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帥 李新蕊 齊蘭婷 李嘉誠 馬東來 鄭玉光
中圖分類號 R2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9)04-0553-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9.04.24
摘 要 目的:通過對狗脊品種和產(chǎn)地變遷進行本草考證,為其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提供參考。方法:查閱歷代本草著作,從品種和產(chǎn)地變遷兩個方面對狗脊進行考證。結(jié)果與結(jié)論:歷代本草中記載的狗脊有3種,即百合科植物長托菝葜(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烏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 (L. f.) Sm.]、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 Sm.]。南朝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最早記載的狗脊產(chǎn)地為河北(常山)太行山脈的山谷中。自漢代至今,狗脊的品種發(fā)生變化,其產(chǎn)地也由河北逐漸向四川、浙江等地變遷,現(xiàn)主要分布于我國河北、山東、四川、浙江等地。從漢代至今,狗脊的品種發(fā)生了變化;綜合古籍文獻的考證,清代吳其濬、張志聰?shù)扔涊d的狗脊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的狗脊品種一致,均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莖。
關鍵詞 狗脊;品種;產(chǎn)地變遷;本草;考證
狗脊來源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莖,又稱金毛狗脊、金狗脊、金扶金、金絲毛、百枝等[1]。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記載,狗脊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的功效,為治療骨科疾病的常用藥材之一[1-2]。臨床藥理研究表明,狗脊及其提取部位具有多種生物活性,主要包括預防和治療骨質(zhì)疏松、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鎮(zhèn)痛、止血、抗氧化及抗癌等作用[3-5]。狗脊中主要含有芳香族類、皂苷類、揮發(fā)油類、糖及糖苷類、蕨素類、黃酮類、酚酸類、氨基酸類化合物[6-7]。通過蒸制、酒制、鹽制等炮制后的狗脊,由于總酚酸含量增加,其補肝腎、強腰膝的作用也會相應增強[8]。
然而,從漢代至今,對狗脊的品種與產(chǎn)地記載多有出入,頗為混亂。目前,市售狗脊藥材均為野生資源,但由于其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野生資源逐漸減少,因此其原植物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9-10]。鑒于此,筆者查閱歷代本草著作,從品種和產(chǎn)地變遷兩個方面對狗脊進行考證,以期為其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提供參考。
1 品種考證
狗脊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記載為:“味苦平。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一名百枝。生川谷”[11]。該書只指出了狗脊的功效主治和生長環(huán)境,并未記載具體的植物形態(tài)與產(chǎn)地。
魏晉時期吳普《吳普本草》中記載:“狗脊,莖節(jié)如竹,有刺,葉圓青赤,根黃白,亦如竹,根毛有刺。岐伯、一經(jīng):莖無節(jié),葉端圓,赤,皮白有赤脈”[12]。筆者認為吳普所述的狗脊屬于百合科植物長托菝葜(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為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疏生刺。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中指出:“今山野處處有之,與菝葜相似而小異,其莖葉小肥,其節(jié)疏,其莖大直,上有刺,葉圓有赤脈,根凹凸巃嵸如羊角,細強者是”[13]。與吳普《吳普本草》中記載的狗脊所述都屬于長托菝葜(S. ferox Wall. ex Kunth)。
唐代蘇敬《新修本草》中對狗脊作了如下記載:“此藥,苗似貫眾,根長多歧,狀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綠色,今京下用者是。陶弘景所說,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猶用之”[14]。說明當時京下(今陜西)使用的狗脊是蕨類植物,而陶弘景所述的狗脊是有刺萆薢,即長托菝葜(S. ferox Wall. ex Kunth),而不是狗脊。
宋代蘇頌《圖經(jīng)本草》對狗脊作了詳細的記載:“根黑色,長三、四寸,兩指許大;苗尖細碎青色,高一尺以來,無花;其莖葉似貫眾而細;其根長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綠,春秋采根,曝干用”[15]。該書中還附有4幅墨線圖。其中,溫州狗脊,葉片長卵形,先端漸尖,二回羽裂,可見卷曲的根狀莖,筆者認為其與當今使用的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J.Sm.]類似;成德軍(今河北)狗脊與眉州(今四川)狗脊,為烏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Sm.]和其同屬植物單芽狗脊蕨[W. unigemmata(Makino)Nakai.][16];通過比較《圖經(jīng)本草》中的淄州狗脊與淄州貫眾可以發(fā)現(xiàn),淄州狗脊應為鱗毛蕨屬(Dryopteris)植物,但僅憑《圖經(jīng)本草》中文字和圖片的描述,并不能準確推斷出是哪種植物。
