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紅 金文偉
偏旁往往具有“舉一形而統(tǒng)眾形”的重要作用,識字教學(xué)中,掌握了某偏旁的形音義,就容易以簡馭繁地學(xué)好該偏旁構(gòu)成的許多字。比如掌握了偏旁左“阝”的構(gòu)形是大土山上的臺階,由此表示大土山和臺階之意,就容易理解“階、陛、除”等字指不同的臺階,“陽、陰、阿、險(xiǎn)、阻、隧、陵、限、陶、隔”等字都與大山有關(guān)。再如,掌握了“麻”是表音部首(部首是偏旁之一),在構(gòu)字中以其聲母“m”提示讀音,就容易理解“磨、摩、魔、糜、靡”等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
如何快速掌握一些偏旁的形音義呢?漢字是個(gè)大系統(tǒng),識字教學(xué)如果充分利用漢字的系統(tǒng)規(guī)律,用“加一加”的方法就很容易掌握一些偏旁和相關(guān)的字,“又+部件”構(gòu)成的合體偏旁就是這樣。
一、“又”的形音義
“又”的甲骨文寫作“”,像右手形狀,古人以三表示多,故畫三指代表五指。三指從下往上依次是拇指、食指、中指,食指延伸向下的一筆是手臂。古隸寫作“”,拇指和中指連寫成了橫撇,食指和手臂連寫成了捺,楷書寫成“又”。本義是右手,后來雖多假借為虛詞,但作偏旁時(shí)還常常表示右手,構(gòu)成了如“殳、攴(攵)、皮、支、鼓”等合體字或合體偏旁。
二、“又 +”構(gòu)成“殳”
殳,音shū,甲骨文寫作“”,會意字,是手(又)持竹、木制成的八棱無刃長柄兵器之形。演變到楷書寫作“殳”,上部“”已不像兵器形狀了。本義是手持兵器,引申為古代兵器名,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有詩句:“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殳”在構(gòu)字中主要作意符,表示手持武器或工具用力擊打、敲打、殺等意思,如“投、役、毆、毀、般、殿、磬、殺(殺)”?!巴丁笔鞘帜帽魍稊S,引申泛指拋擲,如“投彈”“投籃”。“毆”從殳,區(qū)(ōu)聲,本義是用錘杖擊打物體,引申泛指擊打、打人,如“毆打”“斗毆”。
1.段
會意字,金文作“”,右下方“”(殳)是手持杖械擊打之形,左上方“廠”(hǎn)是巖崖,兩點(diǎn)是敲下的石塊,合起來表示在山崖上手持錘敲取石塊。本義是錘擊。錘擊巖崖,會使巖石裂成片段,由此引申為截?cái)啵侄?。進(jìn)而引申為事物或者時(shí)間的一節(jié),比如“階段”“段落”。又引申作為量詞,如“一段話”“一段時(shí)間”“一段路”。錘擊義后來加意符“金”造“鍛”字表示。
2.殿
會意兼形聲字,從(tún)從殳,“”從尸(人身體),指人的臀;“殳”是持杖擊打;合起來表示擊打臀部的聲音。臀部在人體后部,引申指末后,最后,如“殿后”(部隊(duì)運(yùn)動時(shí)位于最后)。假借表示高大的房屋,后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如“蚯蚓土里造宮殿”“大雄寶殿”。
3.毀
會意字,小篆作“”,從臼從土從殳,“臼”是搗米的搗缸,“土”表示瓦器,“殳”表示打壞了瓦器。楷書把“土”訛變?yōu)椤肮ぁ薄!皻А钡谋玖x是瓦器缺損。引申為損壞,破壞,如“毀壞”“毀滅”,進(jìn)而引申為廢除,如“毀約”。又引申為誹謗,如“詆毀”“毀譽(yù)參半”。
“殳”在構(gòu)字中也作聲符,如“股”。
教學(xué)“殳”時(shí),有兩點(diǎn)要注意,首先是有些教師在教學(xué)中把“殳”稱作“幾又旁”,這不對。仔細(xì)觀察甲骨文,即可理解“殳”的上部不是“幾”,因此第二筆無鉤。其次是“殳”與“”形近,學(xué)生易混,教師應(yīng)該讓學(xué)生理解“叚”的形音義關(guān)系。叚,音jiǎ,金文“”,左上是山崖形,兩短橫表示山石;右旁上下兩個(gè)“又”(手)相疊,表示兩手攀援山石向上前進(jìn)。相疊的兩手楷書寫作“”。攀援山石就是憑借山石向上行動,所以“叚”的本義就是假借。后來“叚”專作了偏旁,本義便加意符“亻”造“假”字表示?!皡彪m由左右兩偏旁構(gòu)成,各部件卻是固定搭配,書寫左偏旁“”時(shí),右旁一定是“”,而不是“殳”,如“假、瑕、暇、睱、遐、蝦、霞、葭”。學(xué)生明白了“叚”的理據(jù),寫錯(cuò)的現(xiàn)象必然大大降低。
三、“又 + ”構(gòu)成“攴(攵)”
攴,音pū,金文寫作“”,像手(又)持帶杈棍敲打之形,是“撲”的初文。古隸書為了寫得快和順,多把作偏旁的“攴”寫成“”,到楷書為“攵”,有人據(jù)此形稱為“反文旁”,其實(shí)“攵”并無“文”義。現(xiàn)在,“攴(攵)”只作右偏旁,表示擊打、拍打、操作、勞動等意思,如“敲、攻、放、牧、收、敗、政、效、敵、敢”。選析三字為例。
