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元平 金代梅
摘要:轉化叛逆學生無需自以為聰明的方法技巧,只需要遵循規(guī)律,尊重差異,分類教學,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傾聽學生內心訴求,消解學生內心負性情緒,激發(fā)學生對教師及相應學科的興趣;找準閃光點,持續(xù)正性情感刺激,改善學生心理特質,以自信積極樂觀心態(tài)為人和處事。
關鍵詞:叛逆學生;積極心理;轉化方法;正性情感
在一次骨干教師培訓課堂交流中,針對如何教育思想叛逆學生這個常見而又頭疼的問題,許多教師把自己如何與學生斗智斗勇當成了引以為豪的教育經(jīng)驗來交流。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嘗試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7名叛逆學生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教育轉化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所謂智勇對絕大多數(shù)叛逆學生都無濟于事,反而加劇了師生之間的矛盾,還不如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誠心實意傾聽學生“辯解”,通過緩解他們負性情緒來改變他們原來錯誤的思維,從而改善他們的認知行為。這種方式雖然見效慢一些,但對促進學生心智良性成長的作用更加明顯而持久。
一、遵循規(guī)律,尊重差異。
積極心理學理論有兩條原理值得我們注意,一、培養(yǎng)孩子并不是去改正他們的缺點、找出他們的錯誤,而是去識別和發(fā)展他們的長處;用缺點和不足去形容某個人,會使我們忽略他們的優(yōu)點;① 二、擴大和構建實驗證明,如果我們用缺點和不足去形容孩子,他們感受到消極情緒時,選擇就會狹窄,會降低他們的行為和認知能力,反之,當他們體驗到積極情緒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會朝著良性方向發(fā)展,比如注意力的寬度更廣、學習記憶能力提高、語言表達更流暢、對知識和藝術的感受性增強等。②
在功利教育大行其道的當下,音樂、美術這樣的學科除了家庭教育和個人天賦都具備的學生才會重視和喜歡,所有這兩門課程在許多學校成為可有可無的擺設。作為具有教育情懷的教師肯定明白藝術素養(yǎng)對人的成長極其重要,那如何解決這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遵循規(guī)律,尊重差異。
不可否認,要想在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有成就,除了后天努力外,確實需要具備一定的天賦。但是培養(yǎng)對藝術的愛好和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是不需要天賦也是現(xiàn)代教育所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而對于性格叛逆的學生,音樂美術教師往往因為沒有成績壓力而聽之任之。
其實仔細分析,那些性格叛逆的學生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個性愛好沒有得到尊重而叛逆的,一類是自己有愛好特長但家庭教育滯后,也沒有得到教師重視培養(yǎng),另一類是自己沒有天賦特長但教師卻在課堂上灌輸普通學生完全掌握不了的藝術方法和技巧。針對這個情況,為了既能充分發(fā)展天賦,又能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我們在音樂教學中采取分類教學的方法。
對于沒有音樂天賦的大部分學生,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們減少演唱彈奏方法的教學,特別是大幅降低技術難度,經(jīng)常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方法講古今中外著名音樂家的故事,播放他們的代表作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以及對這些樂曲的理解,以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欣賞興趣和常識性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讓音樂課成為他們的思想負擔。這樣不但可以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還能讓他們樂于參與這樣輕松的音樂欣賞活動。
對于具備音樂天賦的學生,通過成立音樂興趣小組的方式課外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比如簡譜能力、演唱技巧、樂器彈奏技術、舞蹈動作,以及藝術表現(xiàn)力等等,在日常課堂教學和學校大型文藝活動中展示他們的特長,使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體驗到成就感、榮譽感,其深層心理中積極因素逐漸占據(jù)上風,自然會慢慢消解其消極因素。
二、傾聽學生訴求,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2018年春季學期,一位語文教師在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梁啟超先生寫的《最苦與最樂》一課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簡單說說自己最苦與最樂的事。這樣的導入其實并沒有任何新意,初衷也只是為了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幫助理解課文內容而已。讓筆者始料未及的是,一聽到可以傾訴苦處時,平時最叛逆成績最差的幾名學生紛紛舉手搶著訴苦。筆者只好臨時調整教學計劃,讓他們把心里的苦全部傾訴出來。讓人驚訝的是,近十名學生的“苦”竟然如出一轍,都是傾訴他們在學校被老師冤枉而又無處訴說無人相信的痛苦經(jīng)歷,有的還被老師以監(jiān)控視頻(學生要求出示監(jiān)控視頻卻又無法提供)為“證據(jù)”來脅迫學生“坦白”,有兩名平時最叛逆的學生在傾訴被冤枉經(jīng)歷時兩眼泛紅,幾度哽咽。自這節(jié)課后,這些叛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xiàn)判若兩人,課堂上能主動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有三名學生對生活和學習問題的見解尤為新穎和深刻,常給來本班聽課的教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事例說明情緒影響到學生對教師及相應學科學習興趣,也影響到認知能力。叛逆學生往往都有過對學校、對教師或者對家庭、對社會不愉快的情感經(jīng)歷,如果教師用心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教育效果肯定比自作聰明的猜疑要好得多。
三、正性情感刺激,改變消極心理結構
2017年5月下旬,舉行了全縣中考模擬統(tǒng)測,為了體現(xiàn)公平,試卷實行流水評閱,作為研究對象的幾名叛逆學生分數(shù)都沒有上及格線,其中只有一名學生剛達到滿分的50%。從6月初到月末中考前,語文教師在其所教班級先后進行了4次測試,科任教師個人評閱試卷,有三個目的:一是對全班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語文復習狀況進行診斷,提高成績;二是參照布盧姆2001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表對這幾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他們在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③ 以及態(tài)度情感等特質的變化;三是在兼顧全班學生的前提下,重點對這幾句叛逆學生實行正性情感刺激,即積極心理干預,淡化其缺點和問題,發(fā)掘其優(yōu)點或潛能,用優(yōu)美而又真實具體的語言寫在學生試卷上或面對全班進行肯定和表揚,努力提高他們對語文教師和語文學科的正性情感值,盡可能在初中最后一個月形成正性情感峰值和尾值。
教育研究涉及到人而且是青少年,需注意倫理問題,不能只關注研究對象而忽略其他學生,而且關注全體學生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益處:一是關注全體學生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成績;二是讓全體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平等的關注與愛心;三是讓作為研究對象的叛逆學生既體會到教師對全班同學的博愛,又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誠摯的關愛之心,也更多地享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悅感;四是平時叛逆的學生不會因為教師的表揚太刻意而覺得自卑。
通過一個月的努力,他們的心理特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之前心理越逆反,情感越消極的學生,改善得越明顯,而且畢業(yè)后還能維持這一教育成效。所以,改善叛逆學生,與其“百般算計”,還不如一顆單純的愛心。
所以,教師只需收住自以為是的聰明,真誠地傾聽、包容和贊美學生的“智勇”,釋放愛心里蘊藏的強大的正能量,去消解學生潛在和顯在的消極情感,就能改善叛逆學生的心理特質。
注釋:
①【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17
②【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41
③王小明.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