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國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毫無疑義。只是當(dāng)把華夏民族的起源之地鎖定在偌大自然界中黃土高原上的河?xùn)|一隅——萬榮縣時,人們難免心存疑惑,甚至?xí)J(rèn)為是無稽之談。
然而,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傳說卻讓華夏起源與萬榮有了關(guān)聯(lián)甚至可能。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叫做汾陰睢,各種考證,把這個地方指向了萬榮縣所處的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
萬榮縣榮河鎮(zhèn)的廟前村,在戰(zhàn)國時為魏國的汾陰邑,到了西漢成為汾陰縣,隸屬河?xùn)|郡。最早軒轅黃帝在這里一個稱為“睢”的土丘,上掃地祭祀,到了漢代,又在這個土丘,上建了后土祠,漢武帝先后七次大規(guī)模祭祀。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后土祠祭祀。
我對華夏文明起源的探究從這里開始。
汾黃交匯?攝影/李繼旺
尋找“汾陰雕”
一則“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成了華夏民族的起源之淵。然而女媧到底在何處摶土造人?人們眾說紛紜,難以定論。不過,當(dāng)我們走進(jìn)萬榮這片神奇的土地,看到黃河與汾河交匯處那個形狀特殊的“汾陰雕”時,就會理解大自然與人類竟是那樣的親近……
女媧與后土圣母
我國早期的歷史是一部傳說的歷史。在古代夏以前的歷史時期,人類只在地上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dāng)時的神話傳說流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又留下了新石器文化。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頗為幼稚的宗教和神話,但往往只是些朦朧的記憶,或如后來的宗教故事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后進(jìn)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才有了內(nèi)容較為豐富的神話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莫過于女媧煉石補(bǔ)天,摶土造人,衍生人類。數(shù)千年來,女媧造人的傳說已深深植根在人們的心底,形成了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民族凝聚力?,F(xiàn)代古文化學(xué)者認(rèn)為,女媧就是至高無上的后土圣母,而且越來越被人們認(rèn)可。雖說歷史上沒有確鑿的史料作證。不過,傳說中女媧就曾在這里摶土為人,并活動在河?xùn)|這片土地上。而這里又是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在這個交匯處,有一個被稱作“汾陰睢”的地方,相傳,女媧就在這個睢上“摶土造人”,被人們稱作“后土”。因而許多學(xué)者都認(rèn)為,汾陰睢就是華夏民族的誕生地。
后土,是古時對地神或土神的尊稱,常常與“尊而君之”的“皇天”聯(lián)配在一起。在人們心目中,土地是萬物之母,“土能生萬物,地可發(fā)千祥”,它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生物,人們吃的、用的,都來自于土地,因而土地是高尚的,是偉大的,是純潔的,是無私的。人們正是出于一種像對待母親一樣的感情來崇敬土地,所以,后土被稱為圣母,方言俗語稱作“后土娘娘”。
