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中
你了解年的歷史嗎?你知道沒有聲光電的古人是如何過年的嗎?兩千年來,春節(jié)經(jīng)歷了怎樣的時代變革?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那些失落的文化記憶。
臘盡春回,萬象更新。春節(jié),是一個美麗的結(jié),糾纏在現(xiàn)代人心里。雖然依舊熱鬧,但我們總感覺缺少了什么。
當你在爆竹聲中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當你給遠方的親人發(fā)一條語音祝福,當你為搶到一枚回家的車票欣喜若狂,當你結(jié)束一年的奔波,踏上故土,釋放滿滿的思鄉(xiāng)情懷……是否曾有過糾結(jié)或感慨?
放下高科技,放下忙碌的面具,讓我們穿越時代,回歸淳樸與簡單,在喜慶祥和的氛圍里,與古人一起重溫那些古老的春節(jié)文化記憶—
禳災納福慶豐年
首先,讓我們來到三千多年前的遠古時期,國家已經(jīng)出現(xiàn),歷法已經(jīng)成型,于是產(chǎn)生了年的概念。年最早是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與農(nóng)耕文明緊密聯(lián)系,此時過年以禳災納福、慶祝豐收、祭祀神靈為主要內(nèi)容?!对娊?jīng)》中已有關(guān)于過年的文字記載。
早期歷法不統(tǒng)一,過年的時間也不固定,有時候在正月,有時候在十月或臘月。兩千多年前,為了改變民間歷法的混亂局面,漢武帝命天文學家落下閎主持制定太初歷,規(guī)定正月初一為新年歲首,成為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源頭。落下閎因此被后世尊為“春節(jié)老人”,其故里四川閬中也被視為春節(jié)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至今依然保留著很多漢代流傳下來的過年習俗,如臘八粥、燃天煜、搶銀水、亮花鞋、燒火舞龍、游百病等,此外,還有高蹺表演、張飛巡城、秀才趕考、川北婚嫁等春節(jié)民俗表演活動,獨具特色。春節(jié)期間,行走在閬中古城街巷里,常會遇見一位身著紅色古裝、手持法杖的白發(fā)白須老人,給路人送發(fā)紅包,恭賀新年。這正是中國“春節(jié)老人”落下閎的化身。
祭祖酬神是漢代過年的重要內(nèi)容,人們通過祭祀和驅(qū)儺活動,驅(qū)邪納福,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祈禱神靈庇佑。東漢崔寔在《四月民令》中寫道:“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闭鲁跻贿@天,要親自帶著妻子兒女,穿戴整潔到宗廟祭拜祖先。這一風俗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依然盛行。
驅(qū)儺活動主要在臘月舉行?!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宮廷在新歲到來之前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跳驅(qū)儺舞,用火把將鬼魅趕至郊外,然后在宮門懸掛桃梗、郁壘、葦茭等以避邪祟。這些辟邪物品后來演化成圖畫神人、神虎、金雞等藝術(shù)形象,形成了最早的門神和門神畫,掛桃符和貼門神也成為流傳千年的過年風俗。
守歲拜年掛鐘馗
告別“春節(jié)老人”,我們來到了晉唐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爆發(fā)期,名士輩出,年俗也更加豐富有趣。
魏晉時期,形成了除夕守歲的習俗。晉名士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述了當時的民間春節(jié)風俗:除夕之夜大家互贈禮物,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以后各朝,均承此風俗,沿襲至今,成為春節(jié)辭舊迎新的普遍習俗。
《風土記》中記載,在元月初七或立春,人們用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種蔬菜制作“五辛盤”,互相饋贈,稱為“饋春盤”。有詩曰:“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ベ浻蚜磐宋?,果腹勿須待膏粱。”《荊楚歲時記》《本草綱目》等文獻也有對“五辛盤”的相關(guān)記載。此風延續(xù)至元代,只是“五辛盤”食材的選擇有所差異。
吃過“五辛盤”,來到大唐帝都長安(今西安),這里已經(jīng)掛起鐘馗像以“祛邪魅”、迎吉祥。鐘馗的形象據(jù)傳始于“畫圣”吳道子,最初由皇帝賜給大臣,后擴散到民間,成為繼神荼、郁壘后又一個新年神像畫。畫上一般除怒目虬髯的鐘馗外,還畫有蝙蝠,象征驅(qū)鬼接福。
唐人尚美,女子流行新年“貼花黃”作梅花妝,她們“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翠鈿貼靨輕如笑,玉鳳雕釵裊欲飛”,盡情彰顯自己的美,可以說是最早的時尚美妝。如果你是愛美的女子,不妨試一下,定會有不一樣的驚艷效果。
古人拜年很講究。唐太宗李世民欣賞完梅花妝美女表演的歌舞,會在用赤金箔做成的賀卡上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只是改用梅花箋紙,表達相互間的新春問候與祝福,這就是“拜年帖”,形如我們現(xiàn)在的明信片?!安磺笠娒嫖┩ㄖ],名紙朝來滿敝廬”,投帖拜年成為普遍的交往形式,禮儀的成分已多于情感的內(nèi)容。
小小的明信片也有如此深遠的淵源,是否勾起你校園時代的回憶?互送年卡,順便寫幾句情話,是何等的浪漫!如今我們只會在手機上發(fā)一個小小的表情,連文字都懶得打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
