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士祠與漢武大帝

2019-09-10 10:06:44馮建國
炎黃地理 2019年11期
關(guān)鍵詞:后土戲臺掃地

馮建國

正是女媧與黃土地的淵源,因而被我們的祖先作為后,土娘娘祭拜。自黃帝“掃壇”以后,數(shù)千年香火不斷,直到漢武帝時,不僅建祠而祭,還寫下了千古絕唱的《秋風辭》。走進后土祠,登上秋風樓遠眺,神話在胸間演繹,歷史在眼前幻變……

掃階而祭

祭拜后土自黃帝始

后,土祠是為祭祀后土娘娘,以祈五谷豐登、國阜民殷而建。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祭祀后土的當為黃帝,傳說他在戰(zhàn)敗蚩尤后,認為是后土娘娘保佑所致,因而前來“汾陰雅”上,掃階祭拜地皇后土娘娘。

掃地壇

祭祀后土的鼻祖之地

在原始社會中,起初人們由于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經(jīng)常要與野獸搏斗,與其他氏族發(fā)生戰(zhàn)爭,加之自然條件惡劣,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常常年不及笄就為夭折。惟只有婦女旺盛的生殖力,才能挽救整個氏族和部落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女性生殖力量的崇拜,自然成為原始宗教和神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易經(jīng)》這部書里,稱陰為地之母,陽為天之父。因而在初民的心里,大地的形象和繁殖力旺盛的產(chǎn)婦一樣,都是女性的形象。如此,黃帝在此祭祖就不足以為奇了。

黃帝在“汾陰雕”上祭祀后土的神壇,被后人稱為“掃地壇”。“壇”者,乃是黃土堆積而成,高出地面的平坦臺基。在古代,‘“壇”是祭祀神衹、國君朝會、盟誓會集、任命將帥等神圣活動的場所。貴為天子的“軒轅黃帝”在祭祀后土之前,親自掃除黃土圣壇地面上的塵土垢物,然后才舉行莊嚴神圣的祭祀之禮,顯示了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對華民族偉大母親——女媧一片虔誠至極的尊敬之心。

后土祠是中華民族始祖的宗祠,久遠的歲月不會沖淡她濃厚的人文氛圍。據(jù)說,后土祠原來建在汾陰睢上。在黃帝“掃階祭祖”之后,經(jīng)堯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此辟壇構(gòu)事,祭祀后土。正因為女媧在汾陰睢上“摶土造人”,才有了黃帝“掃階而祭”的演繹。而正因為黃帝“掃階而祭”,也才使得后土廟更為神奇。有關(guān)軒轅黃帝“掃階而祭”女媧的記載,有許多版本傳記?!镀阎莞尽肪矶笆掠洝陛d曰:“黃帝祀汾陰,掃地而祭。”掃地壇,在后土祠上,即軒轅掃地而祭之所。又《平陽府志》卷十“祠祀”載曰:“后土祠,在(榮河縣)城北十里,肇自軒轅掃地為壇。

黃帝“掃階而祭”的“掃地壇”,原來是一座廣闊的平臺,自漢武帝“巡幸汾陰”,即在上面修建了一座為個人樹碑立傳的“秋風樓”。把“掃地壇”壓在樓底,致使這一傳奇的“圣物”長期湮沒無聞。后由于河水剝蝕,河岸坍塌,后土祠與秋風樓兩次移地重建,掃地壇也隨樓另修,這才有了“出頭露面”之日?,F(xiàn)存的“掃地壇”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移地重建之物,壇高3.65米,長16.35米,寬17.35米。壇門正面的上方鐫有“掃地壇”磚雕匾額一塊。正是這個“掃地壇”,為秋風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祭拜后土成帝王規(guī)制