這樣看來,后土,是與天帝相對應(yīng),總司土地的大神。不過,它成為國家一級的土地大神的時間,不會很早。從《山海經(jīng)》以及《左傳》《周禮》《禮記》等記載來看,關(guān)于后土的身份、來歷的解釋,說法各異。有說是人名的,有說是官名的,有說是神名的。西漢文帝時,始從新評議,由國家統(tǒng)一祭祀地祗,成為與皇天上帝相對應(yīng)的大神,民間遂有后土主幽都之傳說。由于古人認(rèn)為天陽地陰,所以自西漢末至南北朝,祭祀后土常以皇后配享,隋以后始以皇帝配。也許正由于此,民間自唐以下,后土祠每塑婦人神像,稱之為后土娘娘。后土本為大地之神,由皇帝專祀,唐以后則民間亦得祀祝禱。據(jù)《通俗編》上記述,雖民間皆祀后土,不過仍沿襲后土主幽都的舊俗。
由此可見,土地崇拜也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始的土地神崇拜,所崇拜的是土地的自然屬性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抖Y記》中云:“載載萬物,皇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边@種對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釋,還是比較樸素的。也就是說,古代人祭祀地神,是為了酬勞她負(fù)載萬物,生養(yǎng)萬物的功勞。因而原始的土地神崇拜,必然是有地區(qū)性、民族性的,主要是對自己所居住、生存、依賴的這片土地的崇拜。到了統(tǒng)一王朝出現(xiàn)以后,就出現(xiàn)了國家以整個大地為對象的抽象化的地神崇拜,后來,這種地神也就被稱為后土。
在歷史上,后土是否真有其人,沒有翔實的歷史資料。在人們的印象里,后土只是傳說中的人物。黃帝是否真有其人,其實也是個謎。黃帝也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不過,他卻有陵墓。如果確有黃帝其人,他卻為什么會在這里掃階祭祀后土呢?實際上,后土也有陵墓可證。他的陵墓在風(fēng)陵渡,看來,黃帝確有其人,后土也確有其人,同屬傳說,一脈相承,黃土祭掃后土,當(dāng)在情理之中。
“汾陰睢”在萬榮
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叫做汾陰雕,是黃河與曾經(jīng)是她的第一大支流汾河的交匯處。
“睢”字很生僻,在《漢書.東方朔傳》中:“連雕考”之說。粗略地解釋了“睢”的含義為女人陰部。也許是為這個字的實證所準(zhǔn)備的,從航拍的角度來看,被稱做“汾陰雕”的洲渚恰恰如一個碩大的女性生殖器,而且是正如有胎兒從中產(chǎn)出一般。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呢?至今未有人能做出科學(xué)而詳實的解釋。不過,女媧在這里摶土造人的傳說卻真真實實地流傳著。在人們看來,正是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
汾陰睢也稱汾睢、雅丘、癸丘。所謂“睢”者,是因為這塊高地背汾(汾河)帶河(黃河),自然形成一條長四五里,寬二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長阜。清光緒年間《山西通志·山川考》一書云:“后土祠在漢汾陰故城西北二里(故城即現(xiàn)在萬榮縣的寶井村),汾河與黃河的交匯處?!?/p>
據(jù)《水經(jīng)注》描述,該處“有長阜,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稘h書》稱這塊地方為“汾陰雅”。因東周時屬魏,史書上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陽”,即指的是這一帶,故又稱“魏雕”。唐時顏師古解釋說:“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雅而名之”。清代康熙年間,孔尚任總撰的“平陽府志”中記載:“勝者,河?xùn)|岸特堆崛長四五里,廣一里余,高十丈,鉅靈坐處以形成,高起如人尻雕,故名?!笨咨腥危小短一ㄉ取返让?,孔夫子的后裔,當(dāng)時的大學(xué)問家,其言當(dāng)有分量,應(yīng)信無疑。睢,乃人之臀部?!掇o?!穼Α邦 钡慕忉尀椋旱?,臀部。據(jù)考證,全國目前以雕命名的地方就只有這塊黃汾交匯處。
