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湄潭縣復(fù)興鎮(zhèn)湄江湖村鄉(xiāng)村醫(yī)生雍元書堅守山區(qū)51年,服務(wù)五代湄江湖人,他的足跡遍布每一條山間小道。如今,71歲的雍元書為了村民健康,每天仍背著出診箱奔走在山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湄江湖村缺醫(yī)少藥,生病的人很多,小病丟命不時發(fā)生。雍元書的一個弟弟中暑死亡,另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被麻疹奪走生命,14歲那年,他成了家中獨子,“多希望自己是醫(yī)生,救回他們的命!”
1968年,雍元書成為一名赤腳醫(yī)生,對工作充滿激情。他用“一把草”給村民治病,村民散居大山中,一家接一家看病,他常常三五個月不回家。村民田景賢回憶,30多年前她皮膚過敏,外地一位醫(yī)生認為是缺鈣,在她左臂靜脈注射氯化鈣,但是漏針,注射到肌肉組織里了,左臂腫脹不消。雍元書想保住她的手。注射封閉藥、用新鮮草藥敷患處。漸漸地,手臂紫色淡了,開始有了紅潤。3個月后,手臂抬起來了。再敷藥3個月,能端碗了,一年后痊愈。
雍元書聲名鵲起,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背后的努力,有的采藥點遠至正安縣、綏陽縣,常常一去十幾天;扒拉荊棘尋找草藥,經(jīng)常老傷沒好新傷又來;經(jīng)常親自試藥,各種苦痛嘗遍。最苦的是進藥,需挑著藥過懸崖、爬陡坡、穿樹林,有一次下大雨,樹枝把裝藥的紙箱刺穿,一些藥漏在山間,雍元書回村才發(fā)現(xiàn),心痛得又跑回去沿路尋找。
1989年初春的一天凌晨,急促的敲門聲把雍元書驚醒。敲門男子是馬山鎮(zhèn)清江村的李玉中。原來,清江村的王明會生下孩子后產(chǎn)褥感染,持續(xù)高燒,情況危急。出于救死扶傷的本能,雍元書抓起藥箱就走,到湖邊一腳踏上小船,“那一刻,我忘了自己根本不會游泳!”雍元書說。雍元書抱著出診箱,3米來長的竹竿在水里劃一下,小船波動一下,他的心就顫抖一下。一路上,他頭皮繃緊,咬緊牙關(guān),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船沉丟我一條命,船不沉我救兩條命?!碑?dāng)雍元書趕到患者家中時,母女均在高燒,母親已經(jīng)意識模糊。輸液、打退燒針……最終母女脫險。51年來,雍元書累計上門診療1.2萬余次,治愈重癥病人300余人次,免掉醫(yī)藥費10余萬元。他被村民贊譽為“守護神”。
“我一生的愿望就是給村民防好病、治好病。只要還走得動,就想為大家做點事?!庇涸獣f。在衛(wèi)生室藥架上,放著一塊寫著“天地仁心”的牌匾。這塊牌匾是患者對雍元書的感激和贊譽,更被雍元書看作對自己的提醒和鞭策。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4.29)