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鯉魚
劉慈欣常被讀者愛稱為“大劉”。2015年,他久負盛名的《三體》第一部被翻譯成英語后獲得了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他也成為雨果獎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雨果獎的認可,無疑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劉慈欣和《三體》,但他的作品卻不限于此?!冻滦羌o元》《球狀閃電》等長篇小說,《流浪地球》《鄉(xiāng)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中短篇小說與《三體》一起,共同構成了劉慈欣獨特的科幻世界。
從想象到反思:“硬科幻”的創(chuàng)作歷程
劉慈欣的作品以浩渺宏大的時空想象和豐富致密的科技細節(jié)著稱,是典型的“硬科幻”作品。所謂的“硬科幻”,主要是相對于側重表現人文與生活的“軟科幻”作品而言的?!坝部苹谩笔亲非罂茖W的細節(jié)和準確,尊重和推崇科學精神,著眼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科幻作品。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師,劉慈欣本來就是一個瘋狂的技術主義者,他曾說他堅信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不同于許多科幻作家的科學悲觀主義,在劉慈欣的作品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從方程式中釋放出的科學之美。
劉慈欣曾對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歷程有過一番評價和總結,他坦言,當他自己從一名科幻迷成為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者時,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他對人和人的社會完全不感興趣。在自己的文章中,劉慈欣也闡述過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科幻小說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幻想的奇麗與震撼的程度,這可能也是科幻小說的讀者們主要尋找的東西?!眲⒋刃绖?chuàng)作初期的作品中,把人類對基本粒子的觀察放大到宇宙尺度的《微觀鏡頭》,描寫宇宙由膨脹轉為坍縮后產生了時間倒流現象的《坍縮》,都體現了這種理念,它們都是極純粹的科幻構思小說。另外,這一時期他還有另外兩部重要作品,即描述空靈世界,在藝術和美的世界里肆意游戲的《夢之?!泛汀对娫啤?,它們反映了作者內心深層的喜好:拋棄一切現實束縛,在宇宙的尺度上狂歡。
但這種純粹和空靈,實際上也意味著這些作品其實更多的是“為自己發(fā)聲”的自我美學欣賞,而難以被大多的讀者接受。作為一個以現實主義為人生底色的作家,劉慈欣自創(chuàng)作伊始就知道科幻小說是一種大眾文學,一段時間后,他開始有意識地平衡自己純科幻的理念與讀者的閱讀取向。于是,從被迫到自覺,人和人的社會進入了劉慈欣的科幻世界,他的創(chuàng)作走向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劉慈欣創(chuàng)作歷程中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他開始描述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劉慈欣自認為最好的幾部作品都是這一階段的產物,比如講述困窘鄉(xiāng)村教師用教學拯救地球文明的《鄉(xiāng)村教師》,講述人類計劃攜帶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流浪地球》,以非人形象的球狀閃電為主角、講述閃電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球狀閃電》,還有以環(huán)境和種族整體為文學形象,描寫人類世界和外星三體文明的《三體》系列第一部。劉慈欣這一階段的作品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它們都描繪著兩個世界——熟悉而充斥著喧囂的現實世界和空靈但遙不可及的科幻世界,這兩個世界接觸和碰撞所形成的反差和張力,成了故事最吸引入之處,加上一直不變的“硬科幻”特色,此時劉慈欣的作品比從前展現出一種更浩瀚宏大、遼闊渺遠的美學特質。
