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義
摘 要:清代宮廷服飾種類多樣,繁復詳備?;实鄯椃侄Y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等類,分別用于祭祀、朝會、節(jié)慶、出行、大閱、日常閑居等不同場合,既具有禮儀性、制度性的一面,也具有實用性、裝飾性的特點。辨識清代帝后服飾,使學人對清代帝王服飾的種類、用途、形制、面料、裝飾、紋樣、寓意,以及清代不同時期的審美特征等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以使我們服裝專業(yè)學人開拓視野,提升現代服裝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競爭力。
關鍵詞:清帝;宮廷服飾;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
中圖分類號:TS941.1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19)04-0044-10
在中國古代,衣冠被賦予明禮儀、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歷史上王朝更迭后必制定有別于舊朝的冠服制度,作為新王朝的象征和外在標志。有所繼承、有所發(fā)展是服飾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任何朝代的服飾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清王朝一統(tǒng)天下后,借鑒吸收了中原傳統(tǒng)服飾文化諸多方面的精髓,同時又融入本民族騎射文化特點,確立了上下有別、尊卑有序、貴賤有級、服位有等的嚴格的服飾體系,以達到“辨等威,昭名秩”的統(tǒng)治目的。清代宮廷服飾種類多樣,繁復詳備?;实鄯椃侄Y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等類,用于祭祀、朝會、節(jié)慶、出行、大閱、日常閑居等不同場合,既具有禮儀性、制度性的一面,也具有實用性、裝飾性的特點。本文以沈陽故宮清宮織繡文物20余件為例,對清代帝王各類服飾從種類、用途、形制、面料、裝飾、紋樣、寓意等方面做概括性、綜合性的介紹。
1? ? 禮服
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穿用的配套服裝與配飾,等級規(guī)格最高。皇帝禮服有朝冠、朝袍、袞服、端罩、朝珠、齋戒牌、朝帶、朝靴等類。
朝袍,用于元旦、萬壽、冬至、登極、御殿、文武狀元金殿傳臚、閱奏書、閱時憲書、上皇太后徴號、進冊寶、頒詔受賀、四孟饗太廟、歲暮袷祭太廟、太廟親詣行禮、天壇祭天、祈谷、雩祀、地壇祭地、月壇朝日、月壇夕月、祭先農壇、祭社稷壇、祭先師孔子、坤寧宮祀神、祭歷代帝王廟、入齋宮、祭堂子、祭文昌廟、祭白馬關帝廟、坤寧宮還愿、皇后玉冊玉寶入太廟、接皇后神牌入太廟等朝祭活動。衣袖顏色裝飾為石青色的為朝會穿用,衣袖顏色裝飾同衣色的為祭服。朝袍有明黃、紅、藍、月白4種顏色,分別用于不同場合:明黃色,用于元旦、冬至、萬壽及祀太廟等典禮;藍色用于祀天(圓丘、祈谷、常云);紅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日。朝袍飾十二章紋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上衣,宗彝、藻、火、粉米在下裳。十二章各有取義,象征帝王的風操品行。
袞服,皇帝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場合套于朝服或吉服之外。形制為圓領,對襟,平袖與肘齊,略短于朝服、吉服?!肚鍟洹芬?guī)定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萬壽篆文,間以五色云”?;实鄞┯玫姆Q袞服,皇子所穿者減日月紋樣,稱龍褂,親王以下至九品官所穿則稱補服。
端罩,為清代皇帝、宗室,及近臣、侍衛(wèi)所穿的裘皮服飾,在冬季需要穿用外褂的正式場合可代替補服或常服袍穿用。圓領,對襟,平袖,袖長及腕,長及膝下,毛皮外翻,有襯里。清帝的端罩為紫貂皮制作,內襯明黃緞里,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穿用黑狐皮端罩?;首佣苏譃樽硝跗?,內襯金黃緞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端罩為青狐皮,內襯月白綢里。
清代禮服既繼承了中原傳統(tǒng)冠服制度中的色彩及龍、鳳、十二章紋樣等諸多方面的精髓,內涵深厚,寓意豐富,也融入了滿族頂戴花翎、馬蹄袖、尚裘等騎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
