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諄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yè)為了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理應采取人本思想理念,對所有員工予以充分重視,促進企業(yè)內部實現(xiàn)協(xié)調發(fā)展。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并對于儒家思想對企業(yè)管理帶來的啟示方面發(fā)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先秦儒家;孔子;人本思想;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
引言:從現(xiàn)階段發(fā)展而言,我們國家越發(fā)重視“人本理念”帶來的價值,相關學者也開始進行研究。而對于企業(yè)來說,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同樣需要予以滲透。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相關理念,都值得進行合理借鑒。如此便能使得企業(yè)的管理工作順利進行,自身價值得到全面體現(xiàn),并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整個社會持續(xù)進步。
一、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
(一)尊重人格的獨立和主動
在孔子的思想之中,十分注重個人的尊嚴。所以,他極為反對殘害生靈。每一個人誕生于世都有著自己的價值,彼此之間只有相互尊重,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實現(xiàn)大同[1]。
(二)承認人的物質欲望
孔子并非逃避現(xiàn)實之人,他明確表示,每一個人生活于世,都渴望富貴,對貧窮極為厭惡。因此,對于人們的求利之心,他從來都不反對。甚至還公開表示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币簿驼f,只要能夠發(fā)財,即便去干一些提馬鞭的工作,他也愿意。但孔子同時也強調,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定不能忘義,不能發(fā)一些不義之財,而需要通過正確的道路致富。
此外,孔子對于百姓們的生活情況也極為關注,提出:“所重:民、食、喪、祭?!边@其中,“民”一直都排在首位。在進行國家治理的時候,只有滿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讓其飽腹,同時生活安全能夠得到保障,自然能夠贏取其信任,推動政治管理工作順利開展[2]。
而如果有人尋求發(fā)財,而做出了一些不義的行為,甚至對于百姓的個人利益造成影響,孔子一直都極為反感。曾經自己的一個弟子為一個當?shù)氐母缓劳ㄟ^不義的方式持續(xù)聚斂錢財,讓孔子非常生氣,直接選擇和其斷絕關系。從這點能夠看出,孔子十分注重仁政。在進行管理的時候,理應向百姓們給予豐厚的恩惠,而在索取的時候,理應做到十分微薄。否則,管理工作便很難展開。
(三)謹慎對待戰(zhàn)爭
孔子一直強調,除非迫不得已,堅決不能通過暴力的方式進行問題處理。通過殺人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決管理的問題,而且很容易激發(fā)民憤。而如果通過仁政,則能夠對其起到感化的效果,讓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能夠更好地順從管理。
(四)經濟富民、仁德政治以及教化工作
對于管理,孔子一直表示,在經濟層面,理應采取富民的措施,讓每一個人民都能夠實現(xiàn)富足;在政治層面,理應采取仁德的措施,對每一個人都要保持仁德之心;在教育層面,而需要注重教化工作,讓其改善自我。由此看出,孔子對于每一個人們的自主意識極為尊重,在進行管理的時候,不能采取過于粗暴的措施,而需要通過教化的方式,讓其明白禮儀道德的重要性。同時在管理的時候,還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針對每個人的實際特點,采取最為合適的方式。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會更為認同管理措施,并且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此外,對于所有人群,都要平等對待。不能因為其出身和經濟條件而另眼相看。
在儒家思想之中,孟子一直都是孔子理念的發(fā)揚者。其提出的“仁政”理念之中,處處能夠將“人本”理念站下拿出來。對其來說,理應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依靠寬容的方式,開展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如果不采取“仁政”理念,對個人缺乏足夠尊重,甚至有所忽視,自然會使得管理工作無法進行,甚至會造成整個國家走向滅亡。在人民、社稷要積極君主三方關系之中,人民一直都處在最高的地位。只有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之后,君主才能更好地掌控天下。一個真正的王者,只有做到不違農時,同時沒有竭澤而漁,并與百姓們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質量。在任何事物之中,人的力量永遠最大,通過匯總人的個體力量,能夠使其整合在一起,將其全部發(fā)揮出來,提升管理的效果[3]。
而對于荀子來說,同樣認為“人”是整個天下之中最“貴”的,天地能夠對萬物起到生養(yǎng)的作用,但只有人類能夠對其進行合理運用,并對世界進行掌控。究其原因主要是人與人之間十分注重倫理道德,彼此共同生存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力量。同樣,荀子也認為人是欲望的生物,有些是生理,有些是追求。人類為了實現(xiàn)自我,自然會投入到各項工作之中。因此,管理者便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盡可能滿足其需求,將其力量全部發(fā)揮出來,管理工作才會變得更為安穩(wěn)。
二、儒家思想對企業(yè)管理帶來的啟示
(一)對于個人地位、尊嚴以及物質需求予以尊重
對于管理工作來說,其實可以看作是感化的一種形式。因此,為了達到目標,管理者首先需要從自己做起。在儒家思想之中,實際包含著“仁政”思想,一方面能夠起到矛盾的調節(jié)效果,另一方面還能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培育。由此可以看出,民本理念便是將人當做是管理工作最為重要的中心人物,確保所有活動都能以其為核心展開。只有這樣,管理工作才能走向成功。
