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人類教育越來越向以人為本的教育邁進,人的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閱讀、寫作作為現代教育關注的核心能力,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未來人才必備的素質和未來杰出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中,閱讀和寫作能力都名列其中。閱讀和寫作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培育、當今人才的健康成長、書香校園的培育構建,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作用。
閱讀和寫作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自古以來,引起了業(yè)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研究。元代程端禮在《讀書分年日程》里說:“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背潭硕Y首用“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八個字言簡意賅地指出了讀書對作文的重要意義?,F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則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p>
為什么下苦功夫讀書,才可以輕松作文?“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透露出哪些內在關系呢?這對讀寫素養(yǎng)培育和書香校園構建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必備條件
要能夠輕松地寫作,就必須下苦功夫讀書。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管是積累、模仿、借鑒,還是構思、行文、修改,整個過程都離不開閱讀。只有精深、廣博、快速的全能閱讀,才能感知文章和文學的體裁特點及結構類型,才能領悟文章和文學的情感和意旨,才能活用文章和文學的思路、寫法和語言,這樣,為文章和文學的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葉圣陶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不但一般地對所有作者講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而且針對學生生活范圍窄的特殊情況,特別強調讀書對作文的重要性。“惟有先讀書,打好基礎,才能搞好寫作”。由此看來,“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必備條件。
一是只有“勞于讀書”,才能充分感知文本的體裁和結構。要輕松快速地寫作,既得體,又對路,必須懂得文本寫作的體裁特點和結構類型,這就要求,在閱讀中要深切感受所讀文本的外在體貌和內在構造,培養(yǎng)敏銳的語感、文感和美感能力。因此,讀文先要識別體裁,感知語言,厘清思路,把握結構。
要輕松快速地寫作,必須掌握文章和文學寫作的言語思維表達特點,積累經典作品中的光輝思想和精辟語言,勤奮刻苦地讀書,大量地吸收精神營養(yǎng)?!皠谟谧x書”,既可以感知文章語言和文學語言的不同表達風格,又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皠谟谧x書”,才能體會到文章和文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的樸實無華,有的清新亮麗,有的飄逸浪漫,有的理性思辨,有的豪放雋永,有的婉約秀美。
要輕松快速地寫作,必須能夠辨析文章和文學的體裁特點和要求。為此,就要精心地讀書。下功夫去讀書,才能夠熟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實用文章的特點和規(guī)律;下功夫去讀書,才能夠明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體裁特點和規(guī)律。莫言小學畢業(yè),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是和他大量的閱讀分不開的,更是和他下功夫閱讀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分不開的,沒有深入地感悟名著的認識、表達魅力,沒有深入地感悟不同文本體裁的風格特點,他不可能輕松地寫出那么多作品,更不可能寫出一流的作品。
二是“勞于讀書”才能夠深入領悟文本的情感和主旨。要輕松快速地寫作,就要懂得文章和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感和凸顯的主旨。為此,就必須透徹地讀書。勞于讀書,才能夠感悟文篇表達的深情和底蘊。闡幽地讀書,才能通過語言文字一步步深入理解作品蘊藏的內情;發(fā)微地讀書,才能夠通過語言文字一步步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用心。
下功夫讀書,才能透過詞語句子段落,懂得表達了什么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下功夫讀書,才可以體察到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等自然風景的贊美與熱愛,才可以領略到作者對社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社會現象的歌頌與期盼,才可以感悟到作者對思維花朵、生命成長的自我激勵與反省。