圖1為清《嘉慶帝朝服像》軸。圖2為清明黃江綢繡金龍出鋒夾朝袍。該袍服身長136厘米,腰寬73厘米,下擺寬124厘米,袖長84厘米,袖口寬23厘米。圓領,大襟右衽,裾左開,馬蹄袖,披領與袍相連,背垂明黃絳背云。明黃色江綢地上彩繡十二章,金龍及海水江崖紋樣,衣緣及披領鑲紫貂皮鑲邊,袖端熏貂皮鑲邊,內襯織銀藍綢里。綴鎏金鏨花圓銅扣5枚。
圖3為清石青江綢彩繡平金團龍袞服。身長115厘米,腰寬77厘米,下擺寬114厘米,袖長76厘米,袖口寬29厘米。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后開裾。在石青色江綢地上彩繡紋樣。前后及兩肩繡四團五爪正龍,周圍彩繡云蝠、“卍”字、桃、八寶、海水江崖等紋樣。左右兩肩團花內列日、月二章,前后胸團花內列星辰、山二章。內襯月白綾里,內絮絲綿。綴鎏金銅花扣5枚。
《嘯亭續(xù)錄》謂:“舊制,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龍補服。乾隆中,傅文忠以為與御服無別,乃奏改親王服二行龍二正龍補服,郡王服四行龍補服,以為定制。諸王有特賜四龍者,許服用焉。異性初無賜四團龍者,雍正中,年大將軍羹堯特賜四正龍補服,不久即以驕敗。乾隆中,傅文忠公以椒房優(yōu)寵,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阿文成公桂以平定兩金川功,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臺灣功,皆賜四團龍補服?!?/p>
圖4為清明黃綢貂皮端罩。身長100厘米,腰寬63厘米,下擺寬86厘米,袖長63厘米。圓領,對襟,平袖,衣長至膝下。貂皮制成,皮質柔軟有光澤,皮面鑲飾白毛團10余處。領口石青緞緣邊,內襯明黃江綢里,其上織暗花海水江崖、“卍”字和飄帶等紋樣,寓意“江山萬代”。綴鎏金鏨花圓銅扣5枚。
《清稗類鈔》謂:“帶膆貂褂,胸及兩肩均有白色毛,即貂之膆皮也。咸同間,得蒙恩賜者僅二人。一徐相國郙,南齋供奉,上解以賜之,酬其筆墨之勞也。一李文忠公鴻章,則以穆宗題主,文忠襄提于側,故叨異數。至光緒朝,則孝欽后常以之賞賜臣下矣?!?/p>
圖5為清瑪瑙朝珠。為108粒紅瑪瑙珠串成,間以4個翠珠佛頭,佛頭塔一,系委角方形金累絲嵌隨形翠背云一,背云下系翠墜角。
《清稗類鈔》謂:“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掛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蠟、象牙、奇楠等物為之,其數一百有八粒,懸于胸前。有小者三串,兩串則男左女右,一串則女左男右。又有后引,垂于背。本即念珠,滿洲重佛教,以此為飾,故又曰數珠?!?/p>
2? ? 吉服
等級略次于禮服,具有禮服和吉服的雙重屬性,在一些由皇帝主持的重大典禮、祭祀場合,龍袍與朝袍都可穿用,包括重大吉慶節(jié)日、筳宴,以及祭祀主體活動前后的“序幕”與“尾聲”階段?;实奂ǎ杭凇⒓?、袞服、龍袍,穿用于元旦、萬壽、冬至、除夕、先農壇耕籍禮、筳宴、大婚、中秋節(jié)、七夕節(jié)、端陽節(jié)、上皇太后徴號、太和殿閱視祝版、中和殿閱視祝版、長春宮祭殿神、坤寧宮磕頭、坤寧宮祭新月神、奉先殿行禮、壽皇殿行禮、藥王圣誕、坤寧宮還愿、頒詔受賀、大高殿開光等場合。這些場合,帝后龍袍既可與袞服或龍褂配套穿用,也可單獨穿用。龍袍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四開裾的直身式長袍。清代帝后龍袍共有20余種顏色,根據不同時令節(jié)日里花衣期的不同需要及帝后的喜好穿用。裝飾紋樣上,除龍紋外還有“壽”字、漢瓦、團花、團鶴、五福捧壽、博古、喜相逢、暗八仙、龍鳳同合、五谷豐登等紋樣。
圖6為清《胤禛帝讀書像》軸。圖7為清明黃紗彩納云蝠平金龍袍。身長135厘米,腰寬72厘米,下擺寬108厘米,袖長97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前后開。明黃色紗地上納紗繡十二章、云蝠、桃、“壽”字、八寶立水等紋飾,領、袖、襟鑲石青色“卍”字織金緞邊。綴鎏金圓銅扣5枚。
圖8為清藍綢彩繡平金龍單袍。身長147厘米,腰寬80厘米,下擺寬132厘米,袖長113厘米,袖口寬23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四開,藍素綢地上平金龍9條,彩繡如意云紋、蝙蝠紋、牡丹紋等,前后心彩繡花籃,花籃內打籽繡牡丹花。下幅彩繡海水江崖、八寶立水。石青色素緞接袖,領、袖、襟鑲飾石青色海水、云龍、蝙蝠紋緞邊。綴鎏金圓銅扣4枚。