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中無狗脊這一品種的記載,故無法考證。
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中記載:“狗脊,苗尖細碎青色,高余尺,無花,其莖葉似貫眾,根長尺許而多歧,肉作青綠色,亦有黑色,形似狗脊骨,故以名之,今方亦以金毛者為勝”[17]。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狗脊有二種:一種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種有金黃毛,如狗形,皆可入藥。其莖細而葉、花兩兩對生,正似大葉蕨,比貫眾葉有齒,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須簇之”[18]。書中還附有狗脊葉的1幅墨線圖,原圖中狗脊葉頂生羽片卵狀披針形或長三角狀披針形。由此可見,李時珍認為狗脊來源有2種,一種為黑色的菝葜,另一種為金黃色的狗脊。明代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中記載:“狗脊,莖細葉花,兩兩相對,似大葉蕨,及貫眾葉,邊有鋸齒,面背皆光。根形如狗脊骨,凸凹巃嵸,金毛密布者是也。勿用透山根,其形狀相似,只入頂苦不可餌”[19]。書中還描述道:“狗脊綿韌,如筋如骨,味苦性堅;而葉對生,猶脊分兩脅也”。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中也指出:“深谷多生,在處俱有,根類金毛狗,故假為名”[20]。書中還附有溫州狗脊的1幅墨線圖,原圖中狗脊葉互生或近對生,羽狀半裂。綜合上述古籍文獻,明代劉文泰、李時珍、盧之頤、陳嘉謨等記載的狗脊經(jīng)考證均為當今使用的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J.Sm.]的干燥根莖。
清代以后的本草則多記載為金毛狗脊。清代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八》中記錄為:“狗脊,本經(jīng)中品。一種根黑色,一種有金黃毛似狗形,葉有齒,昔人多以菝葜為狗脊”[21]。書中還附有1幅墨線圖,原圖可見狗脊根狀莖粗壯,橫臥,其上附密集柔毛。清代張志聰《本草崇原》中載有:“狗脊,莖節(jié)如竹有刺,葉圓有赤脈,兩兩對生,邊有鋸齒,根形如狗之脊骨凸凹巃嵸,金毛密布”[22]。綜合上述古籍文獻,清代吳其濬、張志聰?shù)扔涊d的狗脊經(jīng)考證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中收載的狗脊品種一致,均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莖。
2 產(chǎn)地變遷考證
狗脊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為:“生川谷”[11]。書中對狗脊雖有描述,但不甚詳細。從南朝梁代開始,狗脊產(chǎn)地有了較詳細的記載,如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和《名醫(yī)別錄》中均指出:“狗脊生常山”[13,23]。這是對于狗脊產(chǎn)地的最早記載,常山即在今河北。
唐代蘇敬《新修本草》中記載:“狗脊今京下用者是。陶弘景所說,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猶用之”[14]。書中指出當時在陜西、江左(今浙江、江蘇)分別有狗脊生長,但其記載的狗脊為烏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 japonica (L.f.) Sm.],而陶弘景所記載的狗脊為百合科植物長托菝葜(S. ferox Wall. ex Kunth),二者不是同一植物。
宋代蘇頌《圖經(jīng)本草》、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均記載“狗脊生常山川谷”[15,24],說明當時狗脊的生長區(qū)域以河北為主。蘇頌《圖經(jīng)本草》中還記載:“今太行山、淄、溫、眉州亦有”[15],表明狗脊主要的生長區(qū)域由太行山脈(今河北、山西)、淄(今山東)一帶向南方地區(qū)發(fā)生變遷,如四川、溫(今浙江)等地。
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中未記載狗脊品種。
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中均記載:“狗脊生常山川谷及太行山。道地:成德軍、眉州、溫州、淄州”[17,19]。這是古代唯一記載了狗脊的道地產(chǎn)區(qū)在河北、四川、浙江、山東等地。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僅記載了狗脊的性狀和功能主治[18],未描述狗脊的產(chǎn)地情況。
清代張志聰《本草崇原》中記載:“狗脊出常山川谷及太行山、淄青、眉州山野,處處有之”[22]。書中對于產(chǎn)地的記載為河北、山東、四川,與宋、明兩代記載基本一致。
3 結(jié)語
從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狗脊至今,可將狗脊原植物形態(tài)特征分為3類:(1)魏晉時期吳普《吳普本草》中記載的狗脊為百合科植物長托菝葜(S. ferox Wall. ex Kunth),屬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疏生刺。該品種多被記載于南北朝時期的本草著作中;(2)唐代蘇敬《新修本草》和宋代蘇頌《圖經(jīng)本草》中記載的狗脊來源于烏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 japonica (L.f.) Sm.]及與其根莖外形相似的多種蕨類植物,其形狀如狗脊骨,體型較小,該品種多被記載于唐宋時期;(3)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狗脊來源于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莖,為個大體實、密被金黃色絨毛的金毛狗脊。該品種多被記載于明清時期的本草著作中。清代吳其濬、張志聰?shù)扔涊d的狗脊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的狗脊一致,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莖。