下功夫讀書,才能夠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作者表達的中心意思,明白作者寫文章的緣由和目的。凡有定評美譽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其緣由和意旨都應該是明朗的或含蓄的。要洞悉文章寫作的緣由,透徹理解文本的中心,非下苦功夫閱讀不可。不走進文本和走出文本,就不能完成內聚外聯。單憑走馬觀花式掠讀,快餐式飄讀,一知半解式淺讀,離本亂彈式歪讀,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義和作者的真正用意。
三是“勞于讀書”才能夠感受文本的寫法及其價值。要輕松快速地寫作,就要掌握如何組織語言,掌握如何構思文本,掌握寫作的方法。要掌握構思文篇、規(guī)范體裁、組織語言的寫作方法,就要下功夫讀書。
下功夫讀書,必須了解文章和文學作品是如何組句成章、組章成篇、組篇成書的,這樣才能透解文字作品采取了什么構思,什么文體,運用了哪些寫法,活化了哪些妙語。下功夫讀書,才可以在理解作品深刻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去品析和感悟作品的妙處,去辨析作品寫法和立意的緣由,去賞析作品語言精妙運用的魅力。下功夫讀書,才能夠調動思維,通過語言文字去思考文篇表達的內容,從描寫的內容想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由此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文篇表達的內涵和主旨。魯迅從《史記》《聊齋志異》中學習白描的手法,茅盾背誦《紅樓夢》并受其影響,這都為他們日后寫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諸多作家的人生經歷足以表明,讀書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活并非可有可無。生活積累是寫作的第一源泉,閱讀積累無疑是文本創(chuàng)作的第二源泉。
四是“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第二源泉。要能夠輕松快速地寫作文,必須有豐厚的生活積累。生活是寫作的直接經驗,屬于寫作的第一源泉。因一個人的時間和所處的空間總是會受各種因素限制的,所以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也總是有限的。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他所生活經歷過的,畢竟有限。而通過大量的讀書,可以穿越時空,去了解上下五千年的風土人情,去感受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去體會內外宇宙的宏觀微觀,故閱讀堪稱人類的“第二種生活”。下功夫閱讀,更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更能懂得運用語言表達感知事物的方法,更能感悟寫作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取得間接經驗,是寫作的第二源泉,此之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的要義、應有之義。
人類經驗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來自自己實踐的直接經驗,另一種是來自別人從實踐中提煉進文本的間接經驗。而對于學生來說,走進社會時間并不多,吸取直接經驗的機會較少,所以就不得不求助于書籍這個間接經驗的寶庫。我國的經史子集等流傳至今,外國的經文、詩歌、寓言、戲劇、小說、評論等受人推崇,無不說明:充滿智慧和理性的間接經驗是很多人成長和前進的思想源泉。要體會豐富的大量的“第二種生活”經驗,只有靠閱讀,尤其是勤奮地大量讀書。
五是“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意化基礎。要能夠輕松快速地寫作,必須掌握如何通過生活中見到的各種事物現象,找到表達的主旨,此之謂“意化”。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下苦功夫讀書。如此,才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作者是如何通過具體的現象和事物,寫出一篇篇傳世佳作的;只有下功夫讀書,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章和文學是如何通過所寫對象,揭示出一個個令人震撼的人生哲理。只有下功夫的讀書,才能體會到作品如何立意以及為什么這樣立意。著名童話作家曹文軒,從上學時代開始,就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潛心細讀古今中外童話作品,精心研讀童話作品的規(guī)律和特點,靜心品讀童話作品表達的技巧和魅力,為后來輕松創(chuàng)作大量的童話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是“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物化基礎。要輕松快速地寫作,就必須學會如何將內在的感情和主旨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此之謂“物化”。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下苦功夫讀書。如此,才可以感受經典名著是如何將主旨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下功夫讀書,可以總結不同文章是用什么方法將作者心中的話寫出來的;下功夫讀書,可以發(fā)現用語言文字表達文本中心的規(guī)律。由此可知,“勞于讀書”是“逸于作文”的物化基礎。沒有下功夫的精細閱讀,是不能輕松的寫文章和文學作品的。
“逸于作文”是“勞于讀書”的必然結果