圖9為清紅色納紗彩云蝠金龍袍料(衣料其它附件略)。前后幅全長152€?厘米,寬150厘米。大襟右衽式,紅色紗地上以彩色絲線及金線納紗繡云龍、海水江崖、團壽等紋樣。
關于清代官員的補服,《清稗類鈔》謂:“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于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后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大臣遞遺疏及請恤等事,亦不得于期內遞進,違者嚴責?!薄洞笄鍟洹酚涊d:“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片金緣。親王、郡王通繡九蟒;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wèi),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二等侍衛(wèi)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裾:宗室親王以下皆四開,文武官前后開?!?/p>
圖10為清黃皮釘云頭尖底靴。全高43厘米,底長30厘米。靴底為粗布縫釘。靴腰及靴面為黃色羊皮,鑲以棕色云頭狀皮條裝飾。輪廓邊飾為香色皮條,鑲綠色皮夾條。此襪為乾隆帝朝靴。
圖11為清白布香色邊高靿棉襪。高43.5厘米,底長22.5厘米。棉襪高靿式,襪底為白色棉布。襪口鑲石青色勾蓮云龍織金緞邊,襪靿為香色緞,其上以捻金線繡金龍,以彩色絲線繡如意云紋等。襪內絮絲綿。故宮所藏清代皇帝的襪子,一般以織金緞緣口邊,有的通繡紋彩,有的在襪筒上段施加彩繡。下段多以素色絲綢材料縫接,因棉布吸濕性好,穿著舒適,也有使用棉布為材料的。此襪為皇帝吉慶典禮時穿用。
棉花原產于印度,元代起在中原普及,明清時期均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肚灏揞愨n》謂:“《會典》開載,凡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只許著絹、布。若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著綢、紗。由此可見吾國之賤農商,而商尤輕于農也?!笨梢?,棉布為清代農商等普通勞動者的主要衣料。沈陽故宮藏清代帝后服飾以棉布為面料或里襯的并不多見。里襯內需充絮保暖材料的,也大多內絮絲綿。絲綿為黃斑繭、雙宮繭等不適合繅絲的次繭剝綿兜后制成,保暖效果優(yōu)于棉花。
3? ? 常服
清代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多用于一般性較正式的嚴肅、莊重的場合。在恭上尊謚、恭奉冊寶、經筳大典、喪期內的吉慶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先皇帝后的忌辰等場合帝后都要穿著常服,以示至敬。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祭祀齋戒活動占據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因而常服在帝后的日常生活中穿用較多。常服袍為圓領,大襟右衽,窄袖有馬蹄袖端,四開裾式直身長袍,顏色花紋不限,多以大小團花紋的素色或暗花的紗、綢、緞、羅、絨等材料制作;常服褂為對襟,平袖,長至膝下的外褂?;实奂鞍俟俪7佣酁槭嗌?,花紋不限,不綴補子。清代冠服制度規(guī)定:“皇帝常服袍,色及花紋隨所御,裾四開,綿、夾、紗、裘惟其時”、“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紋隨所御,綿、夾、紗、裘惟其時?!庇汕宕鷮m廷繪畫及畫像可見,清代帝后常服的穿著和搭配方式一致,既可單獨穿用,也可在各色常服袍外套穿常服褂。
圖12為清石青暗團龍緞常服褂。身長114.5厘米,腰寬72厘米,袖長79厘米,袖口寬26厘米。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后開裾。石青色緞地上暗織團龍紋。綴鎏金圓銅扣5枚。
圖13為清絳色紅綢暗團龍貂皮常服袍。身長135厘米,腰寬68厘米,下擺寬113厘米,袖長91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左右開裾。絳色綢地上暗織團龍紋,內襯貂皮里。綴鎏金圓銅扣5枚。
4? ? 行服
滿族先民為適應狩獵、騎射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方便實用、自成一款的服裝,后世稱為行服。隨著滿族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行服退居次要地位,只在圍獵、征戰(zhàn)、巡幸、謁陵時穿用。清代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帶、行服褂、行服袍、行裳。
