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沛
摘 要:就目前來看,高校大學生身體機能水平下降,體育課的教學目標也不夠明確。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輪滑課的教學探究,明確輪滑課的兩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體質健康促進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提出了關于輪滑課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重、難點、教學組織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等方面的具體措施,使得大學生能夠達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關鍵詞:輪滑課;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8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6-046-01
面對當前大學生身體機能水平下降和體育課教學目標的模糊化,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輪滑課的教學探究,期望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明確輪滑課教學目標,提出具體的建議。
1輪滑課的教學目標
1.1體質健康促進目標
通過鍛煉,提高大學生腿部長時間的支撐耐力、協(xié)調(diào)和平衡能力和腰部、腹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在輪滑課教學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使每位大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完成教學任務。
1.2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
人格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是健全人格的三個要素。輪滑項目是有輔助器械的運動項目,練習方法要求下身屈蹲,上體與地面呈30度,這種身體姿勢對于大學生的體能和技能提出了較高要求。為了保持在滑行過程中身體姿態(tài)的穩(wěn)定性,大學生需要克服身體的不適反應,鍛煉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怕苦累的精神。
2輪滑課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2.1實現(xiàn)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目標
2.1.1確定輪滑課的教學內(nèi)容
輪滑的基本姿勢是從陸地模仿學起的,直道滑行中多加練習大學生的腿部支撐和耐力。速度耐力是大學生逐漸掌握速度輪滑直道滑行技術后,加大滑行距離的更高要求。學會通過提高輪滑技術水平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水平。教師也要因材施教,不論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同學每節(jié)課都有固定的滑行時間,提高大學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教師要使用有針對性的方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
2.1.2輪滑課教學目標的設置
合理的教學目標設置能從多方面影響學生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生理、技能心理和接受能力進行分析,根據(jù)每個大學生的不同特質來設置具體的學習目標。為了目標進行學習對學生會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促使其奮發(fā)努力,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對目標的設置既要具有挑戰(zhàn)性,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
2.1.3輪滑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①講解示范法。首先,學生要熟練掌握陸地模仿動作,大學生在學習基本姿態(tài)時,注意大小腿下蹲彎曲保持110度,上體前傾與地面成15度角。做到保持鼻、膝、踝上下成一條線。掌握單腳支撐的平衡能力。
②因材施教。對于力量、平衡和耐力素質好的學生,教師要更嚴格要求其學習難度和練習時間;對于力量、平衡和耐力素質較弱的學生,教師要降低要求,身體姿態(tài)可略高,延長練習時間。
2.2實現(xiàn)提高運動技能水平的目標
終身體育需要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在輪滑課教學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xiàn)提高學生運動技能水平的目標。
2.2.1強化教學重、難點
①一開始,教師就要強調(diào)說明保持低姿態(tài)和反復練習的重要性。標準動作:大小腿保持100-110°,兩手始終摸腳尖,上身保持與地面10-15°;②重心移動滑行時,左右腿蹬地推動身體重心移動和支撐腿的轉換,學生要做到兩手摸到支撐腿的腳尖,實現(xiàn)低姿態(tài)、大幅度的身體重心移動;③單腳支撐時,重心移動到支撐腿,鼻、膝、踝上下保持在一條直線上;④完整性練習,學生從擺臂、單腳支撐、重心移動到一側腳抬起,再到后引、收腿等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做到協(xié)調(diào)、連貫。
2.2.2輪滑課教學組織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在輪滑教學中,科學性和合理性是促進學生輪滑運動技能提高的關鍵。首先,準備活動須與本次課技能學習相關。例如,本次課學習輪滑重心移動技能,那么在準備活動慢跑和柔韌性練習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陸地模仿練習,讓學生體驗重心移動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這樣當學生穿上輪滑鞋之后,就能夠知道自己應該練習的重點。其次,利用準備活動做一些輔助練習。例如,在學習輪滑直道完整滑行之前,將陸地模仿作為準備活動既可起到熱身的作用,又對學習輪滑直道技能的掌握具有促進作用。
2.2.3發(fā)揮課堂評價的作用
①教師在首次教學中就要將輪滑課的注意事項悉數(shù)告知學生,讓學生對于風險及安全問題等有所了解;②教師運用好課堂評價,對輪滑學習能力較差或技能掌握較慢的同學要進行針對性練習;③教師需要鼓勵和激發(fā)技能掌握較慢的同學相信自己,特別是對于身體素質差和缺乏信心的學生,教師需要多關注。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
2.3健全人格目標的培養(yǎng)
2.3.1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將大學生按輪滑水平高低平均分為若干小組,形成集體教學——組內(nèi)交流——分組比賽模式。統(tǒng)一講述完畢后讓學生進行組內(nèi)交流和相互學習,最后進行小組間的對抗或者接力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
2.3.2不畏困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學生只有通過長時間和反復的動作練習,才能達到靈活熟練運用輪滑技術。在練習中,輪滑需要消耗很大能量,學生要克服重心不穩(wěn)、摔跤和受傷的難題,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輪滑技術練習,提高自己的柔韌、力量和耐力素質。
3結論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運動能力得到加強。輪滑課的興趣培養(yǎng)和體、技能培養(yǎng),都能使學生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衛(wèi)健.輪滑運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和心理成長的積極影響[J].黑河學院學報.2019(2):25
[2]黃盛良.“課內(nèi)外一體化”高校輪滑教學模式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9(3):5.
[3]鄒吉玲,章碧玉,李軍輪.馬拉松世界杯賽事發(fā)展特征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