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金星
摘要:當前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單向的,沒有傾聽、對話與交往。為此,筆者提出有效的教學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要促進學生與他人對話,要幫助學生構筑與新的自我對話,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變革。
關鍵詞:教學 對話 有效
所謂學習,是與作為教育內容的對象世界的接觸與對話;是與在此過程中發(fā)展的其他學生的或教師的認識的接觸與對話;是與新的自我的接觸與對話[1]。即,學習是通過認知的實踐、交往的實踐和自我內在的實踐這三種對話性實踐而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學習的三位一體論”。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積極踐行“學習的三位一體論”,引導學生展開“三重對話”,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變革。
一、有效的教學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
佐藤學認為:學習的第一重對話,是同客體的對話,這種對話是認知客體并把它進行語言化地表述[2]。在這種對話過程中,學生直面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結構,從事具體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操作等,建構客體的意義世界并且構筑結構化的控制關系。例如:教學《倍的認識》時,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就給出如下的閱讀提示,讓學生圍繞閱讀提示自行閱讀教材文本。
仔細閱讀課本50頁,并完成以下兩件事:
1、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說紅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3倍?
2、圈一圈、填一填:找出白蘿卜與胡蘿卜的關系。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自主獲取知識,組織學生同桌交流閱讀成果,然后指名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收獲并質疑問難。)
匯報環(huán)節(jié)如下:
生1:因為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3個2根。
師:書上是怎樣讓我們一眼看出紅蘿卜有3個2根?請你過來圈一圈,大家跟著一起數(shù)有幾個2根,好嗎?
師:為什么要2根圈一圈呢?
生2:因為一份是2根。
(學生同桌互說:為什么紅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3倍?)
生3:白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5倍,因為白蘿卜有5個2根。(讓學生在白板上邊圈邊說)
師:看來大家通過看書和交流已經(jīng)學到了關于倍數(shù)的不少知識,那么如果胡蘿卜還是2根,白蘿卜是8根、12根呢?如果白蘿卜是30個2根,100個2根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接著教師改變胡蘿卜或白蘿卜的根數(shù),讓學生逐一說說“白蘿卜是胡蘿卜的幾倍?”,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然后再通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與質疑問難”這一連串的語言性實踐,使他們對課本中的數(shù)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展開與其他學生或教師的對話
佐藤學認為:學習是在同他人的溝通這種對話的社會過程中實現(xiàn)的。一切的學習都是蘊含了同他人之關系的社會性實踐[2]。課堂里的學習是在師生關系與伙伴關系之中實現(xiàn)的。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大小比較》時,教師直奔主題,然后展開師生、生生間的對話。
師:你認為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有哪幾種類型?
生1: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比較。
生2:分子相同的分數(shù)比較。
生3: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比較。
師:想一想這三種類型分數(shù)分別是怎么比較大小的?為什么這么比較?。(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生4: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分子較大的分數(shù)大,如5/7>4/7。
生5:同分子的分數(shù),分母較小的分數(shù)大。如1/8>1/9。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要先通分,變成同分母分數(shù),再比較大小。如:4/5和6/7,......。
師:那么,誰能說說為什么這么比較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分數(shù)單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shù)包含的分數(shù)單位就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數(shù)就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數(shù),分母小的分數(shù)說明平均分的份數(shù)少,那么其中一份就大。(有部分學生兩眼茫然、似懂非懂。)
師: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生8:比如,有同樣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給8個人吃和平均分給9個人吃。當然是分給8個人時每人得到的糖多。(剛才似懂非懂的同學也開始不停地點頭,老師表揚了生8,并準備進行小結。)
生9: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不一定都是先通分再比較,有時候要先約分再比較。如4/6和1/3,......。
生10: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約分再比較。如4/5和6/7,因為4/5比單位“1”少1/5,而比單位“1”少1/7,因為1/5>1/7,所以6/7>4/5。(師生共同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分數(shù),還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數(shù)再比較。如:2/7和3/8,......。
師:針對剛才四位同學提出了比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的方法,你們有什么話想說?
生12: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比較,這樣會更簡便。
生13:如果先約分再比較,我認為化成同分子分數(shù)再比較,更簡便。如2/9和3/11,化成6/27和6/22,比通分成22/99和27/99,數(shù)字顯得小,因此更簡便。
生14(針對生13的觀點進行質疑):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再比較更簡便,那么為什么課本上都講先通分,再比較呢?
在以上片段中,通過師生、生生間精彩的對話,學生把自己對“分數(shù)大小比較”的感性經(jīng)驗表述出來,使同伴們具體、清晰地區(qū)分比較分數(shù)大小的不同類型和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把課本中結構嚴謹?shù)囊?guī)則轉化為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便于學生長久儲存和隨時提取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而且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動機。
三、有效的教學要幫助學生構筑與新的自我的對話
佐藤學認為:學習者要建構客體的意義,構筑同世界的關系,同時要通過自我內在的對話,改造自己所擁有的意義關系,重建自己的內部經(jīng)驗[2]。例如:在教學《打電話》時,教師就組織學生通過“自我探索”,實現(xiàn)自己的析出、解體與重建的活動。
師:同學們幫助張老師解決了打電話的問題,回憶一下。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一個一個通知,分組通知,全員參與通知。
師:面對這幾種方法,我們怎么做的?
生:選擇最佳方法。
師:這在數(shù)學上叫擇優(yōu)。
師:在研究方案時我們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1:畫圖、列表
生2:擇優(yōu)
生3:觀察、找規(guī)律
......
在這個回顧、反思、歸納研究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性實踐”,幫助學生積累運用數(shù)學知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感受幾何直觀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體會運籌、優(yōu)化的數(shù)學思想,實現(xiàn)自身認知結構的“同化”和“順應”。
總之,學習是建構客觀世界意義的活動,是探索與塑造自我的活動,是編織自己同他人關系的活動。因此,教師應該做一個好的聽者和理解者,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認知與表達的個體性,努力促進“對話性溝通”的形成,開拓課堂語言的多樣性與層次性,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變革。
參考文獻:
[1] [日]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