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運河無錫段歷史悠久特色多

2019-09-10 07:22夏剛草
檔案與建設 2019年8期
關鍵詞:大運河無錫運河

夏剛草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北起常州與無錫交界的五牧(今屬洛杜鎮(zhèn)),南到無錫與蘇州交界的望亭,全長41千米。其中,無錫城區(qū)段自吳橋至下向橋,全長約11千米,是京杭大運河上穿城而過的河段,而且開鑿歷史最久,古樸風貌濃郁,沿河景觀豐富。

一、古史悠悠三千年

大運河無錫段的開鑿,遠早于隋大業(yè)六年(610)開挖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的年代。至遲,在春秋末期的吳王夫差九年(公元前487年),這里的運河就開通了,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又據(jù)《越絕書》等漢代文獻史料記載,吳王夫差所開的吳古故水道(即江南古運河)在經(jīng)過今無錫東鄉(xiāng)的河段,是借用了太伯瀆的。因此若把公元前12世紀末年太伯奔吳、率領吳地百姓開鑿太伯瀆也算進去,無錫段大運河的歷史就要長達3100多年了。

1.太伯開瀆,以御旱澇

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末的商代武乙朝后半期,周部落首領古公重父(后被尊稱為周太王)的長子太伯(也作泰伯、大伯)和次子仲雍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一起離開岐山周原(今屬陜西省岐山縣),南奔荊蠻楚越之間的吳地,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他們入鄉(xiāng)隨俗,斷發(fā)文身,引領當?shù)赝林傩臻_辟草萊,興修水利,并向土著百姓傳授中原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百姓擁戴太伯,“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并參見王充《論衡·初稟篇》)。其“句吳”國的都城梅里,就是今無錫東鄉(xiāng)的梅村(見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據(jù)南宋《咸淳毗陵志》和元代王仁輔《無錫志》等地方文獻記載,太伯為了發(fā)展吳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率領百姓開掘了一條以都城梅里為中心,東到漕湖,西到今無錫南門外的人工運河,全長約87里,寬12丈。從此,這一帶大片沼澤地變?yōu)榱继?,既能栽插水稻,又能種植小麥、大麥、果米、大豆等早熟作物,而且還便利了水上的交通運輸。百姓對太伯的恩德感激之至,遂將此運河稱為太伯瀆。

這條人工運河,從3100多年前一直流淌到現(xiàn)在。它同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154)的太伯墓、太伯廟一起,組成了有名的“三大太”古跡景觀,是吳文化遺存中最有代表性的遺跡之一。

2.吳王夫差開通江南運河

先秦時期的《左傳》有段重要記載: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邗是個諸侯小國,在今揚州一帶,大約在春秋中期就被吳國并吞。《左傳》的這段記載給我們留下了一條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晉等中原諸侯大國,爭得“尊周”的霸主地位,于公元前486年秋天,在邗地(今揚州西北蜀崗)筑城,并開掘溝渠,連接長江和淮河,以便從水路向北進軍。這條溝渠因在邗地,故被后人稱之為邗溝。

現(xiàn)在,學術界公認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是我國大運河開鑿最早的河段,然而這“公認”未必正確,因為在“吳城邗,溝通江淮”之前,吳王夫差已經(jīng)開通了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了。東漢初年袁康、吳平所著的《越絕書》把這條運河稱之為“吳古故水道”。該書卷二《吳地傳》有具體的記述:“吳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楊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廣陵?!?/p>

平門,是姑蘇(今蘇州)城的北門;巢湖就是現(xiàn)在蘇州與無錫接界處的漕湖;歷地即歷山(今惠山)地區(qū),就是現(xiàn)在的無錫市區(qū);楊湖即今無錫與常州接界處的陽湖(現(xiàn)已基本淤塞);漁浦則是今常州與丹陽交界處的孟河浦河入江口。這段文字具體記述了“吳古故水道”的起訖地點和全程走向。當代許多歷史地理學家如褚紹唐、魏嵩山等都認為:它從姑蘇城的平門出發(fā),經(jīng)巢湖、太伯瀆到歷地,再從歷山北面穿過古無錫湖又稱芙蓉湖,再折而向西,穿過楊湖(陽湖)到今常州,在常州之西的奔牛折而向北,經(jīng)漁浦(今孟河之口)入長江,最終到達廣陵(今揚州)。