在對宇宙的想象中,劉慈欣逐漸察覺了科幻文學的一種特質:在相應的世界設定中,邪惡與正義可以脫離現實背景的束縛,可以輕易互相轉化。這一“潘多拉盒子”式的發(fā)現,使劉慈欣著迷,他圍繞這一點不斷展開嘗試與創(chuàng)作。這時,劉慈欣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社會實驗階段。著名的“黑暗森林”理論與《三體Ⅱ:黑暗森林》也在這時誕生。在這部長篇中,劉慈欣力圖表現在人類文明徹底毀滅的背景下,人類如何審視自己的價值與道德體系,并描繪了一個由無數文明構成的零道德宇宙。劉慈欣在這一階段的科幻作品中,探討的重點由人與宇宙的關系變成了宇宙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多地展現了作者在社會學與哲學方面的思考。
我們可以把劉慈欣的創(chuàng)作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縱觀這三個階段,雖然大體按線性發(fā)展,但并非完全螺旋上升。劉慈欣認為自己第三階段的探索已經偏離了描寫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初心,不過他曾說:“重返伊甸園的路是很難的,但我將努力走下去?!?/p>
如何建構宇宙:“宏細節(jié)”下的時空變幻
“宏細節(jié)”這個概念是劉慈欣在文論《從大海見一滴水》中歸納出的一種科幻小說寫作技巧,他把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經典短篇《星》中的“毀滅了一個文明的超新星,僅僅是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這句話推崇為宏細節(jié)的典范?!霸谶@些細節(jié)中,科幻作家筆端輕搖而縱橫十億年時間和百億光年空間,使主流文學所囊括的世界和歷史瞬間變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焙唵握f來,宏細節(jié)就是一種用盡量少的文字描繪龐大信息量的寫作方式。
劉慈欣認為,宏細節(jié)只可能出現在科幻作品中,否則就會顯得空洞、流于梗概,而只有科幻文學觸及宇宙深處,同時對宇宙的本原進行思考時,宏細節(jié)才會大量出現,故而宏細節(jié)是科幻小說成熟的標志。實際上,“宏細節(jié)”的重要之處不在于“細節(jié)”,而在于宏大,在于跨越時空的限制展現寬廣的畫幅。劉慈欣的科幻作品充滿自覺的宏大意識,他并不拘泥于講一時一地某個發(fā)明對人的作用,而總能自覺地以世紀為基本單位關照歷史,或是把人類整體作為宇宙中的一個種族來講述,因此他能夠打破人們印象中“科幻就是反映科技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的作品”的固有認識,構建出他恢宏磅礴的宇宙美學。
除了以儉省的文字描繪帶來的快節(jié)奏和宏大的特點外,在劉慈欣的科幻世界里,時間與空間還有其他一些變形。
作為第四維空間的時間,在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有著許多變形,劉慈欣在人類對時間的物理認識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使他作品中的時間呈現出違反人類既有認知的形態(tài)。
在《三體》第一部的開頭,三體為了威脅汪淼停止納米研究,在他眼前顯示了倒計時:
1185: 11: 34、1185: 11: 33、1185: 11: 32、1185:11:31……
汪淼轉轉頭,看到了臥室中模糊的一切,確認自己已經醒來,倒計時沒有消失。他閉上眼睛,倒計時仍顯現在他那完全黑暗的視野中,像天鵝絨上發(fā)亮的水銀。他再次睜眼,并揉揉眼睛,倒計時仍沒有消失,不管他的視線如何移動,那一串數字穩(wěn)穩(wěn)地占據著視野的正中央。
從這段對汪淼視覺感受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幽靈倒計時”的視覺形象,它突兀、發(fā)亮、無處不在。
即使沒有倒計時,時間也是自然流逝的,倒計時之所以使人緊張,在于其結果的未知性。這種關于時間的想象,并未改變時間本身的物理性質,而是改變了人對時間的認知方式。當隱性的時間流逝變成顯性的倒計時,現實世界的價值體系遭到了挑戰(zhàn),人對于時間的認識被顛覆,需要重新確立一套體系去理解時間的存在。主人公汪淼面對“幽靈倒計時”,甚至產生了宗教感情,人物原本的價值體系被推翻了。
而在《宇宙坍縮》中,時間的不可逆性被顛覆,宇宙越過某個時間點后,由膨脹轉為坍縮,物理時間不再是線性向前,轉而向后,即時間倒流,直到回到宇宙誕生之時再度轉向。在這部短篇里,時間的物理性質被改變,向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人與時間關系的機會,并且這種整體性想象呈現出恢宏的氣勢。
