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榮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面對大學生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嚴重沖擊和影響,以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從課堂教學、辦學理念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和努力踐行,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延安精神;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1422(2019)09-0020-04
延安精神是指1935年紅軍結束長征到達陜北到1947年3月撤離,十年時間延安廣大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征程。延安精神就是對這十年期間延安軍民奮發(fā)向上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其內(nèi)涵包含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擔當?shù)染駜?nèi)容。它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和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在當今改革開放深入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延安精神必須得到傳承和弘揚。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全球化過程中,大學生價值觀念受到了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這些新問題需要有新辦法來解決。延安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培養(yǎng)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嶄新的路徑和視角。將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探索新的培育路徑,讓體現(xiàn)中國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成為他們的行為習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精神動力。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的問題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nèi)容。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提出了明確的準則規(guī)范,旨在促使大學生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追求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終實現(xiàn)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但是,由于社會、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學生不重視思想政治課
思想政治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體系培育的重要路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則是貫徹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價值觀主線。但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并沒有對思想政治課予以很高的重視。在對思想政治課的認知上,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少數(shù)同學甚至認為思想政治課基本沒有必要開設,因為它對未來的發(fā)展幫助很小。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超過20%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持否定態(tài)度,59.95%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和作用持不肯定或迷茫態(tài)度,有近19%的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盵1]而在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態(tài)度上,很多同學都采取了漠視的態(tài)度。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中缺課現(xiàn)象較嚴重,“有29.81%的學生選擇從未缺課,44.71%的學生缺課1到2次,14.33%的學生缺課3到4次,11.15%的學生缺課5次以上?!盵2]即使是未缺課的學生,聽課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一部分同學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從事與上課內(nèi)容無關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很少參與課程討論,與教師互動少,學習敷衍了事,不主動去了解學習課程,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復習,課外不再延伸閱讀;考試臨時突擊,甚至還會出現(xiàn)考試帶小抄等作弊行為。由于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就不能真正的融入學生的內(nèi)心之中,更不能將核心價值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同時,這也就會影響大學生解決問題和價值判斷能力的提高。
(二)價值觀培育方法單一
核心價值觀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能影響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人把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作一般的教育活動,與當前社會和學生群體特點結合不緊密,缺乏一定的實踐教育活動,教育內(nèi)容也空洞無趣,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呈現(xiàn)重理論、輕實踐、方法單一的傾向?!敖逃c實踐的脫節(jié)實際上影響了人們對價值觀正確性的態(tài)度。這樣的價值觀教育,看起來似乎己經(jīng)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實際上達不到真正的效率。”[3]現(xiàn)有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單向灌輸,與學生個人吸收難以呼應,致使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不明顯。除此之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方法單一還表現(xiàn)為對新媒體應用的不足。當前社會信息化程度較高,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載體的各種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速度較快。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固有模式的影響,忽視了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沒有較好的利用這些新媒體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
(三)不良社會因素的沖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各種文化思潮、消費觀念的涌入,以及道德失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沖擊著我國現(xiàn)有的核心價值文化。我國社會環(huán)境都面臨著各方面的考驗。“環(huán)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環(huán)境是促使人的思想行為變化的重要條件?!盵4]可見,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具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消極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沖擊。本世紀以來,我國多種社會思潮活躍出現(xiàn),宣揚西方“人權、民主、自由”等觀念,其中不乏不良社會思潮,引誘大學生向往西方社會生活,有明顯的價值西化傾向。一些錯誤思潮直接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詆毀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分辨其迷惑性,造成大學生價值評判標準模糊、知行不一。導致他們對善惡、美丑、榮恥不能完全加以區(qū)分,心中缺乏正確的道德判斷標準,道德信念十分迷茫民族精神下降,對追尋中國夢缺乏自信。于是出現(xiàn)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攀比心理,扭曲了他們正確價值觀念的評判標準,對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造成了不利影響。伴隨著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同時出現(xiàn)的是消費觀念上的變化。部分大學生追逐西方節(jié)日,受西方實用主義觀念和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的消費文化生活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部分家庭貧困的大學生也進行超前消費、奢侈消費,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消費理念畸形;另一方面是不法金融活動引誘。由此引發(fā)很多校園貸事件。同時,社會上許多有失誠信和道德事件的發(fā)生,比如“拼爹”現(xiàn)象,“跌倒老人扶不扶”的疑問等。這些有違道德的行為,打破了大學生對誠信的崇尚,對他們原有的價值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從而影響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識。對他們的行為也帶了誤導,因而考試作弊、抄襲論文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了嚴重挑戰(zhàn)。
二、延安精神有助于破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延安精神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勤奮好學的內(nèi)在動力