據(jù)《通典》記載:“黃帝封禪天地,則郊丘之始也?!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日:“帝筑圓壇以祭天,方壇以祀地”。自軒轅黃帝親臨“汾陰雕”“掃地而祭”開始,中華民族的“母親崇拜”即黃(后)土崇拜祭祀制度宣告確立。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孟繁仁先生曾撰文寫道:軒轅黃帝起源于山陜黃土高原,“以土為王”,所以,’“黃色”被視為最尊貴的顏色。軒轅氏被稱為黃帝部落,由“黃帝”衍變的“皇帝”稱號由此產(chǎn)生。以后歷朝的皇宮、陵寢、祭壇、太廟等皇家建筑必須以,黃土為基、黃瓦為頂?!包S土”被視為“中央之土”的象征,“黃土大地”被視為“母親”的象征,黃河被尊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土高原的河?xùn)|大地被視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搖籃”。因為全身浸透了蘊含在黃河、黃土地中的“黃”色因子,中華民族也就成為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研究古文化的學者還提出一種說法,黃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演變而來,因此,“黃帝”就是黃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皇天后土”的“后土”。從甲骨文來看,"黃”的本意為獸皮,“帝”的本意為天神。軒轅黃帝對后土圣母十分敬仰,為安定天下,他來到汾陰睢上“掃地為壇”祭祀后土。所以便有了黃帝在這里“掃地為壇”祭后土的歷史典故。

也許是民族文化使然,在我國的歷史上,不論皇帝還是老百姓,都有祭天去泰山,祭地來后土的習俗,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F(xiàn)存的后土祠的金代天會年間《歷朝立廟臻祠實跡》載:軒轅氏掃地為壇祭祀后土,以保社稷平安,到唐堯、虞舜二帝時,在汾陰后土祠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確立八名神職人員,即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專管祭祀之事。

而到夏、商、周三代君王時,則形成定制,每年到汾陰祭祀后土,以求國泰民安。后經(jīng)漢武帝在此建祠,祭天祭地成了國家的規(guī)制,后土祠與天神泰山一樣重要,成為皇帝必祭的地方,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歷史上曾有14位皇帝先后二十多次親臨后土祠祭祀后土圣母。

秋風樓

位于萬榮縣城西古后土祠東隅,因樓上存放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樓高30奈米,下部筑以高大的臺基,南北穿通,周圍磚砌花欄,東西兩向各雕橫匾,東曰“瞻魯”,西名“望秦”。

攝影/薛俊

自漢建祠祭祀

漢武帝情賦《秋風辭》

如今看到的后土祠,其奠基當在漢朝。據(jù)史書記載,最初建廟是在漢文帝劉恒后元元年(前163年),名為“汾陰廟”,,因在汾河之南而得名。

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在建元元年郊祀五疇(即天神上帝)時日:“今朕親郊祀上帝,郊天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彪S同的太史令、我們的老鄉(xiāng)司馬談聽說后,急忙與祠官寬舒議曰:“陛下親祀后土,而后土宜于澤中,圓丘為五壇,壇一,黃犢牢縣,祀后埋掉,所有伺祀者要皆穿黃衣裳?!?/p>

于是,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冬十月東幸汾陽。其時,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人見汾河旁有光如絳,連接天地,認為是吉祥之兆,便稟報朝廷。武帝見報,遂于年冬十一月甲子日立后土祠于汾陰雕上,改“汾陰廟”為“后土祠”。并把祭祀后土列為國家一件重要大事,寫入國家祭祀大典。

始此,后土祠連年修葺,廟貌儼然,漢武帝劉徹將它作為巡幸之地,前后6次攜嬪妃到此祭祀后土,在他快七十歲的一個秋天,又一次來到這里。

當時,秋風肅瑟,鴻雁南歸,漢武帝觸景生情,寫下了《秋風辭》這首膾炎灸人口的千古絕唱。不久,漢武帝又在黃帝祭地的汾陰睢上建起了“海內(nèi)祠廟之冠”的后土祠和秋風樓,從此,后土祠就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勝地,每三年祭拜一次。