行服褂為圓領,對襟,平袖,袖長及肘,身長及坐,門襟有5個紐扣的短外褂,上至皇帝、王公大臣、官吏,下至扈行人員均可穿用。行褂在顏色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皇帝、親王、郡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領侍衛(wèi)大臣、御前大臣、侍衛(wèi)班領、護軍統(tǒng)領、健銳營翼長等用明黃色。黃馬褂面料有緞、紗、綢等,素色或有暗花,不施彩繡。
行服袍,又稱“缺襟袍”,制如常服,長減十分之一,為大襟右衽,窄袖有馬蹄袖端,四開裾,右衣裾下短1尺,以便騎馬。《清稗類鈔》謂其起源于隋文帝征遼之際。通常顏色樸素,暗色素面,紋樣簡單。皇帝、臣工扈行、行圍人員、庶官等均按例服用。這種行袍也可作禮服穿用,例如文武官員出差、謁客時不必外加外褂,于行袍之外套穿對襟的大袖馬褂即可。
行裳,滿語稱“都什?!?,左右各1片,如隨侍甲裳之制,上有一橫幅以帶系之。皇帝、王公、官員、隨從扈行及庶官都可穿用行裳。穿著時行裳系于行服袍之外,騎馬時既御寒又耐磨,以保護腿部。按季節(jié)不同或氈或夾,貴重者用鹿皮、黑狐等面料制作。《清稗類鈔》謂:“《會典》所云‘行袍、行裳,色隨所用,行裳冬以皮為表’,蓋即缺襟袍也。行裳,俗呼戰(zhàn)裙?!?/p>
圖14為清《康熙帝讀書像》軸。圖15為清藤編夏行服冠。直徑28厘米,高21厘米。冠式如斗笠,為藤條編制,冠沿緣飾石青色花卉紋織金緞邊,帽前綴1顆大東珠。飾大紅色絲線盤花冠頂,即“紅絨結頂”,四周垂灑紅絲拈線。冠內襯大紅色縐綢里。皇帝夏行服冠。
圖16為清黃直徑紗團龍單馬褂。身長73厘米,腰寬76厘米,下擺寬82厘米,袖長75厘米,袖口寬36.5厘米。圓領,對襟,窄袖。直徑紗地上織團龍紋樣。綴鎏金圓銅扣5枚。
《嘯亭續(xù)錄》謂:“凡領侍衛(wèi)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wèi),乾清門侍衛(wèi),外班侍衛(wèi),班領,護軍統(tǒng)領,前引出十大臣,皆服馬褂,凡巡幸,扈從鑾輿以為觀瞻。其它文武諸臣或以大射中候,或以宣勞中外,上特賜之以示寵異。”
圖17為清湖色團花事事如意織金緞夾馬褂。身長70 厘米,腰寬74 厘米,下擺寬92 厘米,袖長59 厘米。圓立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后開裾。湖色冰梅紋暗花緞地上織金柿蒂形開光,開光內織柿子、如意紋樣,寓意“事事如意”。鑲石青卍字織金緞邊,襯藍色素紡綢里。綴銅鎏金鏨花扣1枚,銀鎏金團龍紋扁圓扣4枚。
清代,對襟馬褂初為行服,后亦作便服穿用?!肚灏揞愨n》謂:“得勝褂,為馬褂之一種,對襟方袖。初僅用于行裝,俗稱對襟馬褂。傅文忠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平時常服之,名曰得勝褂,由是遂為燕居之服。”《清稗類鈔》謂:“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后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嘉慶時,尚泥金,又尚淺灰色?!?/p>
圖18為清藍江綢暗團龍行服袍。身長111厘米,腰寬67厘米,下擺寬107厘米,袖長81厘米,袖口寬19.5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前后開。正面右襟下短1尺。藍江綢地上織暗團龍紋。前身綴鎏金圓銅扣9枚,后腰兩側銅扣各2枚,共13枚銅扣。短襟上有扣,騎馬時將衣襟扣于腰際,不騎馬時缺襟與掩襟相扣可作常服袍穿用。后身腰下位置左右有扣,便于騎馬時將后下幅自后開裙處左右分開扣上。左右上臂各設扣鼻2枚,可與外面所穿行褂或雨服相扣。
圖19為清絳色素呢行袍。身長113厘米,腰寬67厘米,袖長79厘米,袖口寬19厘米,下擺寬112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前后開。右襟下短1尺。面料為絳色素呢。前后身綴鎏金圓銅扣13枚。
圖20為清梅花鹿皮行裳。長96厘米,腰圍115厘米。梅花鹿皮為面,式如圍裙,分左右兩幅,左右各有一暗兜,前部正中開裾。上部以石青色棉布兩塊縫綴,細長部分為系帶,穿著時系于腰際。內襯灰春綢里,兩側分別綴絲帶,穿著時系腿上。梅花鹿皮斑點美觀,皮質柔軟,毛鋒茂密,保暖性好。
5? ? 戎服