此外,在儒家思想之中,同樣包括對每個人予以尊重,并盡可能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管理職責。只有做到因勢利導,才能將人們內心潛在的工作積極性全部激發(fā)出來。否則,人們會因為一己私欲,相互競爭,為了獲取更多,而彼此傷害,造成內部混亂出現(xiàn)。最終每一個人都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目標,使得企業(yè)的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4]。
而在儒家思想之中,“仁義”一直都是其中的核心內涵,也是推動管理工作開展的重心。通過對人體的主體地位予以突出,并對每個人的實際價值予以肯定,不斷增強管理人自身的道德水平,為管理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正是因為這些理念內涵存在,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參考?,F(xiàn)代企業(yè)管理者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便可以嘗試進行借鑒和學習。
(二)對于個人的主體價值予以肯定
儒家思想對于個人價值有著非常高的重視度,將其看作是宇宙之中有著最高價值的生命。在管理工作之中,將這一理念滲透進來,自然需要將個人當做是管理活動的主要對象,以此開展“治人”的工作??鬃釉洷硎具^,治國的核心便是人。只有將人才留住,并對其予以充分重視,才能實現(xiàn)國富民強。反之,如果人才流失,政治工作都只是空談。同樣,孟子也曾經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對人予以重視,得到民心之后,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展開。由此可以看出,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之中,理應對于個人價值予以足夠的重視,以此將管理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全部展現(xiàn)出來。需要明確的是,在儒家思想之中,“民本”思想和西方提出的“人本”思想還是有著一定區(qū)別的。西方的“人本”思想,主要對于“個體本位”有所強調,在日常生活之中,盡可能讓每一個個體自身的利益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而“民本”思想,主要對于“群體本位”有所強調,尤其是團體利益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重視度。
(三)追求環(huán)境的和諧
對于儒家思想理念來說,“和”可以看作是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將其看作是管理工作之中的重要基礎原則,同時也能決定管理質量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于協(xié)調的理念有著非常高的重視,甚至認為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現(xiàn)。儒家思想注重“和為貴”,基本上和企業(yè)的內部協(xié)調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和現(xiàn)代管理的相關理論完全一致。在企業(yè)內部,只有當上級領導和基層員工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彼此之間沒有矛盾,才能促使發(fā)展工作可以順利展開,推動企業(yè)不斷進步[5]。
在企業(yè)的管理工作之中,所謂“人和”,主要是指依靠管理者主動展開協(xié)調,促使內部人員彼此能夠和諧相處。因此,在管理理念之中,“和”的價值非常高,一方面能夠起到矛盾緩解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能促進各個成員彼此之間更好地展開協(xié)調。誠然,當一個團體對于整個組織完全認同,并且有著相同的奮斗目標,在實際工作中,但凡遇到任何問題,能夠及時進行溝通交流,依靠合作的方式完成解決,這樣的團隊,必然能夠走向成功,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整支隊伍也將具有較強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特點,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因此,現(xiàn)時代企業(yè)的管理人員便需要注重儒家思想的“和”思想,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管理工作來說,其主要目的便是對人進行管理。而任何一個個體都會對一個整體造成影響,因此,管理模式理應和文化背景有所契合。因此,新時代管理者,理應嘗試將儒家思想文化滲透進來,改進原有的管理模式,對所有員工予以充分尊重。這樣一來,企業(yè)的管理水平必然會得到全面提升,更具現(xiàn)代化特色。員工們也會更為順從企業(yè)的管理方式,認真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進而推動企業(yè)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甘志華,劉芳.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及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10-12.
[2]侯志峰.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及其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價值[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6(1):14-17.
[3]王昭鑌,洪軍.論曹操人本管理思想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啟示[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6(3):88-89.
[4]李文君.先秦儒家領導管理思想及其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的啟示研究[D].
[5]梁紅仙.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企業(yè)柔性管理的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v.21;No.378(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