歷代修葺

西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曾先后11次親臨祭祀。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李隆基亦3次親臨祭祀并進行了擴建,使廟貌更加壯麗,同于王居,號奉衹宮。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皇帝趙恒在祭祀后土時,于前一年就先命人對祠作了修葺,廟貌倍增艷麗。并在后土廟側(cè)建有朝臺、太寧宮,宮中建有穆清殿,宋真宗在此接見群臣朝賀。又建元寧亭,以登高遠眺黃河、呂梁,同時還御制御書了《汾陰二圣配饗銘》碑。從現(xiàn)存于廟內(nèi)的明天啟年間重刻的金代廟貌圖碑上可以看出,宋時后土祠的建筑相當壯觀:中軸線上有山門、承王門、芝光門、坤柔門、坤柔殿、寢殿、配天、舊軒轅掃地壇、秋風樓等16項建筑。廟兩邊還配有唐明皇碑、宋真宗碑、鐘鼓樓、真武、二郎、六丁六甲、東西五虎殿等偏殿。整個建筑布局宏麗,規(guī)模壯觀,為海內(nèi)祠廟之冠。

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黃河河水泛濫,汾陰雕丘被河水淹沒,后土祠首次擇地移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再次決口,后土祠建筑全部被沖毀。清同治九年(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廟前村東北的高崖之上,即今天所看到的后土祠。

現(xiàn)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nèi)最具規(guī)模的后土廟之冠,由于它的特殊性,蘊藏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近年來,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港、奧、臺胞及海外華人,尋根問祖,朝拜祈禱,慕名而來,絡(luò)繹不絕。

正是后土在炎黃子孫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使得歷經(jīng)兩千年而不毀,至今巍然屹立于天地間。遠遠望去,后土祠籠罩在氤氳之中,淡薄的云兒隨風飄逸,霧嵐在祠的周圍緩緩浮蕩。偶爾從村落深處傳出幾聲雞鳴和犬吠聲,更讓人感到原野的深遠與寧靜,幾縷炊煙從農(nóng)戶家樹梢間裊裊升起,又慢慢散去,繚繞在村的四周,似云似霧,真有如臨仙境。

《榮河縣志》收藏的《明李賢汾陰后土廟記》中云:“汾陰后土廟者,乃漢武帝所作。古之王者在建邦之初,為圓邱于南郊謂之泰壇,燔柴以祭天;為方澤于北郊謂之泰折,瘞埋以祭地。所以達諸陰陽之義。初不擇所于遠方,至漢武帝則不然。其祭天地也不于南郊,而于甘泉;其祭地也不于北郊,而于汾陰?!比缃癖本┏堑奶靿偷貕男藿ǎ呛髞淼幕实鄄辉溉ミh方去祭祀,以用此代替了泰山和后土。天壇當為泰山的繼續(xù),地壇的前身就應(yīng)是河?xùn)|的后土祠了。只是北京的地壇雖然規(guī)模宏偉,富麗堂皇,卻沒有了秋風樓,也沒有了御題秋風辭,也就失去祭祀天地的空曠,失去了大河、群山、曠野、狂風的野趣。

請后土娘娘“看大戲”

后土祠建在廟前村北的高原上。這里遠離城市,天空是湛藍的,藍得可愛;陽光是溫柔的,溫柔得動人。周圍都是綠的莊稼,綠的果樹,綠的原野。雨后初霽,空氣清新,真是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人們行進在這樣的原野上,就如同一葉扁舟在碧波蕩漾的大海里航行,身旁劃開一道深墨色的浪痕。不過,更讓人欣慰的是,綠色“海洋”中偶爾露出的黃色“孤島”,在雨水浸泡后,就愈加顯得深沉、厚實。這黃色“孤島”就是沒有耕種的黃土地,這種大地的本色,在綠色莊稼的簇擁下,竟讓人倍感親切。

祠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三門,并臺、獻殿、香亭、正殿、秋風樓,東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偉,結(jié)構(gòu)精巧。雖說年久歲長,卻依然掩飾不了祭禮最久的皇家廟宇的王氣風范。