這條吳古故水道始鑿于吳王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至遲在公元前487年就已開通了。只有它開通,吳王夫差才能緊接著在“邗”地筑城并“溝通江淮”。吳王夫差是先開通吳古故水道,接著再開邗溝,開吳古故水道和開邗溝是同一個工程的兩個階段。北宋學者朱長文所編撰的方志名著《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和明代水利專家張國維所著的《吳中水利全書》,均將吳王夫差開鑿的這條水道總稱為邗溝,又稱江南運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咸淳毗陵志》卷十五《溝》也稱毗陵郡(今常州)內分有南北兩條邗溝。清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三《水利》也稱無錫城中直河(民國以后稱中山河)為邗溝,又稱從陽山之北流入陽湖的一段河為北邗溝,從陽山之南流入陽湖的一段河為南邗溝。

現(xiàn)在無錫城區(qū)的古運河河段(雙河尖至清名橋),基本上仍是吳王夫差當年所開的吳古故水道(江南運河或江南邗溝)的一部分。其開鑿歷史,比揚州的那段邗溝至少要早一年。

3.黃歇立無錫塘、治無錫湖

戰(zhàn)國后期,楚相春申君黃歇請封江東(今蘇南地區(qū)),筑城于歷山(今無錫惠山之西),并率領百姓“立無錫塘”、治“無錫湖”(見《越絕書》卷二《吳地傳》)。所謂“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無錫湖中筑立堤壩,將吳王夫差所開通的江南運河穿越無錫湖的一段與湖分開,河歸河,湖歸湖,更利于運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無錫湖中有小島,系歷山余脈,本無名字。黃歇立無錫塘、治無錫湖之后,它成為運河中流的一個墩,因墩基為巖石構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為紀念治水有功、為民造福的黃歇,特將此墩命名為黃埠墩。

現(xiàn)在,黃埠墩已成為無錫古運河上一道重要文脈,一處標志性的歷史景點,也成為京杭大運河無錫段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

4.隋代江南運河無錫段的變遷

隋煬帝楊廣為了便利漕運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整個工程分四段進行。大業(yè)元年(605)起,開鑿通濟渠,由洛陽通到淮水。同年又開山陽瀆(疏拓古邗溝),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揚州之南)入江。大業(yè)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業(yè)六年(610)開江南河,從京口(今鎮(zhèn)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這條長達2000多千米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便全線貫通了。由洛陽向東北到涿郡的永濟渠和向東南通淮水的通濟渠,工程很艱巨,所用時間也較長;從山陽向南到長江的山陽瀆和從京口到余杭的江南河,因利用原有河道較多,工程也相對較小,故所用時間也少一些。其中,江南河的蘇南段,是在吳王夫差所開吳古故水道的基礎上,局部裁彎取直、舍遠就近,再加以疏拓而成。

舍遠就近的改道主要有兩段:一段是從今常州向東南,經(jīng)橫林、洛社直達無錫北門外的雙河尖,不再穿過陽湖,經(jīng)陽山之南北到無錫雙河尖。另一段是從無錫南門外今清名橋直向南,經(jīng)今望亭直達蘇州,不再從清名橋之南折而向東,經(jīng)太伯瀆,穿漕湖,到達今蘇州平門。從無錫雙河尖南下,擦過當時無錫城東側,直達今清名橋附近太伯瀆之西口的一段,則仍是吳王夫差所開吳古故水道的原河道。

二、運河穿城特色多

大運河是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黃金水道,既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也促進了沿河許多城市、集鎮(zhèn)的形成和發(fā)展。無錫就是由這條黃金水道孕育出來的歷史文化名城。

大運河無錫段的最大特點就是穿城而過。它幾乎把無錫老城區(qū)平分為二。清雍正四年(1726)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二縣后,正好將運河以東的半個無錫城劃歸新設的金匱縣,運河以西的半個無錫城仍屬無錫縣。這種特殊格局是京杭大運河沿線數(shù)十個城市中所獨有的。

除了穿城而過之外,大運河無錫段還有許多特色。

1.通江連湖,山清水秀

大運河無錫段,北有錫澄運河、錫北運河等多條支河貫通長江,南有直湖港、梁溪河等支流連接太湖,惠山九峰逶迤于右,芙蓉古湖巨浸于左。水清岸闊,支河眾多,山色秀美,風光旖旎。這就使古城無錫不僅成為江南水利調控之要沖、水上交通之樞紐,而且歷來都是風景游覽之勝地。早在唐代,著名文人皮日休和陸龜蒙等就慕名而來,在此放舟蕩槳作“煙水之游”,留下詩篇和佳話。

2.城內城外,支流縱橫

大運河從吳橋起進入無錫老城區(qū)。它在城外和城內分出許多支流,形成縱橫交錯的河網(wǎng)。首先在城外,分出內外兩道護城河,平面略呈雙環(huán)形、龜背狀。外城河是從北門外江尖渚附近向東和向西分出的,分別經(jīng)東門外的亭子橋和西門外的興隆橋再折而向南,到南門外跨塘橋北側與大運河主流會合。內城河從原北門水關之外向東向西分出,各自環(huán)繞明嘉靖年間所筑無錫城墻(今解放環(huán)路)向南,分別經(jīng)過原東門吊橋和西門吊橋,到南門水關附近與大運河主流會合。

