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福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是我們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理論基礎,涼州文化為我們依托區(qū)域文化資源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诘胤轿幕Y源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應凸顯文化旅游資源特色,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精心組織研學活動成果展,構建科學的研學活動評價體系,在研學旅行證過過程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涼州文化;研學旅行;實踐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服務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教育的內容和范圍不僅限于書本和教室,教育的范圍應擴大到大自然、大社會和人民群眾中去;教學做合一,所謂做,就是生活實踐、社會實踐,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本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就是我們推行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理論基礎。
涼州文化包括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既有物質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為我們依托區(qū)域文化資源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一、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原則
研學旅行不同于傳統(tǒng)的旅行方式和教育活動,只有遵循科學的活動設計原則,才能順利實現(xiàn)研學旅行活動的預設目標。
(一)教育性原則
研學旅行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體驗,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因此要遵循教育性原則。要圍繞特定的研學主題開展和實施,堅決避免只游不學、有學無研。每一次研學活動必須設計主題和具體的研學方案,并且要與學生的校內課程緊密銜接。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之前,要求參加的學生通過書籍和網絡查閱資料,充分了解研學目的地的基本情況。教師也要提前設計好研學任務單,任務單中所設置的研學作業(yè)或研究性問題要能夠引領學生對學習、探究、觀察、游覽、體驗的文化旅游資源做出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的認識和分析,有助于學生獲得預期的情感和價值體驗。
(二)實踐性原則
研學旅行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實踐參與,親身體驗,從而獲得全面系統(tǒng)的歷史人文知識,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獲得對生命的感悟和人生啟迪。
(三)綜合性原則
研學旅行課程在內容上涉及了語文、社會、歷史、科學、地理等學校課程內容;在活動方式上包括社區(qū)調研、游覽學習、集體生活、資料整理、成果展示等,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游中有學,游中有研,行中有思。
(四)安全性原則
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時應遵循教育為主、安全第一的原則。設計方案中應明確提出需要注意的安全細則,列出師生安全注意事項、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有效的安全應急預案,確保研學旅行活動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開展。
(五)公益性原則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不得變?yōu)橐誀I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商業(yè)活動,對家庭貧困的中小學生要減免費用。
二、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研學旅行活動現(xiàn)狀
獨具特色的涼州文化資源為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擁有諸多名勝古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自然風景等。
目前,主要是來自蘭州、金昌等城市的師生利用周末、寒暑假、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慶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在雷臺景區(qū)、文廟景區(qū)、白塔寺景區(qū)以及武威市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宣傳了涼州文化。涼州區(qū)部分城區(qū)中小學也組織師生在雷臺、文廟、白塔寺等景區(qū)開展了小規(guī)模的研學旅行,對中小學生進行區(qū)情市情教育。但是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則很少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我們希望通過基于涼州文化的研學旅行課題研究推動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將研學旅行課程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讓更多的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家鄉(xiāng)、祖國美好的自熱和人文風光的同時,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三、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建議
(一)凸顯文化旅游資源特色
學校要充分挖掘涼州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品牌,精心選擇涼州文化中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和體驗性的研學旅行課程。
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應凸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邊塞詩的特色品牌,包括武威文廟景區(qū)、雷臺漢墓景區(qū)中的涼州詞陳列館;名勝古跡品牌,如西夏碑、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遺址等;國家級非遺品牌,包括涼州賢孝、涼州寶卷和涼州攻鼓子;博物館品牌,如武威西夏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自然風景有頭道槽大漠景區(qū)、武威沙漠公園。由此可以設計“詠涼州詞,抒家鄉(xiāng)情”“穿漢服、行漢禮、誦經典”“尋訪非遺,傳承經典”“回望會談路,共敘民族情”等基于涼州特色旅游資源的研學旅行品牌活動。
(二)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
研學旅行是一門游中學、游中研、行中思的綜合性課程,是一門沒有教室、沒有課本的實踐性課程。研學旅行的這些特征不同于一般學科,也就決定了其活動目標不同于一般學科。
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目標可分為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跊鲋菸幕难袑W旅行活動設計,則要依據研學旅行資源的屬性,準確地制定研學旅行活動的具體目標。如文廟景區(qū)就要依據景區(qū)的文化屬性制定具體的研學目標:一是認真學習記錄景區(qū)講解員關于武威文廟基本情況介紹;二是從建筑藝術的角度理解武威文廟為什么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三是認真觀察文昌宮中的44塊匾額,體會其書法藝術魅力。選擇白塔寺景區(qū),則要根據白塔寺的歷史屬性設計研學目標:一是了解涼州白塔寺中100座白色喇嘛塔的由來;二是認識薩迦班智達和闊端這兩位歷史人物,能講述“涼州會談”的歷史故事;三是理解薩迦班智達對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做出的巨大貢獻;四是參觀涼州會談紀念館中的文物展品和歷史資料,了解“涼州會談”的具體細節(jié),深刻理解會談的歷史意義。
(三)精心組織研學活動成果展
研學旅行活動的成果不通過考試來評價,也不以分數(shù)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研學旅行活動的成果可分為外顯的成果和內化的成果,外顯的成果主要有:學習報告、研學任務單、游記、研學總結、行程中的照片和視頻資料、采集的標本、采購的具有代表性的紀念品等。內化的成果包括:知識、能力、體驗感受、情感情緒的變化、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等。
成果展的形式和流程可選擇先由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學成果進行修改、指導,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學習。評選出優(yōu)秀成果參加班級的優(yōu)秀研學成果交流匯報會,再從班級推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研學成果參加學校的優(yōu)秀研學成果遴選,最終學校可將遴選出的優(yōu)秀研學成果結集成冊,印制《學生研學旅行優(yōu)秀成果集》,共享優(yōu)秀成果和經驗。
(四)構建科學的研學活動評價體系
根據研學旅行課程評價的原理和方法,需要對學生、課程本身、課程實施者進行評價,本文限于篇幅僅對學生的評價進行闡述。
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研學旅行的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兩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的指標主要有學生在研學途中表現(xiàn)出來的觀察能力、聽講能力、合作能力、時間觀念、秩序意識、禮儀規(guī)范、環(huán)保意識、語言文明等方面,教師要對以上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成果性評價的主要指標包括:研學任務單和其他文本成果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完整性等,影像資料的思想性、藝術性、創(chuàng)新性等,教師要根據成果性評價的指標對學生的研學成果進行量化評價??傊?,要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構建起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科學評價體系。
基于涼州文化資源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需要全面考慮涼州文化資源的分類和屬性,突出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品牌,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引領學生參與體驗文化、了解認識文化、從而產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在研學旅行的整個過程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彭其斌.研學旅行課程概論[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
[2]陸慶祥.研學旅行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曹小芹.基于地域文化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探析——以南京為例[J].智庫時代,2019.
[5]王其英.涼州歷史文化散論[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3.
[6]王其英.歷代詠涼詩選析[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