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嗣極
摘要:對于《師說》中“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一句,教材對“歟”的注釋以及眾多參考書對“其可怪也歟”的翻譯,都值得商榷。對“歟”的準確理解,要放到全篇語境中考查。依據全文的邏輯,“歟”在句中表示反問,“其可怪也歟!”一句應譯為“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關鍵詞:《師說》歟奇怪
《師說》是高中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篇目,對其“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一句中的“歟”,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注釋為“歟,表示感嘆的語氣助詞,相當于‘啊’”。對這句話的翻譯,從常見參考書里選擇幾種抄錄如下:
1.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ㄈ罩破胀ǜ呒壷袑W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二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巫師、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認識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嗎?(《語文必修一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第2版)
3.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和這些人同列,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ā陡咧形难晕淖g注及賞析》,長春出版社,2015年版)
4.巫師、醫(yī)生、樂師以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同列的,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學識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嗎?(《新課標72篇古詩文全解一本通》,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上述翻譯雖然略有出入,但都認為如今君子之“智”不及他們所“不齒”的“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件很奇怪的事。君子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按常識來說,確實是件很奇怪的事。但是,“句不離篇”是準確理解句意的基本常識,對“其可怪也歟”的理解要放到全篇中去考查。前文寫道:“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幾句話清楚地揭示了“君子”(士大夫之族)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原因: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樂于相互學習,而君子們卻以相互學習為恥。這樣看來,如今君子(士大夫之族)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也就不足為奇了。就如考入同班的甲、乙兩位學生,甲的天賦、入學成績都比乙高,但三年之后,乙的成績卻遠遠比甲好。這本是件奇怪的事,但經了解,原來在這三年中,甲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好好完成,有了問題既不問老師也不問同學;乙學習刻苦,課上認真聽,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凡有不懂之處,不是請教老師就是請教同學,直至真正弄懂,那么對于三年后兩人的成績變化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故,教材對“歟”的注釋,眾多參考書對“其可怪也歟”的翻譯,都值得商榷。查商務印書館出版陳復華主編的《古代漢語詞典》“歟”字條,解釋是這樣的:
語氣詞。(1)表示疑問或不肯定?!冻o·漁父》:“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2)表示感嘆。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韓愈《師說》:“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3)表示反問。陸機《五等論》:“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志歟?”柳宗元《封建論》:“得非諸侯之強盛,末大不掉之咎歟?”也用作句中語氣。班固《東都賦》:“猗歟緝熙,允懷多福?!?/p>
義項(2)的例句,正是《師說》中的這一句,不知教材對“歟”的注釋是否根據這本詞典的解釋。但依據全文的邏輯,筆者認為,“歟”在該句中表示反問,即義項(3)。全句應該譯作: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們不屑與他們?yōu)槲?,現(xiàn)在君子們的見識反而趕不上他們,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