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然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個“大師”刷屏了。
與附庸風雅、西裝革履的大師不同,憑借著獨特的“個性”,這個“大師”在網(wǎng)友的圍觀與助推下,被C位出道。他就是行走于魔幻之都,拾荒二十余年的沈巍。雖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沈巍卻飽讀詩書、滿腹才華,不僅對《論語》《詩經(jīng)》張口就來,還精通《尚書》《左傳》。
而自帶流量的沈巍是如何“被出道”的呢?把時間線拉回兩周前。有網(wǎng)友在街頭發(fā)現(xiàn)一外形酷似“犀利哥”,滿口金句的拾荒者,驚喜之余拍下視頻,并為其貼上“名校出身”“懷才不遇”“妻兒離散”的標簽。更有網(wǎng)友為沈巍建立了微信群“沈老師流浪討論群”,贈沈巍外號“流浪大師”,還有人點評:“他穿上西裝就是教授,毫無違和?!?/p>
不管沈巍紅不紅,那些以他為賣點的短視頻賬號確實紅了。一時間,眾人皆知流浪大師,卻不知沈巍。實際上,沈巍并不想成為網(wǎng)紅。近日,在上百位網(wǎng)友的“狩獵”下,他更是躲進了一家店鋪中,拒絕資助,懇請網(wǎng)友別打擾他的生活。而他的身世也未有網(wǎng)傳的那般曲折。年幼時,他靠撿垃圾的錢來買書,大學畢業(yè)后,有了份審計局的工作。由于他一直保持著撿廢品的行為,無法被單位與家人理解,最終離家出走,過著露宿街頭的生活。
可有些人就是認為,這不符合“常識”。精神失常、表達有障礙、行動力缺失是大家為拾荒者的“畫像”,而沈巍卻是個文化人。從這個口若懸河的流浪漢口中講出來的人生哲理,顯得與眾不同。
為體驗這種與自身認知不同的“生活邏輯”,也為了能蹭到這個大“流量”,各路網(wǎng)友蜂擁而至,有網(wǎng)絡主播,有微商,他們或扮演知心人,或佯裝仰慕者,亦或變身流浪漢,聚攏到“大師”身邊,圍觀他,拍他,定義他,消費他。在滿足自己的好奇感的同時,也為短視頻賬號增加粉絲和熱度。這種懷揣著一顆獵奇之心,讓他在鏡頭前面“表演”,以此來博眼球、賺流量、吸引粉絲做生意的行為,可以說是把人性的惡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
此類獵奇行為在泰國網(wǎng)紅女“水果西施”身上也可見一斑。因膚白貌美,泰國一位賣水果的女孩在網(wǎng)絡上迅速躥紅。許多網(wǎng)友慕名前往,全然不顧她的感受,只為與她合影。許多人不僅不買水果,還將水果攤堵得水泄不通。因為只要拍到她,準能收獲上千個點贊。
在網(wǎng)絡狂歡中,不管是“流浪大師”還是“水果西施”,他們都不是網(wǎng)紅,也并非想成為網(wǎng)紅。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欲,淹沒在了嘩眾取寵的喧囂中。他們更像是在充滿浮躁之氣的社會浪潮下被裹挾的一朵朵浪花,被過度解讀、過度消費。流量過后,或者一旦有更甚者出現(xiàn),他們將立刻被眾人拋諸腦后。
在“嗜流量”的時代,網(wǎng)絡圍觀從來都不是一場溫情的關注,但卻是一場充滿獵奇的饕餮盛宴。何時才能將一個有才華的拾荒者看作是名關注垃圾分類的普通人,是社會和人性面臨的一大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