拿著一枚唐代的拜年帖,帶著滿滿的回憶,我們來到了宋都汴梁(今開封)。這里一派輕松祥和,古人過年也放假,不只機關(guān)放假,商店關(guān)門,還可以上街玩耍?!皶r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使人沉浸在一種小資的幸福感之中。
此時一些主要的年俗逐漸成型,據(jù)《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進入臘月,士庶各階層就開始準備年貨,市井繁華熱鬧。門神、鐘馗、桃板、桃符、財馬、賞春帖子以及乾茄瓠、馬牙菜、膠牙餳等等,席鋪百貨,一應俱全。在京城甚至從十月開始就有相應的年貨售賣了,錦裝新歷、各種門神,一時繁盛。
十二月盡,人們開始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祖先……在門口懸掛春幡勝、百事吉斛兒,為新歲吉兆?;食莾?nèi)燃放爆竹,聲震如雷。大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祈祝新年平安,有一種開派對的感覺。
當朝宰相王安石放下手中的酒杯,寫下一首《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陸游亦曾“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此時的桃符已非常精致講究,規(guī)格統(tǒng)一,注重裝飾性,內(nèi)容突破只寫神名的局限,書寫吉祥祝福文字,如“元亨利貞”“天垂余慶,地接長春”等,開始向?qū)β?lián)轉(zhuǎn)化。
宋代重文輕武,過年也更多了些文人趣味,一些年俗在繪畫中也有所體現(xiàn)。我們從宋畫《五瑞圖》《歲朝圖》《戲嬰圖》《九陽消寒圖》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過年的吉祥場景和風俗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有大小年之分。《武林舊事》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jié)夜,三十日為大節(jié)夜?!毙」?jié)如大節(jié)一樣,也有驅(qū)儺祭神等活動。現(xiàn)在還有很多地區(qū)保留了過小年的習俗,驅(qū)儺祭神演變成了“祭灶”。
過年吃餃子是非常普遍的年俗,而餃子的名稱也是源自宋代?!稏|京夢華錄》出現(xiàn)了“水晶角兒”,《武林舊事》“蒸作從食”中有“諸色角兒”的記載,可見在當時餃子的品種已經(jīng)很豐富。
盛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再飲一杯屠蘇酒,有一種閑逸的快樂,竟然忘了歸處。
延年美意樂芳春
明初都城金陵(今南京),洪武皇帝朱元璋正微服出巡,逐戶欣賞春聯(lián)。他喜歡那種筆墨情趣和吉祥意境,規(guī)定官員百姓須在除夕前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于門上,興之所至,還親筆題寫對聯(lián)。由于他的推廣 ,明代貼春聯(lián)習俗盛行,一時成為社會風尚,文人視題春聯(lián)為雅事。
明代民間流行節(jié)令畫,如《歲寒九九圖》描繪了賀年、觀燈等活動以及羊馱聚寶盆等吉祥圖案。后來延至宮中,形成掛《綿陽太子》畫帖的習俗,繼而宮廷畫家根據(jù)要求繪制不同場景的年畫,供年節(jié)陳設需要,如《壽星圖》《四賢圖》《貨郎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等。明憲宗親自繪過一幅《歲朝佳期兆圖》,描繪鐘馗手持如意帶小鬼迎福獻壽,寓意吉祥。如今這些年畫靜靜地躺在博物館里,已經(jīng)與我們相距遙遠,過年貼畫的習俗也只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之中了。
欣賞完宮廷年畫,不覺來到了清代故宮。正月初一,清晨,乾隆帝用金甌永固杯飲下一杯屠蘇酒,然后起駕趕往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百官在殿前品級山按品級排列,行三跪九叩大禮,大學士進賀表,皇帝賜茶,然后退朝。乾隆還常把自己書寫的福字賜給大臣,并把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之后就是盛大的宴飲活動,極盡排場,彰顯著皇家的尊貴氣派。
清代皇帝新年放假五天,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放假這些天是宮廷較為隨便的日子,皇帝可以與后妃皇子們在一起玩耍,慶祝新年。康熙曾在乾清宮與皇子和后妃行宴時,作詩一首:“今夕丹帷宴,聯(lián)翩集懿親。傳柑宜令節(jié),行葦樂芳春。香泛紅螺重,光搖絳蠟新。不須歌湛露,明月足留人?!倍膶O子乾隆則讓宮廷畫家郎世寧繪《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把自己與皇族子弟在宮中燃放爆竹,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描摹備至。
宮廷的繁華畢竟遙遠,我們還是來看一下《紅樓夢》中大觀園是怎樣過年的:征租,迎新,祭祖,守歲,拜壽,朝賀,元宵行樂……王夫人與鳳姐分派任務,各司其職,忙碌而有序,這種熱鬧場景一直要持續(xù)到正月底,其間還要拜年、吃年酒、看戲。大觀園是民間生活的縮影,其中掛桃符、貼窗花、守歲、給壓歲錢、祭祖、拜壽、猜燈謎等種種禮俗儀式,涵蓋了清代民間常見的過年風俗。
討了沉甸甸的“八寶連春”壓歲錢,走出大觀園,不覺身如寶玉,沉浸在紅樓境界之中,不愿醒來。
節(jié)分古今,春無二致。春節(jié)亦如同大觀園,多彩而吉祥,你是否會找到一束屬于自己的圓滿之花?
最終,我們回到了近代。辛亥革命后,我國改用公歷,才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義為“春節(jié)”,1919年新文化運動興起,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些古老的春節(jié)習俗被新觀念打破,又會演繹出怎樣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