清代典制將甲胄分為皇帝、親王、貝勒、督撫、文武品官用甲胄等五六十種,等級森嚴,其中御用甲胄級別最高。清代的胄,有梁,額前正中有遮眉,其上又有舞擎及復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銅管或鐵管。胄后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及護耳,其上繡紋飾,并綴以銅或鐵泡釘;清代的甲按質地和功用,大致可分為即鐵葉甲、綿質甲和鎖子甲3種。清代,無論是鐵葉甲還是綿甲,均為上衣下裳式,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肩、前遮縫、左遮縫等部份組成,由鈕扣、絲絳連綴成一整體。鐵葉甲的甲面以緞為之,上面等距遍布金屬釘,內敷鐵葉,襯里為綢或布,用于實戰(zhàn),重達十數斤、數十斤不等。鐵葉及絲織物對于外來的沖擊起到較好的保護及緩沖作用。出于實戰(zhàn)需要,鐵葉甲以堅固為先,華麗美觀次之;綿質甲的甲面以緞為之,上面等距遍布金屬釘、片。內敷綿,襯里為綢或布。清入關后政權穩(wěn)固,戰(zhàn)事漸少,即便皇帝親征,也不會親臨最前線,因而皇帝的甲多為綿質甲,禮儀性、輕便性、裝飾性增強,實戰(zhàn)性降低,這一點在清代皇帝的大閱盔甲上體現的最為明顯;鎖子甲在古羅馬時期的歐洲就已使用,歷史悠久。一般認為發(fā)明者為古凱爾特人。鎖子甲由金屬環(huán)套扣互聯制成,金屬環(huán)越細密則防護效果越好,且對穿用者肢體活動的限制較小,防護效果優(yōu)于同等重量的其它種類金屬鎧甲。鎖子甲輾轉傳入我國西域、吐蕃地區(qū)后又傳入中原,《唐六典》中將鎖子甲納入甲制序列。清代,鎖子甲大量制造,用于實戰(zhàn)。
圖21為清《乾隆皇帝大閱圖》軸。圖22為清乾隆大閱用黑累絲鐵錠鎏金胄。全高51厘米,盔高19厘米。頭盔為銅鎏金制成,表面拋光,制成獸面纓絡紋、花卉紋等圖案??敒轷跷玻嘛椉t纓,其下為累絲云龍紋,以擎托盔纓。盔前后各有一凸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均為累絲鎏金云龍紋??虏孔笥覀葹轱L擋,頸后部及頦下為護頸,均為黃色織錦緞制作,表面飾銅鎏金泡釘,邊緣鑲飾黑絨邊,左右護耳有鏤空花飾。
圖23為清大閱用金索子錦面綿甲。甲長76厘米,肩長42厘米,袖長37厘米,護心鏡徑19厘米此綿甲為上衣、下裳式,表面為黃色織錦緞,邊緣處鑲以黑絨邊,內襯月白綢里。甲面間隔縫嵌鎏金金屬片,護肩下部有云龍紋雙頁片。下裳分左、右兩幅,前后開裾,表面由5組鎏金片間隔組成,穿時以黃帶系于腰間。各配件之間均以銅扣相聯。此綿甲為乾隆皇帝于大閱等典禮時穿用。
圖24為清鎖子甲。身長67厘米,胸圍112厘米,袖長24厘米,袖口寬18厘米,重5.5千克。圓形,加厚領口,半袖,前片下擺中間開小襟。
6? ? 便服
是清代宮廷日常閑居穿用的服裝?;实郾惴斜闩邸ⅠR褂、坎肩、襖、斗篷、衫、褲等。便服見于清代皇帝起居注和穿戴檔等文獻記載,不見于《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等典制,在清宮服飾實物中大量存在。便服不受冠服制度制約,穿著搭配較隨意,種類及款式多樣。面料多為綾、羅、綢、緞、紗等絲織物,多以刺繡、緙絲等工藝技法裝飾,所飾圖案多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清中期以前多為暗花面料,團龍、團壽等紋樣居多,清中晚期,各類紋樣豐富多彩,寓意吉祥?;实郾闩蹫閳A領,大襟右衽,無接袖,平袖端,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是滿族傳統(tǒng)日常服飾。通常貼身穿用于寢宮,強調舒適,因而不拘泥于典制,袖口為平袖,沒有滿族服飾特有的馬蹄袖,以方便手部的活動。便袍之外可套穿馬褂、坎肩;馬褂圓領,平袖端,左右及后開裾,身長及胯,由行服褂演變而來,穿于常服袍、便袍或襯衣之外,是皇帝、后妃都可穿用的便服;坎肩圓領(晚清有立領),無袖,左右開裾,身長及胯,有大襟、對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款式。坎肩是皇帝和后妃皆可穿用的便服。
圖25為清《光緒帝讀書像》軸。圖26為清藍緞平金福壽帽頭。全高12.6厘米,帽高10.5厘米,帽直徑17.5厘米。以藍緞為面,由6片縫綴制成,各片之上以圓金線平金繡“?!薄皦邸弊郑圆示€繡蝙蝠紋樣,6片之間及帽邊以織金緞緣邊。帽頂正中綴紅絨結頂,結下綴紅色長絲穗。
紅絨結頂冠為清帝燕服時所戴,極為尊重?!秶[亭續(xù)錄》謂:“國朝定制,皇上燕服,宮中冠紅絨結頂冠,凡皇子皇孫皆以是為禮服,甚屬尊重。近支王、貝勒得上賜者,許常冠戴。輔臣間有賜者,皆不敢戴。惟張文和公蒙特旨許元旦日冠戴,時以為非常之榮。成王嘗戲謂余曰:‘吾帽冠只值清錢百文,然勝汝輩數百金之頂多矣!’時紅寶石頂價甚昂,故王以為戲云?!边@種樣式的便帽,若為黑色緞、紗制成,且無紅絨結頂,即為小帽?!肚灏揞愨n》謂:“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緞為之,夏秋所戴者以實地紗為之。色皆黑,六瓣合縫,綴以檐,如筒。創(chuàng)于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統(tǒng)之意。國朝因之,雖無明文規(guī)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p>