“品”字戲臺

步入后土祠,首先帶給人們的是品字戲臺的神奇。按說戲臺全國到處都有,本不足為奇。后土祠戲臺的奇就奇在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戲臺,而是一組,共有3座,山門底下是一座過路戲臺,即平時為門庭,演出時臺板一*搭,就又成為戲臺,上面演戲,下面可以照常過人,與山門前面兩個并排戲臺在布局上形成了“品”字形戲臺,故亦名品字臺。

過去三個戲臺可以同時演一出戲,甚至可以用不同的腔調(diào)來演,哪家唱得好,觀眾就看哪家的,臺,上臺下熱鬧非凡。再看,戲臺彩繪華麗,雕刻精美,檐柱共雕有三副對聯(lián)。東臺日:前緩聲后緩聲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軒乎舞之。西臺稱:色即空空即色我亦如是;畫中,人人中畫于意何云。中臺內(nèi)柱:世事總歸空,何必以空為實事;人情都是戲,不妨將戲作真情。

不用說別的,就“品字臺”的這幾副對聯(lián)也會讓人沉思良久,作者名字無從查考,但肯定是一位哲人,能把人世間的人際關(guān)系和世態(tài)炎涼刻畫的如此淋漓盡致,既有佛意又有景致,還有人生哲理,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算得上“復(fù)合產(chǎn)物”,非一般人所能悟出的。

戲臺的珍貴還在于站在后土娘娘的大殿前,就能夠同時看到三臺戲的演出。據(jù)研究戲臺文化的專家考證,在世界上并排臺很多,對臺的也有,惟這種品字臺在歷史上并不多見。三門與并臺組成的舉世罕見的“品”字戲臺,堪稱世界一絕,為曠世珍品,對研究我國古代舞臺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

傳說這個戲臺是一個寡婦出錢修建的。有一次,寡婦的兒子看戲時,因孤兒寡母之故而受人欺負。她一怒之下,傾其全部家產(chǎn)修建了這座戲臺。在她看來,在這一座戲臺面前,每個人都要彎著腰才能進去,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其目的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要妄自尊大,凡事都要講個一視同仁。也有的學者認為,凡來拜祭后土娘娘都要虔誠。人們彎著腰進去,是對后土圣母的尊重。

后配六合之天土為萬物之母

在后土祠里供奉娘娘圣像殿的立柱,上,書寫著這樣一副十七字的長聯(lián):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應(yīng)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這副楹聯(lián)之首,巧妙地嵌入后土二字,又溶進了后土娘娘的功德和后人們的敬仰,匠心獨具,寓意深刻,,算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楹聯(lián)中精品。

我不是建筑學家,對古代建筑的藝術(shù)難以評斷,但后土祠的造型和工藝各具風姿,精美絕倫,造型奇特,光彩奪目,無不讓我目瞪口呆。獻殿與正殿的工藝更是全祠的精髓,其高超的技術(shù)真是匪夷所思,自難待言。尤其是殿里的額枋木雕,壁上磚雕和柱上石雕,以及房頂上的鐵花等,更是玲瓏精致,巧奪天工。

細細品評著垂柱下面石鼓上那些梅花、竹子、小鳥、獅子等圖案,形態(tài)各異,層次分明,竟是那么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獻殿所有柱子底座皆以獅子為裝飾主題,粗看形象近似,細觀形態(tài)各異,兇悍的獅子在工匠們的手里竟也變得馴良頑皮,可親可近,真難想象這是100多年前從石匠手中脫穎而出的。再看看屋頂上覆蓋的琉璃瓦,雖經(jīng)一百多年的風霜雪雨,卻依然色澤鮮艷,光彩奪目,清新如初,美不勝收,令中外專家贊不絕口,一位曾姓的考古學家看后,,驚嘆不已:“就是以現(xiàn)在的工藝技術(shù),也難以達到這種水平?!?/p>

正殿里供奉的就是女媧娘娘的塑像,端莊賢淑,威儀大方,儼然中華民族之母的尊容,模樣有點兒像佛,眉梢嘴角都流露出一縷女性的柔婉,遠神威而近人情,讓每個子孫后代肅然起敬,感念俱生,因而百姓尊稱她為后土娘娘。