1.敲
形聲字,從攴,表示手持棍兒擊打,高聲。本義是擊打物體使之發(fā)出響聲,如“敲鑼”“推敲”“敲山震虎”。引申指用威脅、欺騙等手段索取財(cái)物,如“敲詐”“敲竹杠”。又引申指從旁幫腔助勢,如“敲邊鼓”。
2.教
會意兼形聲字,從孝從攵(敲擊),音jiào,表示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是舊教育觀念的反映;孝兼表聲。本義是教導(dǎo)。引申泛指教育,訓(xùn)誨,如“請教”“因材施教”“管教”。進(jìn)而引申為學(xué)說或?qū)W派,如“儒教”。再引申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音jiāo:由“教導(dǎo)”又引申指傳授知識和技能,如“教課”“教技術(shù)”。又引申為使,令,如王昌齡《出塞》:“不教胡馬度陰山?!?/p>
3.故
會意兼形聲字,從古(過去)從攵(持械操作),表示前人做的事情;古兼表聲。本義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引申指事情的緣故。又引申為舊的東西,原來的,如“故地重游”“故態(tài)萌發(fā)”。進(jìn)而引申指舊的、過去的事物和人,如“溫故知新”“一見如故”。又特指意外或不幸的事變,如“事故”“變故”。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故意,仍然,如“明知故犯”。用作連詞,表示所以,因此。
《說文》認(rèn)為“攴”是從又卜聲的形聲字,看金文,不確。
四、“又 +”構(gòu)成“皮”
金文寫作“”,會意字,“”是懸掛的獸形,上部是獸頭,一豎是獸身獸尾;中部的“”是被揭起的獸皮,右下“”是“又”(手),合起來表示一只手在剝獸皮。演變到古隸書成“”“”,除了“又”還容易辨識,獸體獸皮都符號化了。“皮”的本義是用手剝?nèi)~F皮。引申指動物的皮膚和植物的表層組織,如“牛皮”“樹皮”“果皮”。由“剝?nèi)~F皮”又引申指加工過的獸皮,如“皮革”。因皮有韌性,故又引申指有韌性的橡膠制成品,如“皮球”“皮筋”。
“皮”經(jīng)引申后主要表示皮膚,在構(gòu)字中作意符也表示皮膚,如“皺”。不過,“皮”在構(gòu)字中多用作聲符,如“披、被、坡、疲、彼、破”。
五、“又 +十”構(gòu)成“支”
支,小篆寫作“”,是手(又)持半根竹枝的形狀。古隸書寫作“”。本義是樹木、竹子的枝條。此義后來加意符“木”寫作“枝”。引申指人或動物的肢體,此義后來加意符“月”寫作“肢”。由“枝條”又引申出分支、支出、支付、干支、支持等意思。用作量詞,多指分支或條狀的事物,比如“一支鉛筆”“一支曲子”。
“支”在構(gòu)字中,作意符表示手持棍兒敲打的意思,如“鼓”。作意符兼聲符,表示枝條、分支等意思,如“枝、肢、翅、歧”。“翅”從支(飛行物的肢體)從羽,表示鳥或昆蟲的飛行器官,即翅膀;支兼表聲;引申指魚類的鰭,如“魚翅”。“歧”從止(腳,此表走路)從支(分支),合起來表示岔路,如“歧途”“歧路亡羊”;支兼表聲。
“支”也作聲符,如“吱、技”。
六、“又+ 十 + 壴”構(gòu)成“鼓”
“鼓”既是會意兼形聲的合體字,也是部首,構(gòu)成“瞽、鼙”等字?!肮摹钡淖笈浴皦浴?,音zhù,甲骨文寫作“”,小篆寫作“”,都是豎起的樂鼓形狀,上部是裝飾物,下部是鼓架,中間是鼓面,本義是鼓,是“鼓”的初文。加意符“支”,成為動詞,會手持鼓槌擊鼓之意,如“一鼓作氣”“更鼓”;壴兼表聲。古代作戰(zhàn),以鼓為號令來振奮士氣,由此引申為激發(fā),使振作,如“鼓舞”“鼓勵(lì)”“鼓起勇氣”。由“敲鼓”又引申泛指敲擊,拍彈,如“膠柱鼓瑟”“鼓掌”。作名詞,指某些打擊樂器,如“腰鼓”“花鼓”“手鼓”;也引申指戰(zhàn)鼓,如“山頭鼓角相聞”(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由“鼓”又引申指形狀、作用像鼓的東西,如“石鼓”“耳鼓”。又引申為高起,凸出,膨脹,如“鼓包”“鼓起腮幫”“小書包裝得鼓鼓的”。
“鼓”在構(gòu)字中,作意符表示鼓,如“鼙”(音pí),從鼓,卑聲,古代軍隊(duì)用的一種小鼓,如“漁陽鼙鼓動地來”(白居易《長恨歌》)。作意符兼聲符,如“臌”,從月(肉)從鼓,本義是鼓脹;鼓兼表聲。也作聲符,如“瞽”,從目,鼓聲,本義是眼睛瞎。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海滄區(qū)育才小學(xué)/集美大學(xué)師范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