在城內,從大運河主流(稱城中直河)向東分出弓河、九條箭河,向西分出胡橋河、玉帶河、西溪和束帶河。弓河在東城墻內側,因形似弓背而得名;而穿城運河(直河)則成為弓弦,故又稱弦河。九條箭河分別橫向平行排列在弦河與弓河之間,依次稱一箭河、二箭河……直至九箭河,組成”一弓九箭”之狀。玉帶河在古城西北部,環(huán)無錫縣署之內城墻,猶如知縣官官袍上的腰帶,故有此名。束帶河在古城西南部,先經(jīng)過孔廟和縣學之前,又稱學前河,再環(huán)繞其一周,猶如讀書人之腰帶,故有此名。

明代嘉靖以前,無錫城區(qū)的運河一向是以城中直河為主航道的。之后,由于直河兩岸的街市和民居不斷向河中侵占,河道逐漸變狹變淺,再加上重筑了磚石城墻并設置了南北水關,大船、重船尤其是漕運船只難以從城中而過,故改從城外的護城河航行。具體的航線是:大船、重船、漕運船一律從城東的外城河(從羊腰灣至火車站前之環(huán)城運河)航行,官船、輕船、小船則從城西的內城河來去。這就是后來所說的大運河從無錫環(huán)城而過的由來。

3.水流悠然,人家枕河

無錫古城內外的大街小巷幾乎都是沿著河岸延伸發(fā)展的,河道怎樣彎曲,街巷也跟著怎樣彎曲,可以說無錫老城區(qū)原來沒有一條街巷是筆直的。城中運河俗稱直河,并不直,在其中部的三鳳橋附近明顯折向東南,故城中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中山路也不直。這大概是同“先有古運河,后有無錫城”有著密切關系的。

鱗次櫛比的民居和商鋪大都沿河而建,夾岸而立,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晚唐詩人杜荀鶴在描寫蘇州的詩中有兩句很妙:“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其實,無錫古城的街巷民居也是如此。由于河面并不寬,兩岸都是房屋,便形成了一條條“水弄堂”。最長的“水弄堂”是從北水關到南水關的城中直河了,全長達2.14千米。

從1950年代起,城中的河道一條接一條地被填沒,城外的內護城河則填沒了東面的一半,外護城河也填沒了西面到南面的大部分。“水弄堂”絕大部分隨之消失了,只有南門外還保留了幾條。從南城門到清名橋的一段古運河,兩岸的民居商鋪依然保持著清末民國時的原貌,故“水弄堂”之景尤為壯觀,可謂千里大運河之“絕版”了。

4.橋梁碼頭,星羅棋布

無錫的河流成網(wǎng),河上的橋梁津渡以及河邊的水埠碼頭自然就多。據(jù)清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城鄉(xiāng)各地有名字在錄的橋梁500余座,津渡37處。其中,城區(qū)古運河及其支流上的橋梁有70余座,津渡7處。橋梁造型各異,多姿多彩。單是城中直河上就有古代和近代的橋梁12座,自北到南依次為北水關橋、迎祥橋、北倉橋、新市橋、大市橋、三鳳橋、中市橋、歡喜橋、南市橋、和平橋、致和橋和南水關橋。大市橋的歷史最早,始建于隋大業(yè)八年(612)二月,初為木板橋,后改為梁式石板橋,是城中心最有名的一座橋梁。

現(xiàn)存最有名的古橋是南門外的清名橋。它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據(jù)說是邑人秦太清、秦太寧兄弟捐資建造的,故原名清寧橋。清康熙八年重建。道光年間,因避皇帝旻寧之諱,改名清名橋。咸豐十年(1860)毀,同治八年(1869)又重建。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橋身高大,風格古樸,凌駕于古運河“水弄堂”之上,與東西兩側的古街一起,構成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神奇景觀,廣為中外游客所贊賞。

津渡的歷史應比橋梁還要早。隨著橋梁的不斷增加,津渡的數(shù)量便不斷減少。清光緒年間城區(qū)的7處主要津渡到1980年代,僅剩下兩處:一是西水關到西水墩的“西關古渡”,二是南門外大窯路到南水仙廟附近的“清名古渡”。而現(xiàn)在西關古渡已經(jīng)停渡,只有清名古渡還在大運河上渡客過河,也可算是“絕版”之景了。