封建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把雕上附會為鉅靈神.坐后而形成的。而實際上,汾陰睢的形象為女性生殖器的形狀。從航拍來看,古代黃河與汾河水量充足之時,夾在兩條河流之間的“汾陰睢”,就如一個張大的“女性生殖器”。因而,一些專家學(xué)者把汾陰睢演繹為傳說中女媧坐后形成的,并歸結(jié)為黃帝之所以選中這塊地方祭祀后土的原因,這也并非沒有道理。由此看來,黃帝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一位部落首領(lǐng),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他的頭腦里應(yīng)是根深蒂固的,祭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萬泉+榮河
萬榮的千年沿革
走在萬榮縣境內(nèi),我們就恰如走在中華民族遠(yuǎn)古的傳說中。即便不知其里緣故,單就萬榮縣名的字面意思來看,就是一個非常富有哲理的名稱:萬物興榮。不過,這只是一種美好愿望。事實上,萬榮縣名的來歷,是由原萬泉縣與榮河縣合并而成,取其每個縣名的首字而得名。
萬泉
萬泉縣的設(shè)置,當(dāng)在唐武德三年(620年)。據(jù)史書記載,其時河?xùn)|多寇亂,并時有突厥人入侵,為長治久安,朝廷遂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5縣部分村莊置萬泉縣,于薛通城(今萬泉鄉(xiāng)古城村)設(shè)縣城,因城東澗溝里多有泉水,故以“城臨山澗,地多涌泉”而取名“萬泉”也有史料載曰:“雖因東谷多泉,實志水少也”,可能是出于當(dāng)?shù)厝藗兊囊环N希冀與渴望,便取“萬泉”之名,力圖借助縣名之幸運(yùn),引來源源不絕的泉溪,滋潤早垣上的黃色土地。
初設(shè)立的萬泉縣,時屬泰州。貞觀十七年(643年),泰州廢,屬解州,而《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六》則稱:“泰州廢屬絳州”,到了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就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著名詩詞《滿江紅》篇中的“靖康恥,猶未雪”所述說的那年。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朝代,在來自東北森林里騎馬善射的女真人的強(qiáng)大攻勢下,萬泉縣隨著“割河?xùn)|以界金人”的恥辱而歸屬金朝。
時代的腳步不停,萬泉縣的歸屬似乎永無寧日。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萬泉縣并入猗氏,屬河中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縣人皇甫祜以“戶滿千家應(yīng)設(shè)縣”為由訴諸于省部,請求“復(fù)辟”,于元至十六年(1279年)獲準(zhǔn)復(fù)立萬泉縣,仍屬河中府。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為平陽府蒲州,萬泉縣從屬。清雍正六年(1728年),蒲州升府,萬泉縣置未變,直到民國初年廢府設(shè)道,萬泉隨屬河?xùn)|道。
榮河
榮河縣置的設(shè)立,要比萬泉縣早,時稱汾陰縣,可追溯到漢代。榮河,上古為綸邑,陶唐在冀州境內(nèi),有虞在王畿內(nèi),夏為甸服地,商為冀州侯國地,西周為耿國地,東周為晉國地,戰(zhàn)國為魏汾陰地,秦.仍為汾陰,屬河?xùn)|郡。從漢時始置汾陰縣,屬河?xùn)|郡。
三國鼎立,漢朝勢頹,汾陰屬魏國。晉時廢汾陰縣,屬地歸蒲坂。北魏復(fù)置汾陰縣,屬北鄉(xiāng)郡。北周時屬蒲州,隋朝時歸蒲州河?xùn)|郡。隋義寧元年(617年),以汾陰、龍門置汾陰郡。唐開元十年(722年)修后土祠時,第二次出土寶鼎,上報朝廷,唐太宗以為神助本朝,是靈光再現(xiàn),遂改汾陰為寶鼎縣,屬河中府?!短藉咀?卷四十六》載曰:“義寧元年,改汾陰為泰州,移泰州理龍門,縣又屬焉。唐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蒲州”。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有“榮光冪河”,意思是黃河上榮光覆蓋,瑞氣籠罩。榮光,指五色云氣,古時以為祥瑞之征兆?!短接[·卷八十》引《尚中書候》曾寫道:“榮光起河,休氣四寒?!崩畎自凇段髟涝婆_歌》中稱:“榮光休氣紛五彩”。也許正因為如此,宋真宗遂改寶鼎縣為榮河縣,初屬陜西路,后歸河中府。