在后土祠里,女媧圣母還被賦予了另一重身份,被人們尊為送子娘娘。周圍許多新婚夫婦和不孕婦女都前來拜祭,以解自己心中的“難言之隱”,據(jù)說求告拜子還非常靈驗,頗有“科學”意味。因而,女媧娘娘在作為祖先之母接受崇拜之外,又多了一一個為民送子、傳宗接代的功能,至今跪拜者絡(luò)繹不絕。我想,女媧娘娘忙是忙了些,但是心里一定愉快。忙一點,值!

神奇的傳說給古建筑依附了神奇的色彩。如果懂得文物的價值,那么就會更看重保存在獻殿中的金代廟像圖碑,可以說它是后土祠中最珍貴的歷史資料。在那略顯模糊的圖象中,詳細刻畫出了后土祠最鼎盛時期的全貌。從碑中可以看出,當時后土祠有30多座建筑,氣勢恢宏,猶如皇宮。

歷史的風雨讓后土祠文化層疊積累,日漸厚重。位于獻殿前東西兩側(cè)的是東、西五虎配殿。雖然殿堂不大,但是卻莊嚴肅穆,東五虎殿里面供奉著華夏五岳大帝;西五虎殿供奉的是關(guān)羽、張飛等五虎上將。同為五尊神像,皆是顯赫人物,有道是“在世扶蜀五虎將;歸天護睢一殿神”。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將雖然威名遠揚,權(quán)高位重,但是,他們來到后土祠里也只能擔當后土圣母的保護神。

千年石碑雕刻歷史

大凡寺廟,有碑才顯得氣氛肅穆,讓文人學者駐足流盼。在后土祠東北側(cè)的碑亭中,豎立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趙恒御制御書并篆額的《汾陰二圣配饗銘》碑。后土祠是華夏民族祖廟,有皇帝之碑,應(yīng)是平常事。細讀碑文,知是宋真宗在敘述他率領(lǐng)百官來汾陰后土祠進行祭祀的必要和經(jīng)過,可見宋皇的一片苦心孤詣。

碑文的功績,在于能給后人留下遠古的記載。從眼前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歷史上祭禮后土最隆重的一次當在宋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趙恒準備前來后土祠祭祀,于是先命人對后土祠作了修葺,并對秋風樓進行了粉飾。那時的秋風樓為何模樣?沒有資料記載,不可能有現(xiàn)在重修后的雄偉,但一定比現(xiàn)在熱鬧,因為那時的祭祀是“國家級”的,并且有皇帝參加,所以肯定不會冷寂的。宋真宗不僅親自前來,還帶來百官群妾,浩浩蕩蕩,不僅祭典儀祀很隆重,而且還為后土祠親撰了這塊《汾陰二圣配饗銘》碑。

碑分五石,高2.52米,寬1.78米,碑文楷書篆寫,字體嚴謹,筆力渾厚,為書法杰作,共計1365字。碑兩旁有石柱為邊,上刻“博古花卉”,碑帽高一尺五寸,形如云彩,中間突出,高三尺,寬約五尺,橫額上刻“汾陰二圣配饗之銘”八個大字。從碑文可見,真宗盛贊“二圣”(即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的功德,將“二圣”配饗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書,故又稱“蕭墻碑”。我在碑前仔細地辨認著,琢磨著。在這依稀的字跡中,我讀懂了一個帝王的心境。

我看著這些石碑,心中總有一種敬慕。不是對皇帝,而是對文物。避其碑文內(nèi)容不說,作為帝王親自撰寫之碑,想必全國并不多見。而且從宋真宗至今,1000年來還保存如此完好,也算是國之瑰寶、珍貴文物了。我不知道現(xiàn)在對于古碑有什么好的保護辦法,只恐怕如此這樣下去,風吹日曬,也許有一天,文物也就成了廢物了。這不是杞人憂天。有多少教訓(xùn)已血淋淋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文物的消失是不可彌補的損失,有些損失則是無法用價格來衡量,因為其本身就是無價的珍品。

