送去一絲溫暖。
[點評: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織一副真正的手套非常難,此時我們就可以變換方式,增添趣味,以剪、貼、畫的形式來制作手套,不僅讓學生知道了手套的外形,更強化了美術技能技法。]
①教師實物投影演示分析手套的結構,觀看課件了解制作方法:制作材料的展示,設計制作的基本方法。
[點評:基于網絡課的便利性,教師可以將示范表現得更透徹,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在線與學生互動,一起完成制作手套的第一步。]
師:手套已經制作好啦,可是這樣的手套未免有點光禿禿的,我們可以給他穿上衣服,加上漂亮的花紋。
[點評:在完成第一步作業(yè)之后,緊接著引出本堂課的重點“線條裝飾”,如果一味單純地講裝飾線條,未免枯燥乏味,將之結合手工,吸引學生,增添趣味。]
2.看一看
手套的圖案裝飾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是如何用線條來裝飾的吧。可以用點線面結合的方法,采用單色線條,創(chuàng)造豐富的紋樣圖案。(出示ppt上的古代和現代裝飾圖案供學生欣賞)
[點評:通過欣賞許多風格的裝飾線描畫,讓不同學生對各色作品產生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使學生對裝飾畫有了全面、全新的感受。一雙小小的手套經過裝飾可以變得更加靈動,透過線條體會學生的內心,通過欣賞這種最直觀的方式,學生在極短的時間便吸收內化,最后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裝飾線描圖案。]
3.練一練
自己給手套畫上漂亮的裝飾圖案
作業(yè)要求:依據外形填充、注意疏密關系、點線面的結合運用
(屏幕上出示剛才欣賞過的畫面和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
[點評: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只需要施以適當地引導,主場留給學生們去發(fā)揮。學生在美術的氛圍中,便充分享受到了創(chuàng)造的樂趣,親身體驗線描裝飾畫的神奇與美麗。小小的線條不同的組合,曲直的變化,便有妙筆生花的趣味。]
最后,給手套口粘上保暖的棉花,這樣一副溫暖的手套就完成啦。
二、課后反思
美術,不單單師一個“美”字,它還有“術”蘊含在其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分辨美丑,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在課堂上通常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學生在看到一幅作品時,會發(fā)出“哇~好漂亮”的感慨,而當他自己提筆時,卻無從下手,美術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能夠用最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他們腦海中天馬行空的美。由于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在初次嘗試的時候,很多孩子畫出來的手套奇形怪狀,有創(chuàng)意,但是缺乏實用性,壓根就不能放下他們的小手,于是我轉換思維,讓孩子依形而作,小手壓在紙上,描出手的形狀,然后在此基礎上再變換外形,孩子們覺得簡單,課堂也變得更加輕松活躍。學生們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氛圍影響下,充分激活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擦亮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制作的作品千姿百態(tài),運用各種線條裝飾的手套,或優(yōu)雅或靈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小雪.放膽的心,讓我們童心飛揚[J].新作文(小學中高年級版),2013(Z2):95.
[2]鮑鐘琴.習作,舒展兒童的真性情[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2(08):66-67.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