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萊·西柏 駱海輝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Then make it day or night?
My day or night myself I make
Whene’er or sleep or play;
And could I ever keep awake
With me ’twere always day.
With heavy sighs I often hear
You mourn my hopeless woe;
Be sure with patience I may bear
A loss I ne’er can know.
Then let not what I cannot have
My cheer of mind destroy;
Whilst thus I sing, I am a king,
Although a poor blind boy.
世間何物為光線?
天生眼疾未曾見。
幸福人兒眼健全,
失明孩子惹人憐。
萬物奇妙你夸贊,
陽光明媚金燦燦。
太陽升起我溫暖,
不懂晝夜如何換。
白天黑夜可任選,
要么玩耍要么眠。
日復(fù)一日無夜晚,
不妨清醒到永遠。
聲聲嘆息響耳邊,
哀我不幸命多舛。
忍受苦難無憂煩,
失去什么沒體驗。
雙目失明心坦然,
心情開朗少抱怨。
自比國王唱翻天,
兩眼摸黑不哀嘆。
柯萊·西柏(1671—1757)是英國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演員和劇作家,但他的另一殊榮是在1730年被任命為桂冠詩人?!睹ずⅰ芬辉娨悦ず⒌目谖?,表達了盲孩對光的渴望、對晝夜輪換的不解和對世間奇妙事物的想象。在常人眼里,盲孩缺失視力,沒日沒夜地生活在黑暗之中,多么可憐,而詩人卻從獨特的視角,用簡潔、淺近的文字展現(xiàn)了盲孩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心態(tài),教益讀者反思自己與周圍世界的意義,勸誡讀者莫羨人有、莫悲己無,開心快樂每一天!因其積極健康的主題,《盲孩》不僅是西柏作為詩人留史的名篇,也是在中國接受與流布廣泛的一首英語兒童詩。
《盲孩》目前最為流行的譯文是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的大作,輯于其《英美著名兒童詩》(1994)。拙譯初見于《牛津英語童謠100首》(2000),后又蒙胡顯耀、李力二位先生認可,收入他們主編的MTI教材《高級文學(xué)翻譯》(2009:381-382),與屠岸先生的譯文一道成為兒童詩翻譯練習(xí)的參考譯文。筆者深感榮幸,也頗為惶恐:恰如胡宗鋒教授之博客所言,拙譯文“總體上來說,還是有兒歌味的”,但“也有不押韻的地方”。惴惴不安的情緒一直激勵筆者重譯此詩,現(xiàn)以舊譯反思、修訂思路與不足求教于方家。
原詩五節(jié)四行,為ABAB韻式,故譯詩之韻式,或ABAB,或AABB,或AABA,或AAAA,均無不可。舊譯仿七言體,容易上口,利于朗誦,但突出的問題是“韻腳不齊”。至少需要修改三處:第一處是第一節(jié)。舊譯為:請問何物為光線?/我的雙眼看不見。/眼睛能看真幸福,/可憐盲孩難擁有。第四行的“有”與第一二行的“線”與“見”并不押韻,從而導(dǎo)致了整節(jié)譯文不押韻。若將第四行改為“我這盲孩真可憐”,或許能以AABA韻式增強譯文的音韻效果。第二處是第二節(jié)三四行。舊譯為:我知太陽冷與熱,/ 不懂晝夜如何換。其中,“冷與熱”需改為“冷與暖”,才能與“如何換”押韻。第三處是第四節(jié)三四行。舊譯為:樂如國王我唱歌,/雖是盲孩不沮喪。其中,“我唱歌”改為“我歌唱”,便可與“不沮喪”押韻。
【第一節(jié)】舊譯第一行的“請問”加上句末問號,可體現(xiàn)原文口語體,但舊譯第二行中“我的”二字又多少損傷了七言體之詩意;第三行的blessings意為“福氣;福祉”,借其本意將原詩的“敘事”轉(zhuǎn)換為譯詩的“寫人”;第四行最初改為“失明孩子真可憐”,但“真可憐”的表述角度與原詩的思想境界不符:是他人同情憐憫盲孩的不幸,但他并不自憐,故修訂為“失明孩子惹人憐”。
【第二節(jié)】第一二行舊譯為:眼見事物很奇妙,/太陽明亮又美好。修訂譯文放棄了原文動詞see,并將talk of的詞義升格譯作“夸贊”。第三四行將“我能感受太陽的溫暖”轉(zhuǎn)換為“太陽讓我溫暖”,故依譯文語境以增詞法譯為“太陽升起”。整節(jié)譯文以“贊、燦、暖、換”四字押韻求得音美,但“你夸贊、金燦燦、我溫暖、如何換”的平仄對仗似乎又差了,失去了詩歌語言的形美。而之所以選用“你夸贊”和“我溫暖”兩組字眼,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對比再現(xiàn)明眼孩子和盲眼孩子迥異的視覺世界,以追隨原詩語義來構(gòu)建譯詩意美。
【第三節(jié)】舊譯為:白天黑夜由我定,/光陰不變到永遠。/睡覺玩耍無差別,/我的時間無夜晚??紤]到兒童讀者的理解能力,第三四行修訂譯文進行了表達轉(zhuǎn)換,不僅將原文做了跨行處理,而且用“不妨”二字去體現(xiàn)盲孩的良好心態(tài)。
【第四節(jié)】舊譯為:你的嘆息常聽到,/哀我不幸命不好;/相信我能受得了,/失去什么不知曉。譯文押韻,且淺顯易懂。修訂時為了整體上關(guān)照譯詩韻腳,第二行借用成語“命途多舛”譯為“命多舛”,但“舛”為生僻字,或許會為難兒童讀者。
【第五節(jié)】舊譯第一二行為:雙目之明難得到,/快樂心情毀不掉。比較準確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語義與意境。修訂時第一行改為“雙目失明心坦然”,在此基礎(chǔ)上,第二行最初改為“性格開朗喜眉間”。但“喜”字用得不妥:盲孩對身體缺陷看得開,但也不至于因為眼盲而“喜”吧?最終改為“心情開朗少抱怨”。修訂第三四行時重點考慮了I sing與I am a king之核心語義,并以最后一句的“不哀嘆”與第一節(jié)最后一句的“惹人憐”呼應(yīng),但不知“唱翻天”會不會與“命多舛”一樣多了一點兒成人化的痕跡?
【總結(jié)】此次為求譯詩之音調(diào)和諧優(yōu)美而深思苦索,終以每節(jié)每行以相同或相近的an韻修訂了19年前的譯文,但因苛求“一韻到底”而難以自拔,做了韻腳的奴隸,致使譯文個別詩行欠缺了中國詩歌的平仄對仗之美,一些字詞超出了兒童的識字水平,一些詞義又有成人化之嫌。比照研讀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屠岸先生以白話、散體翻譯的《盲孩》譯文更易于兒童讀者的理解與接受。借用英國另一位桂冠詩人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的一句著名比喻來總結(jié),翻譯“就好比戴著腳鐐在繩索上跳舞”,而為了避免從繩索上摔下來,譯者唯有勤學(xué)語言文化之異同、苦練轉(zhuǎn)換表達之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