秋風樓上《秋風辭》

我們?nèi)デ镲L樓游覽,是在金色的秋天里。遠離都市的喧囂,沒有了污染的空氣,心脾皆是清新。高高的藍天,漫游著幾縷白云,顯得深遠而潔凈,柔和的秋色里,秋風樓更顯得典雅而清秀。

秋風樓位于后土祠的北邊,因藏有漢武帝《秋風辭》而得名。樓身為曲尺形,樓高32.6米,下部筑一高大臺基,上書“掃地壇”三個大字,即為傳說中皇帝祭祀的“壇”,東西穿通,周圍磚砌花墻,凌空橫跨于一條東西貫通的深溝古道之上,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清人孫諤曾有詩贊云:“閣迥凌霄漢,層樓聳百尋。”雖說不免有些夸張,卻也道出了秋風樓地處遼闊的河岸原野,孤傲獨聳的蒼然氣勢。

秋風樓坐北向南,是清同治年間,由榮河知縣戴儒珍先生經(jīng)手新選廟址第三次重建的,原為5層,因建筑過高被暴風吹倒,又改建為3層,面闊5間,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頂,一二兩層四面各凸出龜座一間,上筑瓦頂,山花向前。二三層廊下置斗拱或平座,比例適度,結(jié)構(gòu)古樸精美,形式壯麗勁秀。兩側(cè)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28根,相傳代表漢光武帝劉秀的云臺28將;上層為十字歇山頂,共36個挑角,相傳為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琉璃挑角上都裝有彩色琉璃武將形象,共108個,傳說象征著水泊梁山108條好漢。把相差數(shù)百年的三個故事溶于一座建筑之中,為當代古建筑中罕有,大概在我國建筑史上也是一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吧。

秋風樓形態(tài)奇異,轉(zhuǎn)圜有度,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結(jié)構(gòu)靈巧,形制勁秀。雖歷經(jīng)歲月的消磨,飽受風沙的侵擾,而風骨仍在,豐采依舊,宏偉中不失精巧之風,渾厚中間有空靈之氣,實為現(xiàn)存古跡筑之精品。

榮河知縣章同于清光緒二十八年籌集資金,將秋風樓油漆彩繪一新,并增修樓梯,從此人們才能登高遠眺。看來真應(yīng)該感謝這位早已作古的章同老先生了,不是章老先生的遠見卓知,秋風樓也只能是“眼前有景觀不得”,“此處空有秋風樓”了。

環(huán)樓而看,樓東西兩邊的門洞上方磚墻分別雕刻有“瞻魯”“望泰”的字牌。樓西邊有章同手書的“大河西橫”的牌匾。正面門額上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圖,線條流暢,形象清晰?!皾h武帝得鼎”,是說西漢元鼎年(前116年)在汾陰廟旁發(fā)掘得鼎,高1丈2尺,可容糧12石,用金、銀、錫冶煉而.成。兩耳三足,面飾蛟龍、山、云等,底有銘文:“壽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靈,海伏其異?!庇嘘P(guān)人員將鼎送到西漢都城長安,漢武帝大悅,遂改年號為元鼎?!八握孀谄硭谩眰髡f是宋真宗繼位后,久無后嗣,.心中焦急,聽說后土娘娘送子非常靈驗,便攜眾臣前來求子。他沐浴更衣,虔誠跪拜,歷經(jīng)數(shù)日,皇后終于懷上身孕,喜得貴子,便是后來的宋仁宗。為了感其神靈,下旨撥巨款擴建后土祠,并令仁宗在此長到18歲后方才離開。