劉慈欣作品中不僅時間想象力奇特,其空間力想象也瀚若汪洋。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并置敘事在劉慈欣小說中反復出現,微觀與宏觀緊密聯系,相互關照。在《微觀盡頭》中,物理學家擊碎了物質最小結構“夸克”,使整個宇宙成了“負片”。小說中的美國物理學家赫爾曼·瓊斯說: ?“我們一直向微觀的深層走,當走到微觀盡頭時,就回到了整個宏觀。加速器剛才擊穿了物質最小的結構,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結構上,把整個宇宙反轉了?!本瓦@篇作品而論,其中的微觀世界,是基于量子力學的以物質深層結構為內容的幻想世界,而宏觀世界是基于經典力學的以宇宙時空為內容的幻想世界。劉慈欣在其他作品也如這部作品中一樣,很少孤立地對微觀世界或宏觀世界展開幻想,而是在聯系與類比中呈現它們,小到質子、夸克,大到地心、宇宙,似乎沒有他的想象力不能抵達的空間。就這樣,劉慈欣在微觀與宏觀兩種空間尺度上凸顯科學之美,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力給人以震顫的閱讀體驗。
重置宇宙生存觀:“零道德”與英雄主義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人類從征服自然到建立現代文明,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但是在科學史中,人從萬物之靈、上帝的造物,變成了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動物,再變成茫茫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星球上的“細菌”,越來越多的發(fā)現似乎令人的地位越來越低微。主流文學和科幻文學的分歧也在此處:主流文學伴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產生,而科幻文學是科學進步催產的,在主流文學強調以人為本,高歌“文學是入學”的同時,科幻文學并不能完全接受這一觀點。
在長期的科幻創(chuàng)作過程中,劉慈欣發(fā)現,在文學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類文學描述的都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是一個民族的根源,也是各民族最絢麗的文學底色,它們想象和描繪的是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過程: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各種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實際上是大自然和宇宙的化身,只有文藝復興后,一切文學藝術才成為了以人為中心的狂歡。劉慈欣認為,這種狂歡充滿著自戀,而科幻文學不應沉溺在這種自戀之中,應該探索宇宙,再次開闊文學的眼界。
劉慈欣對“人類中心主義”持反對態(tài)度,他曾說:“科幻文學的設定會把道德與價值置于困境,科幻文學的語境不是人文的,它對于苦難熟視無睹,有其猙獰的一面?!币簿褪钦f,人類的道德在科幻文學中幾乎不值一提,統(tǒng)治一切的是冷酷的宇宙規(guī)律。劉慈欣對于“零道德”有豐富的描寫和獨特的思考。在《人和吞食者》中,劉慈欣將“零道德”宇宙觀念描述得淋漓盡致:宇宙中的吞食者種族侵略了地球,人類試圖通過展示人類文明來阻止吞食者毀滅人類,但吞食者不為所動。人類認為吞食者來自一個沒有道德原則的文明,吞食者卻說宇宙中不需要道德,通過吞食外星文明來使自己的種族繁衍更重要。這種“道德無用論”在《三體Ⅲ:死神永生》中再次出現,代表愛和善良的“執(zhí)劍人”程心兩次使地球陷入危機,似乎道德在宇宙中不僅無用,還會阻礙文明的進步,影響物種的生存。劉慈欣將人類和其他文明并置于宇宙宏大的背景下,平等視之,從更廣的維度思考道德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的盡頭才是科幻的開始。
但劉慈欣并不認為人類的愛與道德毫無意義。在《三體Ⅲ:死神永生》中,地球是和三體一起被更加高級的文明摧毀的,整個過程中毫無正面作用的“執(zhí)劍人”程心并沒有被定義成毀滅地球的罪人,反而成了文明的幸存者,劉慈欣還借關一帆之口說:“愛是沒有錯的,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睈酆偷赖码m然不能使人類在宇宙的斗爭中存活,但這仍是人類之所以是人類的重要特征。這種少有的溫情,更突出地表現在劉慈欣作品的英雄主義情懷中。
現代性在文學中一個明顯的體現便是英雄的消解。追溯漫長的人類歷史,英雄主義敘事誕生并成熟于亂世和戰(zhàn)爭之中,在經濟繁榮,崇尚和平,越來越強調和尊重個人意志的當代社會,英雄主義敘事略顯老套,在流行文化中,“反英雄”主人公更受歡迎(例如蝙蝠俠)。但劉慈欣為我們呈現的是,浩渺的宇宙之中,秉持英雄主義的渺小個體(或少數人)迸發(fā)的人性之光。劉慈欣的很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一種自我犧牲式的英雄主義,不管是鄉(xiāng)村教師的舍身教學,還是地球戰(zhàn)士以肉體喂養(yǎng)螞蟻,這種悲壯的人性之光,便是劉慈欣用以對抗“零道德”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