朝代更迭,縣域名改。金貞三年(1215年),榮河縣改升榮州,屬河中府。元初廢州復(fù)縣,仍稱榮河,依然歸河中府管轄。清代時改平陽府蒲州。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為府,榮河縣隨屬。民國初廢府設(shè)道,隨屬河?xùn)|道。
縣區(qū)是疆域的劃分,縣城是縣治的象征。北魏道武天賜元年(404年),萬泉邑人薛通,率族人千余眾,憑借孤山天險,整修原薛強(qiáng)堡(今萬泉鄉(xiāng)古城村南),筑城防衛(wèi),抵御外辱,周圍5里13步,故名薛通城。唐武德三年(620年),建為縣治。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薛通城北百步,另筑縣城,薛通城由此漸廢。
明代又經(jīng)多次修建,漸成規(guī)模,有城門4個。正德初年,又于4門各建門樓,后廢。隆慶三年(1569年),在北再建重城,又在舊城上建玄帝廟,重建四門樓,東曰“挹翠”,西曰“承暉”,南日“向明”,北曰“拱極”。明崇禎年間,因戰(zhàn)亂西門被焚。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天下太平,民間富饒,又次第修葺,頗具威勢。
城的地勢為南高北低,坡度較大,仿佛一幅層次分明的立體畫。只是國破山河廢,城衰草木深,在中華民族飽受列強(qiáng)凌辱的歲月,建筑物又有何抵御能力?1938年,日本侵略者侵占縣城后,城內(nèi)建筑多次遭劫,雉堞盡圯,城樓盡毀,實實在在成了一片發(fā)廢墟。
榮河舊城在汾河南5公里處,隋天皇初筑。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重修,周9里8步,城勢東高西低。明景泰初和成化中曾再次重修。明正德二年(1507年),黃河泛濫,大水涌至城下,西北隅被淹。大水過后重新整修,只開東、南、北三門。人們流離失所,城內(nèi)空闊無居民。嘉靖二十七年(1555年),又遭地震,城多倒圯,后以磚筑雉堞,增三門樓,南北各建重門。萬歷七年(1579年),開西門,建小亭于門上,以示威武。八年(1580年),以士塞西門。二十九年(1601年)復(fù)開。
也許由于西城墻接近河道,因而多次倒塌崩潰。崇禎十二年(1639年),另筑西墻于西門內(nèi),棄舊墻于外,周圍8里。清康熙元年(1662年)秋,城墻上的雉堞盡圯,四十六年(1707年)在官府的努力下,重修并進(jìn)行了加固,因而延續(xù)了數(shù)年。直到20世紀(jì)20年代初期,大河?xùn)|侵,縣城屢遭河患,修不勝修。于是,1918年呈準(zhǔn)以北鄉(xiāng)馮村為基地,另建新城。1920年12月2日,縣知事攜帶印信文卷,率領(lǐng)所屬,星夜移遷,暫借村內(nèi)舊有之后土廟為縣署,改舊城為寶鼎鎮(zhèn)。新城于1919年動工始建,購置民田,劃分段落,按丁拔夫,按糧攤款,并拆舊縣署所有之磚瓦、木石及一切官有、公有之西督捕廳,東城守營、貢院、文廟、城隍廟等建筑物,同時加以臨時購置木料,建成新的縣政府及各個機(jī)關(guān)。城上女墻,皆系土筑。建有四城門,南曰“迎薰風(fēng)”,北曰“望龍門”,東曰“仰泰岱”,西曰“瞻豳岐”。城周長3里又168步,城墻高7.33米,其厚6.66米,面寬4米,墻外護(hù)城池4.67米。在城西北有1.3米水路,直接疏通張村南面來水,以防水患。這座古城便是今天的榮河鎮(zhèn)。
新中國成立后,更建新置,萬泉縣和榮河縣于1954年合并,冠名為萬榮,設(shè)縣城于解店鎮(zhèn),從屬運(yùn)城地區(qū),即今天的運(yùn)城市。
尋根
