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劉翠翠 范曉林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轉型的加快,中國城鄉(xiāng)家庭的結構和形態(tài)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分”的形態(tài)日益顯著,離散化趨勢逐漸突出,這些變化使得家庭研究在學術界獲得了更多關注。
一、“家庭”“戶”與“家庭戶”的內涵
“家庭”與“戶”是家庭研究中的兩個最基本的概念。新版《辭海》對“家庭”與“戶”及其區(qū)別的解釋如下:
“家庭:由婚姻、血緣或收養(yǎng)而產(chǎn)生的親屬間的共同生活組織?!?/p>
“戶:由共同生活在同一住所的成員組成?!?/p>
就民間實際而言,家庭親屬關系成員除了婚姻關系和直接血緣關系外還有第二個層級,即祖父母、兄弟和孫子女。他們雖不是撫育、贍養(yǎng)功能的直接承擔者和供給對象,但當父母、子女缺位時卻是主要的撫育責任替代人和贍養(yǎng)提供者,并且在財產(chǎn)繼承上多處于第二順位。由此,父母、子女、祖父母、孫子女、兄弟也是家庭組成的主要親屬關系成員。
再來看看“戶”,在我國的戶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戶的稱為家庭戶,而把以“無血緣關系而居住在一起的人員”立戶的,即由業(yè)緣關系共同居住在機關、團體、學校、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內部或公共宿舍的人而立戶的稱為集體戶?!皯簟敝械某蓡T,少的可以僅僅是一個人,如鄉(xiāng)村的“五保戶”。多的則可以有幾十、幾百甚至幾千人,如一所大學的學生所組成的集體戶。
二、家庭、戶與家庭戶的邊界異同比較
l.家庭、戶和家庭戶的相同之處
(1)家庭和家庭戶均為由親緣關系成員或以親緣關系成員為主所形成的組織和單位;而戶和家庭戶的成員均生活在同一住所,形成一個共同生活組織。
(2)若具有血緣關系或具有撫育、贍養(yǎng)和財產(chǎn)繼承關系的所有成員均“同居在一處”,這時家庭、家庭戶的成員邊界是重合的。
2.家庭、戶和家庭戶的不同之處
(l)家庭必須由具有血緣關系或具有撫育、贍養(yǎng)和財產(chǎn)繼承關系的成員構成,不包括非親屬成員;而家庭戶則可以包括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處的非親屬成員。
(2)從“家庭”與“戶”的范圍或者外延方面來看,前者明顯地要小于后者。首先,一個家庭可以是一戶,也可能是兩戶,甚至更多;其次,“一戶”可以是一個家庭,也可能不是,如“五保戶…集體戶”等。
(3)家庭把分居兩地但經(jīng)濟上為一體的親屬納入其成員之中,而家庭戶則僅包括長期同居一處的親屬和非親屬成員,對是否共財沒有要求,即使共財?shù)L期在外工作、上學的家庭成員(包括配偶、子女、父母)也不是家庭戶成員。
3.家庭和家庭戶成員規(guī)模大小比較
從表面看,家庭戶的成員一般要多于家庭成員,因它將沒有血緣關系但在一起生活的朋友、不同形式的傭工等包括在內。若將不在戶內生活,但與戶內成員存在撫養(yǎng)和被撫養(yǎng)、贍養(yǎng)和被贍養(yǎng)關系者包括在內,家庭成員則會大于家庭戶成員。
三、家庭、戶與家庭戶的應用實踐探討
從上述對家庭、戶和家庭戶概念、內涵及邊界的分析,揭示了三種類型親屬組織在成員范圍、規(guī)模大小及關系狀態(tài)的異同,在實踐應用中三者各有所長,但也都有不足。
家庭將具有撫育、贍養(yǎng)和繼承關系者所組成的生活和經(jīng)濟單位成員均包括進來,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家庭成員的關系狀況、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水平;不足的是它不能及時反映家庭成員的流動狀況,在統(tǒng)計上有可能出現(xiàn)“虛假”共同生活成員。