河邊的水埠碼頭原來多得不計其數(shù)。它們是無錫人與運河水交融的階梯,也是水鄉(xiāng)古城的又一道獨特風景線。碼頭的種類很多,有石質的、木質的和磚質的,有公用碼頭、專用碼頭和私家碼頭。

在一條條水弄堂兩側,花樣最多最別致的要數(shù)枕河人家的私家碼頭了,可謂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有好多人家的房子后半部分伸在河面之上,俗稱吊腳樓,其碼頭就在樓底下,屋內樓板上開一個洞口,人從洞口拾級而下,便臨水面。淘米、洗菜、洗衣服,以及向河里來去做生意的小商船購買腐乳、甜酒釀、糖醋大蒜頭等,非常方便。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錫地區(qū)發(fā)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大運河及其支流水位高漲,為防洪排澇,沿河都筑起鋼筋混凝土的防洪墻,河邊的各式水埠碼頭絕大多數(shù)都被拆除或淹沒了。

5.工廠作坊,臨水而建

早在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已在無錫萌生,許多手工作坊相繼開辦。到清末,燒陶、制磚、冶鑄、造船、繅絲、制醬、釀酒、面粉加工以及泥人制作等手工業(yè)已十分發(fā)達。為了運輸方便,這些手工作坊都臨水而建,靠河發(fā)展。有的是“前店后坊”式生產(chǎn)和銷售,即臨街的一面是店堂,店堂后面臨河的房子為生產(chǎn)加工作坊。鴉片戰(zhàn)爭之后,無錫一大批愛國士紳和新式商人開風氣之先,舉起“實業(yè)救國”的旗幟,相繼投資開辦機器生產(chǎn)的近代企業(yè),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最早崛起的楊宗濂、楊宗翰兄弟,在環(huán)城古運河東岸羊腰灣興隆橋附近創(chuàng)辦了無錫第一家,也是中國最早的機器紡紗大型企業(yè)業(yè)勤紗廠。接著,周舜卿、祝大椿、薛南溟、榮宗敬、榮德生、唐保謙、唐驤庭等先后在河邊選址,創(chuàng)建了茂新面粉廠、振興紡織廠、永泰絲廠、裕昌絲廠、申新三廠、九豐面粉廠、慶豐紗廠和麗新紡織印染廠等等。從1895年至1937年的40余年中,古老的大運河兩岸及其支流梁溪河、環(huán)城河邊煙囪林立,汽笛轟鳴,機輪飛轉,日夜不息。一座座水運碼頭邊,貨船群集,來去如梭,搬運工人上下奔忙。這番熱鬧景象恐怕在千里大運河沿線是獨一無二的。

6.槳聲帆影,如詩如畫

無錫人稱大運河為塘河,以前河岸上都有塘路,既是船夫的纖道,又是驛馬奔馳的驛道,也是鄉(xiāng)下百姓沿運河上城的大道。大運河無錫段的塘路主要有城北和城南兩條。城北的塘路從北塘三里橋起,沿大運河東岸往西北,經(jīng)吳橋、高橋到石塘灣,再到洛社、五牧,直通常州;城南的塘路則從南門外錫山驛起,沿大運河西岸向東南,經(jīng)今南長街到新安,再到望亭,直通蘇州。

人在塘路上走,可以看到運河里來來去去的各種船只,張揚著一道道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或絳紅色的風帆。船夫漁婦們有的搖櫓,有的掌舵,有的蕩槳,有的撐篙,還有的在塘路上拉纖,前傾著身軀,哼著號子,邁著沉重的腳步前進。這種景象如詩如畫,以前在江南各地都可看到,但大運河無錫城外段因水闊岸平,并有湖光山色作映襯,其韻味更為濃郁獨特。

猜你喜歡
大運河無錫運河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判賠百萬!無錫格利姆樂器侵權案,國家嚴厲打擊!
運河上的時間(組詩)
郵輪“擠過”狹窄運河
“書香通州”全民閱讀啟動
大運河
我為大運河拍照
大運河放歌
由2016年無錫中考17題說起
2013年無錫地產(chǎn)藍籌獎評選活動獲獎名單
宁远县| 陵川县| 邵东县| 乐陵市| 涟源市| 甘肃省| 塔河县| 灵川县| 六安市| 双柏县| 红桥区| 武宣县| 都匀市| 观塘区| 镇沅| 西乡县| 清水县| 浪卡子县| 芒康县| 沅陵县| 寿宁县| 睢宁县| 桃园县| 新津县| 松阳县| 南宫市| 安顺市| 庐江县| 扎囊县| 海宁市| 额敏县| 胶州市| 北辰区| 余干县| 崇信县| 江源县| 宜城市| 汕头市| 平阳县| 香河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