秋風三絕

秋風樓因辭而名,《秋風辭》當為樓之精髓。在樓上,我們找到了流傳千古的兩通《秋風辭》碑刻。一塊為元代至元十一年(1273年)鐫刻,字體蒼雄遒勁,是.后土祠的鎮(zhèn)祠之寶。既然是寶物,當不可隨意置放,看.到的,只能是贗品,真跡已被妥善地保存。另一塊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鐫刻,鑲嵌于二樓的磚墻內(nèi)。在暗淡的光線下,更顯得神奇?zhèn)魃瘛!肚镲L辭》,是公元前113年晚秋之際,漢武帝劉徹東幸河?xùn)|祭祀后土時即興所賦。那次他來河?xùn)|時,正值深秋時節(jié)。秋風蕭瑟,白云亂飛,草木枯黃,落葉飄零,悲鳴的大雁向南飛去。他注目藍天白云,忽感秋之悲涼,人生短暫,樂極.生悲,遂詩興大發(fā),命侍臣捧出文房四寶,提筆揮毫,留下這千古絕唱。

細細品味這“纏綿流麗”的動人佳句,悠然之間就會把我們自然而然地帶入那凄清迷人的意境。仿佛看到這位雄才大略,滿腹經(jīng)論的漢武帝,乘著華麗的龍舟,與群臣泛舟中流,橫渡汾水的場面;又仿佛聽到了群臣宴飲間那悠揚悅耳的簫鼓琴瑟之聲。帝王之心,總?cè)绾?洋天空,深邃而寬闊。他名為感秋,實則喜國家之一統(tǒng),嘆賢才之難得,感歲月之悠悠,悲人生之易老。細品之,悲歌句句都是作者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如同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睂懙米匀浑h永,有一氣呵成之勢,無斧鑿糅造之痕。詩情韻味渾然一體,立意高而筆法妙,理趣諧而語言穎,不愧為千古名篇。難怪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稱其為《離騷》遺響?,F(xiàn)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也嘆其“實為獨絕”贊其辭騷之麗,其書法之美,其雕刻之工,堪稱為“秋風三絕”。

登上秋風樓頂層,游人們的視覺豁然開朗,“千峋峨嶺橫天亙,一曲黃河卷地來”。颯颯秋風吹過,《秋風辭》的美韻又會在耳邊響起: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燕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份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掉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走出廟門,空氣異常清新,視野異常開闊。遠處,是綿延起伏的丘陵和縹緲深遠的天際;眼前,就是蜿蜒曲折的汾河和滾滾而去的黃河。哦,母親之河,正是她,孕育了后土女媧,孕育人類,孕育了華夏文化。我再一次扭回頭,后土祠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淳樸而莊重。雖然沒有其它廟宇的華麗,沒有其它廟宇的秀美,但它卻是華夏的第一座廟宇。它有著別的廟宇永遠也沒有的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久遠的歷史傳說。我久久地望著,心中是一種不可扼制的敬意:后土祠,我們的祖宗之祠。

猜你喜歡
后土戲臺掃地
后土文化:土地崇拜的信仰傳承
廉政瞭望(2024年4期)2024-04-22 21:10:19
掃地機器人
雍和宮戲臺及其獻戲活動考略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8
戲臺送到家門口
心聲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4
貍貓戲臺
趣味(語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掃地也能很詩意
童話世界(2017年8期)2017-05-04 04:08:38
掃地
萬榮后土祠大殿楹聯(lián)賞析
對聯(lián)(2016年8期)2016-05-24 09:28:04
掃地掃到樹上面
三峽水庫蓄水后土腦子河段河床演變分析
玉门市| 龙州县| 岳普湖县| 涿州市| 镇康县| 镇江市| 西盟| 德保县| 彩票| 建阳市| 康马县| 邯郸县| 汪清县| 靖安县| 大悟县| 永登县| 巍山| 兴隆县| 大同市| 晋州市| 伊宁县| 墨江| 普宁市| 襄城县| 陈巴尔虎旗| 集安市| 西乡县| 施甸县| 灌阳县| 萍乡市| 通河县| 依兰县| 桂平市| 淮安市| 武山县| 怀远县| 中阳县| 通山县| 屏山县| 潢川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