家庭戶以長期同居親屬和非親屬為統(tǒng)計對象和管理單位,反映家庭成員的真實居住方式和日常生活狀態(tài)。但它未將離戶一定時間的密切關系成員包括在內,不能完整地顯示有密切關系成員的范圍和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水平。
戶(戶籍)以實際共同生活成員為基礎,范圍清晰,時點狀態(tài)和信息易于掌握,不足的是它同家庭一樣不能及時反映戶內成員的流動狀況。
就目前來看,我國有比較完善的戶籍制度,而人口普查是以常住人口為基礎并兼顧流動人口所進行的調查。其家庭戶信息是從整體視角認識當代家庭最新狀態(tài)的主要途徑。就實際而言,家庭戶中具有親緣關系者占絕大多數(shù)。另一方面,當代家庭核心化水平較高,因而家庭戶成員構成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成員構成狀態(tài)比較接近。但在勞動年齡人口離家出外謀生較多的地區(qū),其對家庭形態(tài)的反映有“失真”表現(xiàn)。當家庭戶成員流動狀況突出時,家庭戶與家庭成員間的缺口較大。不過據(jù)此進行的調查(如人口普查)卻能將家庭戶成員的實際變動反映出來,在成年人特別是勞動年齡人口區(qū)域流動頻度較高的時代更是如此。就目前而言,要對民眾居住方式、社會保障水平等方面進行研究和管理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家庭戶成員能揭示民眾的日常居住和生活方式,是生存狀況的具體展現(xiàn)。
但是,也應看到,當前針對家庭戶的統(tǒng)計和服務很大程度上以戶籍登記上的戶為基礎。其存在問題是,一些家庭戶成員己分開生活而戶籍仍在一處,但被作為一戶看待;也有戶籍上分開或虛擬立戶(如未成年人戶籍上單獨立戶、因入學等原因遷戶,實際一直和親屬成員共同生活)被視為兩戶,尤其在涉及養(yǎng)老及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時,需要視情況具體分析。單純以戶籍的戶或者家庭來作為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考察對象,并不合理,甚至會出現(xiàn)較大偏差,尤其是隨著民眾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傳統(tǒng)的大家庭模式開始瓦解,小家庭逐漸成為潮流。現(xiàn)在的子女結婚后,一般選擇獨立居住,收入自己支配,孩子由父母照顧,城市空巢家庭、農(nóng)村隔代家庭比例越來越多,現(xiàn)代家庭呈現(xiàn)出更多的離散性特點。子女離開父母至外地求學、勞動年齡人口離開家鄉(xiāng)出外就業(yè)也更加普遍,因而,單純對家庭、戶和家庭戶進行考察和研究均有缺陷,而當前我國與家庭相關的政策規(guī)章制度針對的行為對象大多比較單一,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大多單以家庭作為考察對象;在人口管理上又以戶籍上的戶作為管理單位;在金融領域雖然也是以家庭作為考察對象,但更多是以經(jīng)濟的角度來定義家庭,只要大家是共同享用家庭的所有錢財?shù)亩家曌饕粋€家庭,家庭的范疇很廣,甚至包括單親家庭、同居家庭、同性家庭等。
家庭、戶(戶籍)和家庭戶均為由親緣關系成員為主所形成的家庭組織,其功能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異。家庭承擔著未成年和經(jīng)濟未獨立成員的撫育義務,又是多數(shù)老年人“自養(yǎng)”和“他養(yǎng)”的載體。家庭戶是親緣關系為主的成員一定時間內所形成的生活單位,其在政府管理基層社會中的功能最突出。因此將三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認識和把握當代家庭的狀態(tài)及其變動,制定相關政策時做到既差異對待又有所兼顧,避免只立足于一種家庭類型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及管理措施帶來的缺陷。
作者簡介:范曉林(1988-),女,漢,江蘇靖江人,學歷:研究生,畢業(yè)于江蘇大學,現(xiàn)有職稱:中級統(tǒng)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