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僅是一種高雅的儀式,更是瑣碎的世俗生活中開出的花。智者在氤氳的茶香中擁有了詩一般的情懷,他們不僅是風雅的飲茶人,也是生活的感悟者。
戒茶
文/老舍
我既已戒了煙酒而半死不活,因思莫若多加幾種,爽性快快的死了倒也干脆。
談再戒什么呢?必不得已,只好戒茶。
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煙酒雖然也是我的好友,但它們都是男性的——粗莽、熱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氣——未若茶之溫柔,雅潔,輕輕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我不知道戒了茶還怎樣活著,和干嗎活著。但是,不管我愿意不愿意,近來荼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
茶本應該是香的,可是現(xiàn)在卅元一兩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咸味!為什么不把咸蛋的皮泡泡來喝,而單去買咸茶呢?六十元一兩的可以不出咸味,可也不怎么出香味,六十元一兩??!誰知道明天不就又長一倍呢!
編輯點撥
比起咖啡等飲品,茶無疑是老舍成本最低的嗜好了,但茶葉太貴,比吃飯更難,以至于不得已要“戒茶”,真性情的他因此專門寫小文來發(fā)泄憤懣之情。可見他是愛其物、恨其價,愛與恨兼融于茶事之中。
吃茶的方法
文/林清玄
我時常一個人坐著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時苦澀,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濃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過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這泡茶的過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澀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壯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漸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時常與人對飲,最好的對飲是什么話都不說,只是輕輕地品茶;次好的是三言兩語,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說著生活的近事;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義;最壞的是亂說一通,道別人是非。與人對飲時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確是超越言句的,在有情的心靈中不需要說話,也可以互相印證。喝茶中有水深波靜、流水喧喧、花紅柳綠、眾鳥喧嘩、車水馬龍種種境界。
我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風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之際,獨自在清靜中品茗,一飲而凈,兩手握著已空的杯子,還感覺到茶在杯中的熱度,熱,迅速地傳到心底。猶如人生蒼涼歷盡之后,中夜觀心,看見,并且感覺,少年時沸騰的熱血,仍在心口。
編輯點撥
林清玄通過一杯茶,了悟了茶如人生、茶如生活、茶如心境等哲理,對于荼的喜愛不言自明。在他的筆下,茶依然平和理性,但因為帶上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積累和感悟,那份自在隨性的茶意更加濃郁雋永,讀起來清新浪漫而又充滿哲思。
門前的茶館
文/陸文夫
每至曙色萌動,雞叫頭遍的時候,對門茶館店里就有了人聲,那些茶癮很深的老茶客,到時候就睡不著了,爬起來洗把臉,昏昏糊糊地跑進茶館店,一杯濃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過來,才開始他一天的生涯。
第一壺茶是清胃的,洗凈隔夜的沉積,引起饑餓的感覺,然后吃早點。吃完早點后有些人起身走了,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去上班的。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走,繼續(xù)喝下去,直喝到把胃里的早點都消化掉,算是吃通了。所以蘇州人把上茶館叫作孵茶館,像老母雞孵蛋似的坐在那里不動身。
小茶館是個大世界,各種小販都來兜生意,賣香煙、瓜子、花生的終日不斷;賣大餅、油條、麻團的人是來供應早點的。然后是各種小吃擔都要在茶館的門口停一歇。有賣油炸臭豆腐干的、賣雞鴨血粉湯的、賣糖粥的、賣小餛飩的……間或還有賣唱的,一個姑娘攙著一個戴墨鏡的瞎子,走到茶館的中央,瞎子坐著,姑娘站著,姑娘尖著嗓子唱,瞎子拉著二胡伴奏。許多電影和電視片里至今還有此種鏡頭,總是表現(xiàn)那姑娘生得如何美麗,那小曲兒唱得如何動聽等等之類。其實,我所見到賣唱姑娘長得都不美,面黃肌瘦,發(fā)育不全,歌聲也不悅耳,只是喚起人們的惻隱之心,給幾個銅板而已。
編輯點撥
好的文字具有強烈的畫面感,簡練的語言中包羅一個大世界。選文首句給人以電影鏡頭感:曙色萌動,雞叫人起,清靜的石板街道上開始出現(xiàn)三三兩兩的行人,幾個茶客穿過夜色,迷糊地鉆進透著燈火的茶館,熙熙攘攘的一天開始了。而第三段寫各種小販來茶館做生意,并不寫某一天具體有哪些生意,而是通過敘述日復一日的常態(tài),建立起一個立體的茶館生態(tài)世界,比起平面的茶館民俗圖,更加有趣、充滿動態(tài)。
喝茶
文/魯迅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激,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但在老農(nóng),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wèi)。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剌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么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剌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tài),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編輯點撥
魯迅攻擊喝茶,并不是小題大做,否定中國文化。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作者一貫的思維角度來看,底層民眾奔波勞碌、苦苦掙扎,只能勉強生存下去,喝茶這種“清?!弊匀惶摕o縹緲。而當時能夠享用這種“清?!钡摹吧系热恕保粎s顧“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泡一杯清茶,悠然自得,對外界戰(zhàn)火紛飛的境況毫不在意,對周圍百姓痛苦的呼號充耳不聞。這就是魯迅反對這種“清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