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華
摘要:目的:分析眼科手術感染的風險因素,以此作為臨床感染預防和控制的依據。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眼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采取相關預防控制措施。結果:從分析感染危險因素得知,患者年齡、基礎疾病、醫(yī)院器械感染、無菌操作、手術環(huán)境污染等危險因素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導致眼科手術患者感染的風險因素眾多,給予針對性預防和控制,能降低感染發(fā)生率。
關鍵詞:眼科手術感染;危險因素分析;預防;控制
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59.3±8.6)歲,疾病類型:白內障94例,青光眼9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11例。所有入選患者確認符合手術指征,均為初次手術,無手術禁忌證,對所用藥物不過敏,且術前無感染,未合并其他炎性反應或腫瘤,患者臨床資料齊全。
2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眼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術前危險因素:老年是眼科疾病高發(fā)患者,主要和患者自身免疫力偏低以及對外界抗菌能力較弱有著緊密聯系,再加上手術治療必然會形成創(chuàng)傷,老年患者機體恢復較為緩慢,進而十分容易引發(fā)感染;患者有急性結膜炎、倒睫、淚囊炎、瞼緣炎或者患有糖尿病使用免疫制劑等導致免疫力下降;醫(yī)護人員對眼內手術的術前準備不充分、術前手部清潔不規(guī)范等。2)術中感染因素:對患者手術部位消毒不到位;手術室和手術器械清潔消毒不嚴格,從而使器械遭到污染;手術切口縫合處理不當等。3)手術后感染因素。眼科手術患者的切口愈合不良,有滲漏或者開裂;術后拆除切口縫線時操作不當,造成線結污染將病菌帶入等。
3感染預防和控制方法
1)術前:讓患者對眼科手術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術后感染的重要性充分認知,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對手術進行配合;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做好充分了解和檢查。詢問患者的病史,有無感染灶及慢性病,如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因使用了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者在進行化療、透析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應在術前對患者的血壓、血糖先行控制,對有感染灶的患者(如患有急性結膜炎、瞼緣炎、淚道阻塞等)進行抗感染治療,待炎癥得到控制后再施行手術;手術前3d開始用抗生素眼藥水點眼,每天4次;術前1d剪睫毛,手術當天早晨用生理鹽水沖洗淚道,沖洗結膜囊。術前1h用復方托吡卡胺眼藥水散瞳至瞳孔保持最大;每個手術間配備1名巡回護士,避免串臺巡回配合。遇感染手術時要根據標準預防的原則和疾病的傳播途徑選擇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2)術中:眼科手術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在手術期間必須要保證環(huán)境的安靜和清潔。因此,在手術進行期間,人員不可隨意進出,避免因人員的走動造成空氣形成紊流;保持手術室的相對密閉,門應盡量處于關閉狀態(tài),防止由于空氣流動造成污染。如果手術過程有參觀,參觀人員要固定在手術床下方觀看,保持安靜;無菌技術操作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要保證手術器械和用品的清潔消毒,使用高壓蒸汽滅菌或才環(huán)氧乙烷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針對患者的手術部位要確保術前在病房進行好清潔、規(guī)范消毒,并讓患者換上消毒的病員服、帽子、鞋套等;手接觸傳播是醫(yī)院感染的最主要途徑,而眼科手術的精細化,更要求醫(yī)護人員對手部的清潔規(guī)范化。在術前手術人員洗手要確保清潔效果,按要求進行清潔消毒;手術過程中,對手術器械、敷料浸濕等,如疑似污染,要立刻更換;手術后在給患者眼部滴眼藥水、涂眼藥膏時,要確保醫(yī)護人員已規(guī)范化洗手;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因手術的時間較長且其自身免疫力低,因而容易發(fā)生感染。因此,術中要注意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數據的監(jiān)測,并在手術結束時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對其注射抗菌藥物和激素,預防感染的發(fā)生;眼科手術因其本身的特點,要求極其細微,因此取得患者配合是手術能夠順利成功的重要部分。在手術前醫(yī)護人員要與患者充分溝通,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讓患者了解手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感覺和痛覺,這樣在手術過程中如果患者感到不適,才能明確告訴手術護士,以便可以及時進行處理,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感染的機會及一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術后。手術后,護士應協(xié)助醫(yī)生為患者涂抗生素眼膏于術眼結膜囊內,并使用無菌紗布對術眼進行掩包。再于患者回到病房后,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選擇性使用抗生素進行靜脈注射。
討論
眼部手術的手術部位特殊且十分敏感脆弱,手術操作及用藥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眼部造成損傷,加之醫(yī)院環(huán)境復雜,人員流動量大,細菌含量及種類多,較易發(fā)生感染,而患者自身體質狀況等的影響也較突出,不同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有所差異。而一旦發(fā)生感染,勢必會影響患者的眼部恢復情況,會對眼病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嚴重者可能會造成嚴重損傷甚至直接導致手術失敗和患者失明,因此,臨床十分重視眼部手術患者的感染預防和控制。而掌握相關風險因素是進行感染預防和控制的關鍵,能確保預防和控制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臨床上針對于此的研究也較多。本研究中,對200例眼部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針對患者自身因素對感染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基礎疾病、醫(yī)院器械感染、無菌操作、手術環(huán)境污染等均是導致患者感染的重要因素。鑒于此,綜合考慮研究結果,對2018年10月~2019年3月來院治療的眼部手術患者實施針對性預防和控制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眼部手術的技術性和安全性逐漸提升,但手術風險仍不可避免,特別是考慮患者自身因素的影響機制復雜,我院給予患者全面系統(tǒng)的病情監(jiān)測和身體檢查,確認患者狀況適宜手術,并強化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規(guī)范了其自身行為,降低了其不良用眼習慣等影響;考慮老年患者身體各組織器官的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機體免疫力差,易受到病毒、細菌等侵害,特強化老年患者的護理,避免患者身體適應性和體質差等影響;考慮醫(yī)院環(huán)境特殊性,控制人員流動,不僅限制外來人員,對醫(yī)護人員及見習、實習醫(yī)學生也進行了限制,有效控制細菌和病毒傳播,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而研究也證實,患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疾病,也與感染發(fā)生率有關聯,因此,本研究注重患者基礎疾病的監(jiān)測和科學治護。在分析危險因素基礎上,上述針對性預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引發(fā)眼部手術患者感染的臨床因素眾多,實施針對性預防和控制,能有效規(guī)避相關風險,降低感染率,臨床應加強風險評估和控制。
參考文獻
[1]王曉波,白赫南.眼科手術感染潛在危險評估及其預防路徑[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8):176-177.
[2]劉治國.關于眼科手術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1):94-95.
[3]李訓春.眼科手術感染潛在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管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47):137.
[4]張淵博.對眼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探討[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0):7791+7794.
[5]張俐娜.眼科手術感染潛在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管理[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7,25(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