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些母親在孩子很小時就從婚姻中出走,或去了城市打工,或不知去向,再也沒回頭。她們的孩子就這樣成為另一種留守兒童。提起自己的媽媽,有孩子直說“跑了”,也有孩子憤憤地說,“我不想她!她是個壞女人”。
這是一次遲到了近24年的通話
電話從廣東打來,那端傳來一位陌生女人的聲音,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帶著些貴州口音,對方自稱是河北小伙孫小隆的媽媽。聽到“媽媽”這兩個字,小伙有些不相信。
孫小隆長到24周歲,還從未見過自己的媽媽,除了一張泛了黃沾了污漬的照片。據說在他出生兩三個月時,他媽媽就“跑了”,有人見她上了去縣城的車,有人說她去了南方,但沒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里,一溜兒煙般消失在茫茫人海。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全國男女離婚合計人數有3048.84萬人,其中農村(包括鎮(zhèn)和鄉(xiāng)村)離婚人口合計1678.77萬人。在每個轉身而去的媽媽背后,或許都有一個或多個被留守家中的孩子,正探著頭,踮著腳,望著媽媽離去時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生日是哪一天
進入冬月,大風連刮幾天,隴原上那零星的綠意就被刮個干凈。站在甘肅省靖遠縣北城小學望去,除了遠處的山上還掛著些白晃晃的雪,四周環(huán)繞的山皆是不同程度的灰黃,一片疊著一片,山腳下,黃河則在這里打了個類U型彎,甩尾繞山而去。在北城小學念書的陳箏也想越山而去,找她的媽媽。3年前,她的媽媽就是跨過這條母親河,離家出走了。
在陳箏的童年里,可沒有什么睡前故事或毛絨玩具,沒有誰在旁邊盯著寫作業(yè),不會有媽媽的嘮里嘮叨,也沒誰可以撒嬌,大夏天還要去幫別人摘枸杞掙錢,幾乎沒人留意過陳箏從沒過過生日,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孩子成了夫妻矛盾“犧牲品”
或許因同樣來自單親家庭,剛滿30歲的班主任王耀很快就注意到了陳箏——半年前,他來到北城小學不久就發(fā)現,陳箏不愛發(fā)言,即便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不說話,課間別人去玩,陳箏就在一邊看著。
1000多公里外,孝廉小學(鄉(xiāng)村小學)校長張建華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村里孩子媽媽一走,爸爸一般就去外面打工,有的直接在外面另組家庭就不回來了。很多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也有一些跟孤兒差不多。” 眼下讓張建華頭疼的是,由于隔代撫養(yǎng),學校這28名單親家庭學生普遍生活、學習習慣比較差,最大的問題是不愛寫作業(yè)。
孫小隆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孫小隆的家人也支持,“覺得成績不好也考不上好大學,還不如去打工,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十幾年下來能差二三十萬元”。在孫小隆所在的村里,初中就輟學去打工的并不鮮見,外出務工已成為村里青壯年的主流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學校的年輕人的人生“必由之路”。
在調查中,記者發(fā)現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在江浙一帶,男性提出離婚的案例較多,而一些在中西部地區(qū)的農村,女方提出離婚的更多?!芭缘膫€人意識在覺醒,如果不幸福她們就不再湊合。”在記者看來,外出務工使得婚姻圈更大、更開放,不僅為農村女性提供了再次追求幸福的機會,對于已婚女性也是能夠威懾丈夫的有力武器。
在這些從婚姻中掙脫身的農村媽媽中,記者采訪了解到,有的是丈夫出去打工,自己在縣城陪讀,“陪著陪著人就跟別人走了”;有的是妻子留守家中,在網上和別人聊天,聊著聊著夫妻也就散了;有的妻子出去打工,回到家就鬧離婚,離婚不成就直接躲起來跟別人過日子;因外出務工而組成的“臨時夫妻”也不在少數。至于孩子,大多數離婚媽媽選擇留給男方。而孩子則成了夫妻矛盾的“犧牲品”。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孫小隆、陳箏、王耀均為化名)
(摘自《中國青年報》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