圖27為清黃色綢綿斗蓬。身長15厘米,下擺寬134厘米。斗篷是皇帝冬日外出穿用的一種便服,始于清中期。圓領,對襟,后開裾,長及膝下。此斗蓬面料為黃綢,其上暗織纏枝蓮紋。里層小綿襖及外層斗篷各綴銅鎏金圓扣5枚。清代斗篷內層為一寬平袖小綿襖,外層為寬大的斗篷。兩層在領口和綿襖后擺處縫綴成一體。領口處外層做襞積,打褶,上窄下寬。將小綿襖穿上,隨意系上斗篷內、外兩層扣中的任意一排,斗篷便自然披在肩上不會滑落。
圖28為清藍素羽紗便袍。身長143厘米,腰寬72厘米,下擺寬118厘米,袖長97厘米,袖口寬21厘米。圓領,大襟右衽,平袖,左右開裾,光素平紋藍色羽毛紗面,黑緞緣邊。綴銅鎏金鏨花扣5枚。便袍,又稱衫,是皇帝回寢宮穿用的服飾,無馬蹄袖。此袍面料為羽毛紗,是毛和羽毛捻線織成,手感雖粗糙,卻不易濡濕,可防雨雪。
圖29為清綠緙絲藍團壽白狐肷皮馬褂。身長49厘米,腰寬49厘米,下擺寬56厘米,袖長48厘米。立領鑲飾灰鼠皮出鋒、琵琶襟右衽。綠色絲地上緙織藍色團壽字紋樣。內襯白狐肷皮里。領口綴鎏金鏨花圓扣1枚。襟綴機制銅鎏金幣式扣4枚。
清代大襟馬褂為便服?!肚灏揞愨n》謂:“馬褂之非對襟而右衽者,便服也。兩袖亦平,惟襟在右。俗以右手為大,因名右襟為大襟。其四周有以異色為緣者”,“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曰琵琶襟馬褂?!标P于古代狐裘之類別,《清稗類鈔》謂:“古所謂狐白裘者,即集狐之白腋也,后名天馬皮。集狐之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名烏云豹。其股里黃黑雜色者,集以成裘,名麻葉子,則為全白狐,皮粗冗,不為世所重?!?/p>
圖30為清深藍緞織金團壽字夾坎肩。身長67厘米,下擺寬78厘米,肩寬36.5厘米。深藍色緞地上織金團壽字。鑲邊3道,由外至內分別為黑色卍字織金緞,石青緞平金團壽,黑色卍字花絳。內襯淺藍綢里,綴扁圓銅扣3枚。
滿族統(tǒng)治者取代明朝統(tǒng)治全中國后,廢除了中國古代漢族具有上千年歷史傳承的冠冕制度和寬衣博袖式服飾,強制推行具有騎射特色的本民族窄袖緊身式服裝,奠定了清代服飾迥異于歷朝的鮮明特色與時代風格,也反映了清統(tǒng)治者對本民族服飾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視和堅持。但是,滿族統(tǒng)治者置身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承數千年的漢文化氛圍之中,清代宮廷服飾也繼承和吸收了大量的傳統(tǒng)漢民族服飾文化的特點及元素,體現出滿漢服飾文化相互影響交融的特點。清宮織繡,是為滿足封建統(tǒng)治者豪華奢侈生活的需要而制作出來的,無論是工藝質量還是花色品種都代表了清代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它們是歷史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傳承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媒介,是我們有志于傳統(tǒng)服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服裝專業(yè)學人的藝術源泉。
本文通過對30件清代帝王服飾的介紹,展示宮廷服飾工藝及裝飾之精致,使學人對清代帝王服飾的種類、用途、面料、紋樣、裝飾、寓意、穿用場合,以及清代不同時期的審美特征等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對我們這些未來服裝藝術從業(yè)者來說不無裨益。僅以傳統(tǒng)紋樣方面來說,清宮服飾紋樣所反映的傳統(tǒng)吉祥文化,寄托著國人向往和追求吉慶與祥瑞的精神需要,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其中的大部分仍能為現代中國人理解和接受。現今,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作品與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元素、傳統(tǒng)紋樣相結合,表現出了中國特質。