下功夫大量地讀書之后,也就具備了“逸于作文”的必備條件,一個人能夠輕松快速的寫作,則是他“勞于讀書”的必然結果。當代文章學家兼閱讀學家曾祥芹在《重溫“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現代寫作報》1999年4月10日)那篇短文里概說了閱讀為寫作提供的“八大根系”:“閱讀為寫作打基礎,表現在多方面:從作品形式上說,閱讀可以熟悉文體的樣式,把握典型的結構,借鑒巧妙的寫法,積累規(guī)范的語言;從作品內容上說,閱讀可以搜集具體的事料,汲取深刻的思想,領受濃烈的感情,體悟高遠的境界。這些文體、文序、文技、文辭、文事、文意、文情、文境,構成了寫作的‘根系?!币粋€人讀寫素養(yǎng)培育的黃金時期在其學生時代,對學生讀寫素養(yǎng)的培育,是“書香校園”構建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帶動“書香家庭”孕育和促進“書香中國”建設的基石。
一是能“逸于作文”者,必是先“勞于讀書”,且在讀書過程中有著獨特的讀書動機和追求。勞于讀書的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做什么工作,一定有他勞于讀書的動力和緣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30多歲時已經成了青年作家,但他仍然下苦功夫閱讀古今中外名著,研究各類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是由于他在當時就立志:要寫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作品。正是基于這個動力,他才下苦功夫閱讀各類經典作品,研讀各類經典作品的語言風格,辨析各類經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感悟各類經典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創(chuàng)新出自己作品獨特的語言風格、獨特的人物形象、獨特的表現手法,最終創(chuàng)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從而獲得了世界文學領域的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
二是“逸于作文”是“勞于讀書”的必然趨勢,是閱讀生產力的轉化和質的飛躍。無論是發(fā)奮讀書,還是發(fā)憤讀書,仁人志士都不會只是為讀書而讀書。凡古今人物下功夫勤讀苦學者,有的是為了改變自身的命運,有的是為了拯救民族的厄運,有的是為了國家的幸運……不管如何,讀書為的是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境界,實現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一個人下功夫讀書,讀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和對事物的認識寫下來,用于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同時有時也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兼文章家和文學家于一身的魯迅先生從小就下功夫閱讀了大量的各類文章作品,從中思考了社會現實的種種狀況后,高瞻遠矚地深思和遠慮中華民族今后的出路,寫出了一篇又一篇振聾發(fā)聵的大作。這也說明了“逸于作文”是“勞于讀書”的必然。魯迅的名言“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凝神結想,一揮而就”,提煉了這條真理。
北宋文豪歐陽修在回答怎樣輕松地把文章寫好時說:“無他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見之?!边@充分表明,只有勤讀書、下功夫讀書,才能夠輕松安逸的寫作了。
三是古今中外無數作家和文字工作者的實踐表明,“逸于作文”是“勞于讀書”的必然結果。大凡成為作家的,能夠提筆一揮而就的,沒有一個不下功夫讀書的。司馬遷之所以順利完成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是和司馬遷在此之前,下了很大功夫閱讀各種歷史和傳記著作分不開的。當代語文教育家、文章學家、閱讀學家曾祥芹寫文章信手拈來,洋洋灑灑著述1300多萬字著作,這基于他下功夫閱讀了數以萬計的書的積淀。大凡提筆能寫、輕松寫文章的普通勞動者和文字工作者,往往都是下功夫讀書的愛好者。在中國1400多萬中小學教師隊伍中,語文老師往往比其他學科老師能寫教學反思、研究報告等,這和語文老師比其他學科老師下功夫研究閱讀過很多文章和文學作品有很大關系。
閱讀素養(yǎng)培育是書香校園構建的重中之重
書香校園構建是書香中國建設的重要樞紐和主要陣地。學生閱讀素養(yǎng)則是書香校園構建的重中之重。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一個民族的閱讀史,就是一個民族的屹立世界史。一個人的閱讀素養(yǎng),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理想和價值的實現,一所學校的閱讀氛圍,關系到這所學校辦學的水平和境界。一個不閱讀的人,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人;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一所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所沒有希望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國家,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在書香校園構建中,學生閱讀不僅關系到書香家庭的親子閱讀、小手拉大手閱讀,還關系到書香中國建設的全面實現,更是書香校園構建的重中之重。
