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p>
《書經(jīng)》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p>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彩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吊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于華夏矣。”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qū),后復包舉我國全部領(lǐng)土,遂又為我國的古稱。《三國志·蜀志·關(guān)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p>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后來這兩部落的聯(lián)盟在戰(zhàn)勝蚩尤后進人中原,于是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tǒng)治機構(gòu)。
(劉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