如果從傳說中的黃帝算起到現(xiàn)在,我們中華民族已經(jīng)走過了四千六百余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現(xiàn)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歷史看河?xùn)|。這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平心而論,這并不是一句誑言,也不是河?xùn)|人妄自尊大,因為大量的考古實例證明,山西南部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是產(chǎn)生華夏文明的“總根系”,而古河?xùn)|則是這一總根系中的“直根”。也就是說,正是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開創(chuàng)了偉大的華夏文明,譜寫出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產(chǎn)生、形成到發(fā)展的壯麗詩篇。難怪臺灣著名歷史學(xué)家姚榮齡先生曾多次慕名來到河?xùn)|考察,他認(rèn)為,“中華”兩字源于河?xùn)|?!爸小敝傅氖翘猩较档闹袟l山;“華”指的是秦嶺山系的華山以及絳縣境內(nèi)的東華山。而黃河正是在這里轉(zhuǎn)向東去,拋下了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而“華夏”一詞中的“夏”,指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的活動為特征的,其史跡的范圍也就在河?xùn)|一帶。
萬榮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h境東西長,南北窄,走勢為東南西北向傾斜。與我國地貌截然不同的是,萬榮縣東南高聳,西北低陷,地勢呈千分之五的坡度。境內(nèi),橫貫東西的南、北峨嵋?guī)X猶如兩道高高樹起的屏障,將縣境自北向南切割為三級臺地。由于北峨嵋?guī)X又蜿蜒曲折,至縣境中折往西南向北抵達(dá)黃河,又將縣境自西向東切割為三級臺地。縱三橫三,三三為九,九九至尊。也許正是這里的至尊,才產(chǎn)生出女媧造人的神話。而且我們的先祖堯、舜、禹以及后稷、嫘祖、伏羲等,也都在這一帶留下眾多活動的足跡。
歷史遺址中的萬榮之榮
萬榮境內(nèi),不僅僅只有美好的傳說,在這片黃土高原上,到處都是歷史老人蹣跚行走中撒落下來的羽毛與塵埃。目前萬榮境內(nèi)文物遺址被列入國家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的達(dá)十多處,這是曾經(jīng)輝煌歷史的見證,也收留了被歷史遺棄的文化殘骸,每一處遺址都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明的遺存,事實上都是歷史的還原與參照。
西卓子遺址
西卓子遺址,在榮河鎮(zhèn)西卓子村馬鞍梁下。這是一片凹凸不平的坡梁地帶。1928年秋天,金色的陽光把大地染得一片金黃,一群興致勃勃的考古工作者來到了這片在我們普通人的視覺里并不起眼的坡梁下,揮動著手中的考古工具,開始了大面積的挖掘。他們是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野外工作隊。
收獲的成果是在人們的辛勤勞作之后。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們的精心測探和挖掘,從這些淺棕色砂質(zhì)粘土和粉砂層中發(fā)現(xiàn)了6件石球,其中2件為半成品,4件為成品。前者打擊痕跡清楚,后者全身已被加工,最大的直徑為100毫米,最小的直徑為60毫米,原料均為沙質(zhì)灰?guī)r。與這些石球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4個門類9種,都是生活在中更新世時期或更新世晚期。據(jù)資料介紹,至今在國內(nèi)發(fā)現(xiàn)這類遺址為數(shù)很少。因此,西卓子遺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國內(nèi)舊石器時代時空分布,而且有可能為進(jìn)一步探索藍(lán)田人和大荔人的活動范圍提供新的線索,其價值可想而知。
荊村遺址
荊村遺址,坐落在孤山腳下不遠(yuǎn)處的萬泉鄉(xiāng)。它南依孤山,西臨澗溝,地形為半山區(qū)地帶。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度2米,覆蓋層1米。遺存的有灰、紅、黑、彩、白陶片和灰層、窯址等,器形有陶盆、缸、碗、尖底瓶、鬲、單耳瓶和白灰片等。就在這片遺址上,還曾出土過3枚陶塤。塤是古代相當(dāng)流行的樂器,多用陶土燒制而成,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形狀像雞蛋,球狀或橢圓形數(shù)種,上面有一至六個音孔。除此而外,還有許多其他朝代遺留下的器具。其中最富有價值的當(dāng)為宋代的瓷枕與彩釉瓷枕,在這些細(xì)膩而光滑的瓷胎里,飽含的是萬榮人的智慧與才能。