閱讀素養(yǎng)關系到一個人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形成和提高。在一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均離不開一個人的閱讀素養(yǎng)。如何通過閱讀,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
首先,讀貴有勤。引領師生珍惜邊角時間讀書,珍惜一切可以閱讀的時間,勤讀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讀書。倡導養(yǎng)成一個習慣,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空閑時間,就可以利用邊角時間讀書。
其次,讀貴有恒。養(yǎng)成每天讀書的習慣,每天讀書15分鐘就能讓人終身受益。不要小看這15分鐘的讀書,按小學生每分鐘默讀400字的速度來計算,一天15分鐘閱讀,就讀6000字,一個月可讀18萬字,一年就可讀216萬字。如果按10多萬字一本書的話,一年能讀20本書?!颁傅沃K可磨損大石,不是因水的力量大,而是由于晝夜不停的滴墜?!背删鸵粋€人的事業(yè),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讀書同樣需要一個人“愛日以學,及時以行”(曾子語)的恒心。
再次,讀貴有識。一個人讀書,如果不是為了改變自己,即使讀的再多,也是書呆子。一個人要改變自己,就要在閱讀中提升自己。讀書的時候,不思考,讀書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帶著問題去讀書,很多時候閱讀效果也會打折扣。帶著問題去讀,讀出見識來,這是一種好習慣。讀書有三個境界。第一、讀明白,如果我們讀了書不明白,這談不上讀書。有的人,讀了很多的書,為什么他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境界,沒有很大改變?那是因為他沒達到第二個境界,那就是能運用。讀書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為了改變自己。而讀書最高的境界是要有感悟,有見識。當一個人讀書能運用、有見識的時候,就可以說讀書讀到家了。
最后,讀貴有品。一個人在有限的時間里,要讀那些有品質的書。不是中外文化經典的書,你有時間可以選擇讀,時間少的話,可以不讀??从衅焚|、有嚼頭的書,讓自己的閱讀高貴而美麗,讓自己的生命因讀書而高貴起來。讀書讓人變得更加堅定、更加豐富。
寫作素養(yǎng)培育是書香校園構建的長遠追求
寫作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書香校園建設能促進學生愛上閱讀、快速寫作。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在聽說讀寫等能力中是最難的一種能力。寫作素養(yǎng)培育是書香校園建設的長遠追求,是一個人實現人生理想超越自己應具備的一項生存、發(fā)展能力。
寫作,其實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不少人怕寫作,往往對寫作有畏懼感,甚至神秘感。其實寫作并不難,難就難在不少人主觀上對寫作產生了畏懼感,或者有其他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致使對寫作產生了神秘感。作文寫什么?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說的話,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人感到作文難寫,往往是因為作文不是寫自己想說的話,而是寫別人想說的話。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是極平常的可是極需要認真的一件事,認真的學習寫作也不是什么艱難的事情,自己有什么寫什么,就是認真。在書香校園建設中,讓學生開口能講、提筆能寫,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更是今后人才全面發(fā)展的應有之義。
如何培育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尤其是在書香校園構建中,如何打下學生一生發(fā)展必備的寫作能力呢?首先要重視下功夫讀書。讀書多了,作文就容易了。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必備條件和基礎。其次,要竭盡全能把要寫的內容寫出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個過程。寫作盡管不是件難事,但是要認真對待,不管寫什么,要竭盡全力,要讓人看得明白,讀得透徹。最后,提倡堅持寫隨筆日記。當寫作成為一種習慣,當寫作成為一種反思生活的習慣,當寫作成為生命歷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時候,寫作就變成了一種需要,就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寫作能力就形成了。
總之,“逸于作文”既是“勞于讀書”這種精神自如的寫作狀態(tài),又是人們勤奮讀書的量變成果和質的躍升。讀寫素養(yǎng)培育,是當前和今后書香校園構建的應有之義,更是落實推進全民閱讀、早日實現書香中國需要特別重視的應有之義,這對實現今后人才全面培養(yǎng)、落實人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將起到奠基的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 曾祥芹.曾祥芹文選·漢文閱讀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1-481.
[2] 吳鳳祥.勞于讀書 逸于作文[J].江漢大學學報,1997(2):24-29.
[3] 曹洪彪.創(chuàng)新母語寫作教學體系 推進語文作文課程建設[J].語文建設,2016(10):1-2.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