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傷,與“軟傷”相對,涉及范圍小于軟傷,可表現(xiàn)于明顯之處,屬于有形傷害。通常,我們說的“硬傷”,是指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一些常識性錯誤。
最近,我看了一篇歷史小說《“荒政”記》。
這是寫北宋時發(fā)生在杭州的一個故事:
杭州的新任尹守范仲淹近來大興土木,張羅“競渡”活動,當時到處鬧饑荒,如此浪費金錢,引來一些朝廷的關注,皇帝還收到不少彈劾他的奏章。
為了解情況,皇帝派出一個姓王的御史,去杭州調查范仲淹的所作所為。
王御史在杭州果然見到大興土木,張羅“競渡”活動的實情,他很憤怒。但范仲淹似乎樂于“荒政”,并沒有認識到做錯了。
原來,范仲淹故意讓王御史考察一番,才告訴他之所以要大興土木,原來是要吸引富豪出來投資,廣開門路搞活經(jīng)濟,發(fā)余之財,濟貧度荒……
王御史這才明白:在到處災荒的浙江,只有杭州一帶沒有難民出逃!自己是用老眼光看范仲淹,差點冤枉了良吏,誤了救災的大事。
這個故事,表揚了名臣范仲淹的智慧,“新編”得很生動。可惜,在文章中,卻有一個“硬傷”,就是寫到范仲淹的家中,有一幅字,上面寫了一首《西湖春日》的詩:
爭得才如杜牧之,試來湖上輒題詩。
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
濃吐雜芳薰巘崿,濕飛雙翠破漣漪。
人間幸有蓑兼笠,且上漁舟作釣師。
文中介紹,這是范仲淹的好朋友林逋寫的。
林逋,就是林和靖,杭州著名的歷史人物,喜歡梅花和鶴,成語“梅妻鶴子”,就是形容他的高潔。
《西湖春日》的意境高雅,是有點林逋的詩歌的情懷,但卻不是他的作品。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另一位著名文學家王安國的作品。這首詩的作者,明顯是張冠李戴了。
如果《“荒政”記》的作者在寫作時認真檢查一下,這個“硬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為讀者,我覺得很遺憾:這篇小說無論從情節(jié)的編排,細節(jié)的描寫,故事的結局,都做得很好,只是出現(xiàn)了張冠李戴的“硬傷”,失分不少,給讀者留下作者寫作態(tài)度不認真、學識不夠之類負面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