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宸
吃過晚飯,我把碗往桌上一推,就躺在沙發(fā)上看起了電視。爸爸看了我一眼,說:“這個習慣可不好,吃過飯應該立即收拾桌子,幫媽媽把碗筷洗了。”我不情愿地離開了沙發(fā)——洗碗,多沒意思呀!
好容易和媽媽一起收拾干凈廚房,我趕緊回到沙發(fā)上躺著,想玩會兒“吃雞”游戲,但想到爸媽肯定不讓,于是,找了本《阿衰》來看,邊看邊笑。爸爸又問:“怎么不先完成作業(yè)再玩呢?”我心里想著:爸爸真煩,就是不能讓我舒服會兒!作業(yè)太多了……如果人不學習就能擁有知識該多好,就像U盤一樣,接上電腦就能復制文件,那樣我躺著就能成為碩士、博士啦……
我正想入非非,爸爸的聲音又打斷了我:“怎么變得這么懶散呀?”我老老實實地回答:“因為懶舒服,干活、寫作業(yè)都不舒服。”
爸爸聽了我的話,臉上竟然露出啼笑皆非的表情。他想了想,對我說:“你這是典型的‘舒適區(qū)’依賴癥,是時候擴大你的‘舒適區(qū)’了。”“什么是‘舒適區(qū)’?”我問。
爸爸說:“‘舒適區(qū)’就是讓你感到舒適的一些事,比如玩、躺著等。如果人總是在‘舒適區(qū)’里待著,就會越來越懶,像我給你講過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很危險的。人總要做一些不太喜歡的事,才能走出‘舒適區(qū)’,成為一個上進的人?!卑职中χ盐依饋恚懊刻彀涯阏J為不太喜歡的事先做完,堅持十來天,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不喜歡的事其實也沒什么難的,甚至會變得喜歡了,‘不舒適’的就變成‘舒適’的了。”
真的嗎?我一直不太喜歡做數(shù)學口算卡,覺得太累,又沒什么用處,所以總是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做;我不喜歡背誦課文,覺得明明都懂了,為何還要死記硬背呢?
為了擴大“舒適區(qū)”,我打算試一試。我照著爸爸的要求,每天先硬著頭皮去做不喜歡的事:洗襪子、做數(shù)學試卷、抄課文……一開始不勝其煩,中途好多次想扔下手中的事情去玩會兒,但媽媽替爸爸盯著我呢,還不停地給我鼓勁:“再有幾天就勝利了喲!”他們聽教育專家說過,一個習慣堅持21天就能保持下去。
就這樣,厭倦的第一天,疲憊的第二天,平靜的第三天,微笑的第四天,自信的第五天……堅持了半個月,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些事情原來如此簡單!并不是非要吃完零食、躺會兒再寫作業(yè)才舒服,而是緊鑼密鼓把“煩人的事”做完了,擁有更多的時間才更快樂!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完全沒有懶洋洋的毛病了,因為我發(fā)現(xiàn),做家務、讀書寫字,其實都可以很快樂地去做,因為,我已經(jīng)成功地把它們從“討厭區(qū)”遷移到“舒適區(q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