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群
提到生活化語文,許多人也許會產(chǎn)生疑問或者不屑。其實,語文教學生活化已經(jīng)在全球范圍內(nèi)流行了多年,美國教育家華特提出的“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就為語文界所接受。教育界有一個理念——今天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生活做準備。如果學生面對熟悉的生活,卻無法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對接,那讓他愛上語文,怎么可能?
所謂“生活化”,是指把語文學習和生活進行對接的實踐活動。所謂“生活化語文”,就是把讀寫、聽說、積累等語文學習、實踐和探究行為生活化,進而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好習慣,真正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真正使學生成為功底厚、素質(zhì)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自主人格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
語文教學生活化,能為學生的自主人格夯實基礎。談自主人格,我們須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人格。心理學定義:人格是決定一個人適應環(huán)境的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個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主要由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識三部分構(gòu)成。因此,自主人格就是個性傾向、個性心理和自我意識中獨立、自主、民主、責任、批判、創(chuàng)新等意識更為突出的人格。
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民主、法制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過程中,亟需具備自主人格的公民,亟需將這種人格普及和升華,成為一種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所必需的公民人格??梢?,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yǎng)這個人格的人,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繁榮富強意義重大而深遠。語文學科的人文色彩更濃厚,理應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人格上做得更好,為學生的未來夯實基礎。那么,在生活化語文教學中,怎樣做才能塑造學生的自主人格呢?
一、讓語文積累生活化
1. 詞匯積累生活化
學生人人必備《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學生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遇到不認識、不熟悉的字詞,自己先查詞典,讓查工具書、積累詞匯成為學生讀書時的必備動作,并長期堅持,養(yǎng)成良好習慣,促進自主獨立人格的發(fā)育。
2. 知識積累生活化
學生能利用網(wǎng)絡查閱、整理到的語文知識,如文學和文化常識、作者生平等,都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整理,長期堅持,既可以不斷增強提煉、加工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又有益于學生深入生活,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情感和精神的體驗、感受、思考、理解,長此以往還有助于學生自主人格的發(fā)育。
3. 語言積累生活化
語言積累,即學生閱讀美文時主動摘抄、積累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藝術均佳的語句或語段。生活化,即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文摘本,專門用于摘錄精彩語句和語段,長期堅持,寒暑假不間斷,讓語言積累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我的做法是,向?qū)W校圖書館借來書籍充實班級圖書角(我們?nèi)昙壎冀y(tǒng)一這樣做);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書刊,如《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號召學生把家里的好書拿來分享。要求學生彼此借閱,互通有無,每周每個學生都要做文摘作業(yè),每兩周批閱一次,以此督促、保障閱讀和摘抄的長期進行。每個學期精選學生筆記本傳閱共賞。開始時學生還有些不適應,落實打折扣,但時間一長,學生就養(yǎng)成了好習慣,不僅摘抄,有的學生還加注簡評。實踐表明,學生們做這項作業(yè)是最認真、最賣力的,效果也非常好。
請看一則一位學生的文摘:
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
對于一株新生的樹苗,每一片葉子都很重要。對于一名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體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馳騁寰宇的航天飛機,也可以因為一個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說它不重要嗎?
人們常常從成就事業(yè)的角度,斷定我們是否重要。但我要說,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著。
——摘自畢淑敏的《我很重要》
我相信,讀了前面這則摘抄的人,縱是成年人也會被深深打動。學生每周都這樣主動、自覺地被感動著、啟迪著、熏陶著,同時也享受著,健康、獨立地成長著。
凡學生能獨立整理、解決的東西,一定要堅決地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自主做事的能力。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平常,但長期堅持就不平常了。堅持的后果是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和主動做事的好習慣,回到家也會自覺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二、課堂上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思辨,就是思考、辨別,與自主獨立的人格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別的能力,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獨立思維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更關系到學生獨立思維和自主人格的發(fā)育。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我非常注重讓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于課堂,尤其是讓發(fā)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以促進學生的獨立人格的發(fā)育。
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其中有兩道問題:
(1)菲利普夫婦在船上如果遇到百萬富翁于勒,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
(2)我們該如何感受和評價小說中“我”的父親和母親呢?
對于問題1,學生的思維是多向的,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答案。
對于問題2,學生們大多傾向于冷酷自私、唯利是圖、虛榮、親情血緣觀念淡薄等一些貶義詞。
但當我追問“菲利普夫婦有沒有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地方”時,各種答案就紛紛涌現(xiàn)出來了:
①菲利普夫婦很窮,很可憐,他們不得不斤斤計較每一個小錢。
②菲利普夫婦關心自己的子女,想讓子女成為一個“體面”的、有高雅趣味的人,對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關心的。
③菲利普夫婦需要被理解,因為于勒是一個敗家子,不勞動,經(jīng)常“吃”他們的,本來經(jīng)濟很拮據(jù)的他們自然就想到躲開于勒了。
④菲利普夫婦身不由己,生活在經(jīng)濟世界的金錢關系中,他們不能不重視金錢的作用。
雖然同學們的說法幾乎都有悖于課文的主旨結(jié)論,但卻是他們獨立思辨的結(jié)果。當然,需要教師再強調(diào):雖然菲利普夫婦有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地方,但是放棄親人、重視金錢終究是不可取的。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我還讓學生將課本與社會生活對接,指導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利用課內(nèi)學到的思辨方法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今日視線》曾經(jīng)報道:城市下水道的井蓋不見了,現(xiàn)出一個大窟窿,非常危險,致使一個騎單車放學回家的學生在此處摔倒?!督袢找暰€》呼吁,廣大市民出行一定要多加小心,謹防下水道井蓋缺漏。這則新聞引起了學生的熱烈討論,有一個觀點直中要害:為什么不蓋上井蓋?這是誰失職?這種由課內(nèi)到課外的拓展性思辨訓練,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他們獨立思維和自主人格的發(fā)育。
三、讓學生看看答案又何妨
學生做作業(yè)時,手頭并不缺學輔資料,如《南方課堂》之類,往往人手一冊。我的做法是,先由備課組討論、選定必做的題目,交給學生獨立完成,但不允許抄答案。學生準備黑、紅兩色筆,自己先用黑色筆做一遍,再對照答案用紅色筆修正,然后想一想自己為什么解決不了或出了偏差,想通了就自己解決,有問題再找我切磋。事實上,學生的問題往往是“疑難雜癥”,要么是練習題本身有問題,要么是答案有問題,要么是書的印刷有問題。像初三復習資料《南方新中考》拼音寫詞中有一句:“人之才智但有zhìài( ),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眳⒖即鸢甘恰爸翋邸?,明顯是錯的,應該是“滯礙”。這個小紕漏就是由學生發(fā)現(xiàn)后告訴我的,學生告訴我時的表情是驕傲的、喜悅的,可以看出學生對答案并不盲目相信,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思想。
學生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幾乎沒人問過我。當然,要杜絕那種從頭到尾不看題、不動腦筋理解題目、只為應付老師抄答案的做法,因為這些行為帶來的惡果是助長了學生敷衍了事的壞習慣和依賴的性格。
“讓學生看看答案又何妨”,強調(diào)的是由學生自主完成作業(yè),這種做法不僅省時、高效,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和自立的品格。
為什么要學語文?我認為,學語文是為了擁有一架將來生活、工作、學習和創(chuàng)造所必須憑依的語言智慧發(fā)動機。學習知識是鍛造一種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依賴的自主人格,這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要想塑造這種自主人格,走生活化之路,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對接,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YQJKO63)基金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