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隨著日歷上數(shù)字的改動,悄然而至。前一年的喜樂悲歡盡收心底,新的計劃與期冀雀躍著涌上日程。
這是《中華瑰寶》陪伴讀者度過的第三個新春。因為熱愛,我們相聚。因為相知,我們相守。
2017年,我們用剪紙、楹聯(lián)、年畫、門神等紛呈的新年元素傳遞喜慶。2018年,我們以郵票為窗口,開啟了吉祥如意的戊戌年。2019年,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迎接新年?思考良久,最終,鎖定為探尋究竟什么是屬于中國人的“中國年”。
近年,時有人說起年味兒漸淡。似乎伴隨著年歲的增長、物質(zhì)的豐饒,曾經(jīng)過年的喜悅、興奮與憧憬正在遠去。有人說,我們好像漸漸迷失了過年的意義,有人甚至因各種壓力而視過年為一種負擔。
當我們說“過年”時,究竟過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可以從歷史的記憶里找尋到一些蹤跡:古人為禳災(zāi)納福策劃出眾多具有儀式感的習俗;民國百姓頂著政府推行“新年”、廢除“舊年”的壓力,熱鬧地慶賀傳統(tǒng)的“舊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們在當家作主的喜悅中,歡慶新春;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在對春晚的翹首等待中,盼望著一年比一年更好的生活;今天,人們以自駕回家、異鄉(xiāng)團圓、旅游過年等多元的方式追求著家的圓滿。
時移世易,中國人過年的形式不斷更迭,然而,慰藉自身、與家人團聚、以嶄新的心情迎春納福,始終是“中國年”最重要的主題。年,是整理收獲的終點,也是整裝出發(fā)的起點。
愿你的新年,過得輕松、溫暖而充滿期待。愿你在人生路上不憂不懼,在喜悅時有人為你歡欣,在疲累時家中永遠有一盞燈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