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班級管理體制改革已經(jīng)進行到了第十年,我作為班改的一份子在這片改革的試驗田里也奮斗了十年。由一開始的迷茫不知所措到現(xiàn)在逐漸看到方向,這里面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只有真實參與進去的人方才品嘗得到。自參與到中學部的班級管理改革中后,感覺可以將自己的一些做法更加明晰化,由此得來幾點體會與同仁分享。
一、“三心”教育觀
我認為一個教師應該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我的“三心”教育觀源于陶行知的一句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因此,我認為育人的核心應是育心,即一個人應該具備:敬畏之心、憐憫之心、感恩之心。敬畏自然、敬畏法則、敬畏心靈;憐憫世界、憐憫自己、憐憫他人;感恩社會、感恩哺育、幫助、關(guān)愛、教育甚至傷害你的人或事。只有當一個人有了這“三心”,其他的問題方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我的所有教學活動中會想方設(shè)法融入這三心的教育理念,并為學生樹立榜樣。
二、團結(jié)協(xié)作、用心育人
1.參與班改背景。作為綜合學科教師,每班每周一節(jié)的課時量以及任教班級比較多的現(xiàn)實背景是參與班級管理的一個最大難題。參與班級管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在學生的繁瑣教育工作中,而綜合學生的教師因?qū)W科的問題,有時候很難把握住參與的時機。盡管班改條例中有日碰頭、周例會、月診斷等管理小組常務(wù)工作,但平時如果投入班級的時間少,則日碰頭、周例會、月診斷將淪為形式,起不到實質(zhì)性的作用。
面對這樣的難點,我的解決辦法有兩個字,一個是“擠”。時間是擠出來的,只要有這份心,只要心里時刻裝著班級的學生,再多的事務(wù)、再忙的工作也要擠出時間來去看看學生,關(guān)注班級的動態(tài)。第二個字就是“勤”,隨時擠出來的時間多往班級跑跑,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多問問學生的冷暖,多了解學生的需求,多與班級管理小組成員以及班級其他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實時情況,班級的管理方才會得心應手、落到實處。
2.分工合作,善用優(yōu)勢。本學年參與到初中某班的教育小組,小組核心成員共四人。歷史陳老師是組長,負責全面協(xié)調(diào)小組工作以及班級的統(tǒng)籌管理。我主要負責班級的集體活動,工作側(cè)重于德育與教學的整合。其中包括班級活動的優(yōu)化組合、活動的質(zhì)量和效率的提高、學生的理想教育等方面。開展好班級集體活動這一項內(nèi)容是極好的學生教育載體。
例如,在第一學期中,我較好的組織了班級參與學校的體育節(jié)、演講節(jié)、藝術(shù)節(jié);年級的跳繩比賽、元旦聯(lián)歡等。第二學期組織參與了學校的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年級籃球、排球比賽、合唱比賽等大型活動。為班級傾心編排的精品舞龍《龍騰盛世》、合唱《國家》等獲得了全體師生的一致好評,并在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在組織班集體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其實就是無形中與學生形成了一股力量:老師與學生同甘苦共患難、學生演出的最終成功以及在活動中共同收獲的那份汗水與快樂比任何空洞的說教要來的實在得多。理想教育其實就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浸透了每個孩子的心田。
3.當家作主、角色轉(zhuǎn)換。另外就是當好值日班主任。每周的這一天,必須認真履行班主任的職責,全面管理并能處理班級一天內(nèi)所發(fā)生的瑣碎事務(wù)。比如:早讀、晨會、早操、午自習、衛(wèi)生、晚自習、課堂學習等等。及時組織班級教育小組的日碰頭,及時交流班級發(fā)生的事件,及時與小組成員商量辦法。只有把自己的身份真正地做成了一班之主,才能真正完成學科教師到班級管理小組核心成員的角色轉(zhuǎn)換。
4.三力合一、巧解難題。其實每一個班集體中都會有我們所認為的比較“難纏”的學生。這些學生或多或少會與大部分同學不一樣,屬于“怪才”系列。南外仙林分校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條例中規(guī)定,每個學生都必須有一個“牽手”的老師。本學年我所在的班級就有十位同學成為了我的“好朋友”。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下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非常有個性。
比如小K就是典型的脾氣暴動型。起初真的比較難纏,任課老師對他幾乎都是搖頭,甚至有教學進行不下去的情況。又比如小M是典型的超級懶惰型,學習上困難重重,生活懶散,成績較差。再比如小F是超級活躍型,班級的黑板、燈管、窗簾等公物不斷有破壞發(fā)生;課堂上總是靜不下來、學習成績當然也比較差等等……
面對這些同學,任其發(fā)展肯定不行,既然已經(jīng)是牽手的好朋友了,當然要盡力去幫助其改掉壞的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我的做法其實也比較簡單,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廣撒網(wǎng)、抓典型、調(diào)動家長資源,三力合一。
首先,廣撒網(wǎng)。對班級的學生要一視同仁,平時一定要多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每一個學生成為好朋友,而不僅僅是牽手的那幾位學生。具體的渠道可以通過在自習課、宿舍區(qū)、食堂、運動場和學生一起生活、學習。比如我經(jīng)常會利用課余時間和男生去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和女生踢毽子、跳繩等。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真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為實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抓典型奠定好群眾基礎(chǔ)。
之后就要抓典型,并與教育小組成員以及家長及時溝通,交流孩子情況,形成合力。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其需求點,只要抓準了那個點,學生才會真正接受教師的理念。那么,這個點到底怎么找呢?這就是在第一步廣撒網(wǎng)中需要慢慢觀察和了解的東西。每個孩子的需求點不一樣,所以到這一步就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這時候的具體做法就要稍微繁雜一點并且一定要抓準時機。其次就需要和家長保持比較好的聯(lián)系和溝通,從家庭、學校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征求家長的意見并和家長共同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當然,班改的道路上仍然充滿著未知與荊棘,我的理念和體系也還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提升,這條路還任重道遠。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愛的陽光并向著陽光努力生長,我在班改的這片實驗田中就一定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