這次大面積挖掘是在民國18年(1929年),這一年山西大旱,自有旱原之稱的萬榮縣更是赤地百里,草木萎枯。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考古學(xué)專家衛(wèi)聚賢卻幾經(jīng)周折,從政府申請來一批???,專門對這塊古遺址進(jìn)行考證。然而當(dāng)他攜款來到這片布滿著文物的遺址上時,看到眼前這片干枯的土地和人們憔悴的面容,惻隱之心油然而發(fā)。他再三斟酌,最后決定拿出大部分錢來“以工帶賑”,雇請當(dāng)?shù)氐陌傩諄磉M(jìn)行挖掘,不僅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而且解決了許多.老百姓的生計問題,頗受人們贊嘆。這些滲透著考古工.作者和當(dāng)?shù)乩习傩罩腔酆秃顾奈奈?,現(xiàn)在除少數(shù)留在山西省的博物館外,大部分都運(yùn)往到北京故宮博物館,向世人展示出出古萬榮的文化光彩。
汾陰古城遺址
汾陰古城遺址,坐落在一塊古稱汾陰雕的高丘,上。據(jù)《方輿紀(jì)要》41卷榮河縣條記載:“汾陰縣城北(今萬榮縣寶井鄉(xiāng))九里,戰(zhàn)國時魏邑矣”,《圖經(jīng)》中載曰:“城北去汾陰三里,西北有丘曰睢丘,……,”《水經(jīng)流》卷6“汾水”條也寫道:“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薄稘h書》稱之為“汾陰雕”。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水的沖擊,汾陰古城移址也.在風(fēng)雨中日漸珍貴。1959年,國家《文物》雜志發(fā)表了署名文章《山西萬榮縣發(fā)現(xiàn)古城遺址》。該文章中說道:“村(廟前村)的北邊是一個30余米高的小丘,相傳為雕丘,古城的位置即于睢丘的南面……多少年來,特別近三四十年來,黃河河道逐漸向東遷移,古城西部的一段已被河水沖塌淹沒。城的南邊和東南角又被現(xiàn)在的村落所打破,古城的范圍大小已不可知?,F(xiàn)在僅殘存:東坡的北段和東北角兩處;東北角看似不明顯,東墻殘存部分保留尚好。夯土很結(jié)實。現(xiàn)在古城大約有三四千平方米?!?/p>
從古今的文獻(xiàn)記載中,我們不僅知道了汾陰古城的位置,而且知道了初略的規(guī)模,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片、筒瓦、瓦鐺、殘磚、銅箭頭。從賈家崖一帶成層的瓦礫中,還能看到當(dāng)時此處有相當(dāng)稠密的建筑群。后經(jīng)省文物局的專家們鑒定,認(rèn)為它曾是從戰(zhàn)國時代到漢朝時代的古城遺址。
當(dāng)我們走在萬榮這片土地上,會為這眾多的遺址群而折服。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因而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yīng)該知道并祭拜后土祠。因為這里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正是因為有了生命,人類才能繁衍,社會才能進(jìn)步,朝代才會更迭,歷史才會續(xù)寫。
金秋十月柿子紅
金秋時節(jié),萬榮縣的村民們趁著連日來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jī),及時加工、擺放、晾曬柿餅。萬榮縣柿樹栽培歷史悠久,清康熙年間柿樹已成批掛果。這里的柿餅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既是當(dāng)?shù)氐奶禺a(chǎn),更是歷代朝廷之貢品,加工的柿餅除國內(nèi)供不應(yīng)求外,還多次銷往日本和東南亞各國。
攝影/李繼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