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仲鵬
摘要:改革對任何行業(yè)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動力來源,特別是對新聞這種具有實效性要求的行業(yè)來講,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對自身的缺陷進行改革,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就當代中國新聞改革與新聞競爭形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新聞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聞改革;新聞競爭;中國新聞發(fā)展
一、對新聞改革的分析
新聞改革首先應該堅持新聞的特點不動搖,即要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和廣泛性。只有在新聞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了新聞的五個特陛,才能夠保證新聞在改革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此外,當代中國新聞的改革方向應該是求真務實,高效精簡。
首先,求真務實是指新聞內容應該求真務實,不能為博人關注而過分夸大實際情況、歪曲客觀事實,不能做浮夸的“標題黨”,其次,高效精簡,即指新聞改革應該縮短新聞發(fā)布時間,做到新聞及時、準時,精簡是指新聞內容精準簡要,不能過多地融合新聞撰寫者的主觀臆斷,而應該立足于客觀事實進行敘述描寫。隨著大眾閱讀水平的提高,新聞工作人員需要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采用更加文藝理智的話語對某一件事情進行客觀評價,避免因為自己的主觀情感影響大眾的閱讀感受。
同時,當代科技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新聞媒體起到了較大的沖擊作用,如果新聞工作者不能在新的時代中進行改革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就可能會導致傳統(tǒng)新聞報道失去發(fā)展市場。
針對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影響,報紙和新聞欄目等應該抓住這一時機盡l陜轉型,推出自己的APP,搶占手機移動平臺,積極做好引流工作。同時通過數(shù)據調查發(fā)現(xiàn)年輕人更偏愛于利用手機端進行新聞的閱讀,而中年人和老年人一般會利用電視和報紙進行新聞閱讀。年輕人更為關心娛樂性新聞,相較于中老年人更少關注時政新聞。所以,在這種閱讀差異化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及時針對不同人群的閱讀口味來制定新聞類型,這樣就可以增強社會居民對于新聞的好評度。例如,著名新聞類報刊《南方周末》就抓住了這一時機,推出了南方周末電子版和南方周末APP等供年輕人進行時政新聞閱讀,也并未拋棄紙質版新聞的建設,積極搶占新聞市場。《南方周末》也一向以優(yōu)秀的時事評論在業(yè)內獨有好評,這讓《南方周末》成為時事評論新聞人學習的楷模。
二、對新聞競爭的分析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聞行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最大的競爭對象就是網絡新聞。其一般開通屬于自己的網站或者APP,也會通過微博這一大眾平臺進行宣傳,這樣就導致傳統(tǒng)新聞與網絡新聞受眾數(shù)量以及發(fā)展渠道之間的差距。此外新聞競爭也對新聞媒體的“流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流量并不能通過購買產生,而是要新聞媒體切實提升自己的新聞質量和時事評論含金量,才能做到真正地吸引大眾目光。原有的新聞競爭以新聞類型和新聞及時性取勝,而現(xiàn)在的新聞競爭性以專業(yè)性和深入性取勝。這就要求播報民生新聞的新聞媒體要做到切實為人民思考,為人民謀求利益;時政類新聞要做到與黨政國情接軌,與世界大事接軌;娛樂化新聞則不要過多地對明星私生活進行曝光,應該注重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而方言類新聞節(jié)目則要注重其受眾面。
例如,新聞媒體在進行競爭時應該注重以質量取勝,而不能為博流量敗壞行業(yè)道德,這樣會導致受眾對整個新聞行業(yè)的信心敗退。此外,新聞媒體人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好受眾人群的偏好調查,讓新聞投觀眾所好,關心群眾所關心的問題,為人民群眾著想,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新聞媒體吸引更多的受眾。并且新聞媒體也應該注重復合式新聞的開發(fā),在遇到熱點事件時不能與其他媒體一起播報,而應該思考如何深入,爭取做到相同題材作出新穎開發(fā),在新穎角度進行探討,而不能人云亦云,否則會失去大眾的關注度。新聞媒體也應該突破時政新聞的局限性,打造專屬于地方的經濟新聞和體育新聞,促使大眾的關心點從娛樂新聞轉移到地方實事上,促進整個社會良性發(fā)展,而非“娛樂至上”。
三、結語
新聞改革與新聞競爭是新聞界亙古不變的兩大話題,改革與競爭將伴隨著新聞發(fā)展歷程的始終。新聞人應該為新聞改革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更應該積極踴躍,用正當手段參與新聞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