延安時代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代表的延安精神被廣為傳頌。而當前大學生都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下長大,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年代那種血雨腥風的生死考驗,更沒有經(jīng)歷過物質嚴重缺乏年代那種身體異常饑餓的痛苦。他們?nèi)鄙俅煺酆屠щy的磨礪,因而表現(xiàn)出懶惰、依懶性強等不足之處。正是由于這些不足,導致了他們對學習的厭倦和不求上進。因此,當前大學生需要延安精神的不斷鞭策和激勵,進行意志上的磨礪,才能有勇氣面對各種困難,理解讀書一定要下苦功夫才能把書讀好的現(xiàn)實內(nèi)涵,有助于他們用勤奮刻苦的精神來面對學習。在當前的生活背景下,將延安精神教育深入地開展下去,讓大學生深切感受到自立更生與艱苦奮斗的意義,促使他們在生活上儉樸節(jié)約,不浪費不攀比,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進而在學習上形成努力刻苦、堅韌不拔、奮發(fā)圖強,遇到困難百折不撓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fā)他們在完成學業(yè)和從事研究時,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能有為個人私利而進行剽竊、弄虛作假等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不盲從權威,敢于提出質疑,養(yǎng)成刻苦鉆研努力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延安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水準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創(chuàng)辦了延安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30余所學校,對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設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變革,需要充分發(fā)揮延安精神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對提升高校辦學水準和培養(yǎng)人才質量等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延安精神核心內(nèi)容之一就是艱苦奮斗、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高校來講“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在辦學過程中就要以學生為本,做到了解、關心學生,深入關注他們的實際需要,解決他們實際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高校育人水平,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教育高校教師和管理干部,始終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落實到工作當中,努力鉆研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不怕苦、不怕累,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端正服務態(tài)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辦人民滿意的大學。2017年9月,習近平在延安大學建校80周年重要批示上指出:“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弘揚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把這所具有光榮歷史的大學辦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5]其中的深刻意蘊就在于,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做強高等教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造就大批優(yōu)秀人才。
(三)延安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當年,全國一批批知識青年沖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層層封鎖來到延安,就是因為延安聚集著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敢于面對槍林彈雨,抑或視死如歸地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就是因為堅定的理想信念賦予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鄧小平曾指出:“過去我們的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yōu)勢?!盵6]在和平年代建設時期,大學生同樣需要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并為之而努力奮斗。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盵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樹立的人生信念。但是,由于受到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和思潮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表現(xiàn)出價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自制自理能力差、貧困大學生自卑等特征?!盵8]。由此產(chǎn)生了價值扭曲和理想信念認知上的偏差。因此,大力弘揚延安精神有助于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對他們心靈的侵蝕,從而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正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而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
三、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一)加強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學課堂
思想政治教學課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和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學校應該認真落實貫徹習近平關于新時期加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案,高度重視延安精神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延安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有效措施。明確院系、黨政、教務等部門職責,在規(guī)范、規(guī)劃、規(guī)定上作出明確要求,鼓勵相關教師積極承擔延安精神進課堂的教學任務,結合大學生心理特征和思想狀況,在認真梳理理論要點的同時,做到深入淺出,形式生動,素材豐富,讓學生從思想上對延安精神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從理論上深刻理解延安精神,進而將這種認同和理解內(nèi)化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動力。
(二)提升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辦學理念
我國高校眾多,但是辦學的財力又有限。因此,在辦學育人上需要大力發(fā)揚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根據(jù)國情、世情的不斷變化,及時變革辦學育人理念。破除墨守成規(guī)的思想,學習先進的辦學經(jīng)驗,創(chuàng)新育人方法,突破育人方法上單一的狀況。基于高校目前的資源和優(yōu)勢,廣泛吸納社會優(yōu)勢資源促進辦學力量不斷壯大。同時,還要用先進的辦學理念來引導廣大教職工,樹立頑強拼搏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把以為人民服務、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為特點的延安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用較好的工作業(yè)績來推進高校辦學育人水平的提升。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化和踐行。充分發(fā)揮好榜樣的力量,以人為本對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仍然有很大作用。把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辦學理念,艱苦奮斗讓所有教職員工都受到延安精神內(nèi)在精神動力的感染,結合多樣化的形式,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自然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三)推進延安精神融入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實踐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路徑。利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學校主題教育,把延安精神融入其中,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社會,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避免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年學子的不良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把延安精神與志愿精神相結合,組織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靠近群眾、奔赴革命老區(qū),感悟延安精神的本質。以實際行動弘揚樂于助人、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要求。
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延安精神仍是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奪取勝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更需要把這種精神力量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之中,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拼搏勇于擔當,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2]劉駕云.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倦怠問題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5:18,15.
[3]蘭久富.價值多樣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教育[J].袁貴仁主編,價值與文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53.
[4]付靜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5.
[5]光明網(wǎng).習近平的教育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延安大學建校80周年重要批示體會[EB/OL].(2017-11-06)[2019-09-10].http://politics.gmw.cn/2017-11/06/content_26707723.htm.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7]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習近平“致青春”[EB/OL].(2018-05-05)[2019-09-10].http://news.12371.cn/2018/05/05/ARTI1525486106119582.shtml.
[8]馬紅娟.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中的踐行[J].人民論壇,2010(26):295.
責任編輯? 牛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