根據(jù)上述本草記載,南朝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最早記載的狗脊產(chǎn)地為河北(常山)太行山脈的山谷中。自漢代至今,狗脊的品種發(fā)生變化,其產(chǎn)地也由河北逐漸向四川、浙江等地變遷?!冬F(xiàn)代中藥材商品通鑒》[25]、《實用本草綱目彩色圖鑒》[26]、《中華藥?!穂27]和《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jīng)驗》[28]等現(xiàn)代研究表明,狗脊均為野生資源,生長于海拔1 000米左右的高山山腳、溝邊及林下陰濕處酸性土壤中,多產(chǎn)于四川、福建等地,其中以四川宜賓、樂山等地產(chǎn)量較大。本文關于狗脊的品種和產(chǎn)地變遷的考證可為狗脊基源的確定以及資源保護提供本草依據(jù)。
參考文獻
[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224.
[ 2 ] 侯喆,劉瑞霞.狗脊配伍及現(xiàn)代應用[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36(19):137-138.
[ 3 ] 趙敏杰,鞠成國,林桂梅,等.狗脊不同炮制品的抗炎作用及其機制研究[J].中成藥,2015,37(9):1990-1993.
[ 4 ] 楊慧潔,吳琦,楊世海.金毛狗脊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5):230-234.
[ 5 ] 廖彭瑩,勞春梅,盧春雨,等.金毛狗脊脂溶性成分的氣相色譜-質(zhì)譜分析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5):1089-1091.
[ 6 ] 時圣明,袁永兵,蘭新新,等.狗脊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6,39(3):489-492.
[ 7 ] 謝美萍,李蘭,魯安琪,等.狗脊中的酚酸及其苷類成分[J].中草藥,2016,47(2):194-199.
[ 8 ] 趙敏杰,鞠成國,林桂梅,等.炮制方法對中藥狗脊3種成分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5,26(19):2692-2694.
[ 9 ] 蒲立立,黃海波,付銓盛.金毛狗脊孢子萌發(fā)影響因素的研究[J].種子,2015,34(7):84-86.
[10] 楊成梓,劉小芬,蔡沓栗,等.狗脊的資源調(diào)查及質(zhì)量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0):1919-1924.
[11] 吳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64.
[12] 吳普.吳普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37.
[13] 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M].尚志鈞,輯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89.
[14] 蘇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22.
[15] 蘇頌.圖經(jīng)本草[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61.
[16] 王家葵,劉克海,唐思文,等.貫眾的本草考證[J].中藥材,2004,27(1):52-54.
[17]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陸拯,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218.
[18] 李時珍.本草綱目:四版[M].劉衡如,劉山水,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519.
[19]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274.
[20] 陳嘉謨.本草蒙筌[M].陸拯,趙新法,校點.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70.
[21]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八[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174.
[22] 張志聰.本草崇原[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065- 1066.
[23] 陶弘景.名醫(yī)別錄[M].尚志鈞,輯校.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11.
[24] 唐慎微.證類本草[M].郭君雙,校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246-247.
[25] 張貴君.現(xiàn)代中藥材商品通鑒[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413.
[26] 高學敏.實用本草綱目彩色圖鑒: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341.
[27] 冉先德.中華藥海:精華本[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654.
[28] 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jīng)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62.
(收稿日期:2018-05-07 修回日期:2018-12-01)
(編輯:余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