國人服飾審美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人們穿著舒適得體,表現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人民的精神風范。同時,中外服飾文化互相影響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對西方服飾文化也產生了許多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是反過來,西方服飾文化卻給我們帶來了服裝上的或短小暴露、衣不蔽體,或男作女裝、女作男裝,或破爛零散、破洞露體,或思想內涵另類的文字或符號。西方服飾文化極力追求表現人體美,卻輕視服飾倫理,給我們帶來了可稱作當代“服妖”的服飾文化糟粕,在個別人心中卻已然成為流行時尚,這必將在精神道德層面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貽害無窮。所以,我們服裝專業(yè)學人應努力學習傳統(tǒng)服飾文化,在未來的服裝設計工作中結合當代審美觀念,以恰當的、合乎時宜的藝術手段表現傳統(tǒng)文化元素,提升傳統(tǒng)文化價值,以進一步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競爭力,只有民族的才有文化競爭力,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抵御西方服飾文化糟粕對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侵蝕。
參考文獻
[1]嚴勇.清宮服飾圖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6.
[2]陳娟娟.中國織繡服飾論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嚴勇 房俊宏.天朝衣冠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mperors’ Dress in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collections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s examples
ZHANG Zheng-yi
(Exhibition and Display Department,Shenyang Palace Museum,Shenyang,Liaoning,110011,China)
Abstract: The court dress in Qing dynasty is diverse, complicated and detail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ccasions such as the sacrifice,holding court,the festivals,the travels,the circulation and the daily leisure,the emperors’ dresses are classified into ceremonial wear,fortune wear,travel wear,informal dress,rain wear,military wear and casual wear.The cloth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ility and decoration as well as etiquette and system.To recognize the royal dresses in Qing dynasty helps people know the style,shape,fabric,decoration, pattern,the implied meaning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s in Qing dynasty so as to make the clothing professionals broaden their horizons,enh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of modern clothing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ceremonial wear,fortune wear;informal wear;travel wear;casual w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